內容簡介

不管你喜不喜歡奢侈品,奢侈品正在改變中國的經濟和中國人的生活

先談談奢侈。中國的語言充滿著褒貶,但也在與時俱進。在中國大陸,曾經絕對不能接受的“隱私”需求,如今已是理所當然的人權;曾經難以啟齒的“游戲規則”,如今已成主流社會交往的口頭禪;至于“奢侈”享受,雖然還在傳統的思維延續之下時而受批挨判,畢竟走出靦腆,逐漸被大眾接受。至少,“奢侈”終于可以不找代名詞而正言了;和任何其他商品一樣,奢侈品不必因為其消費者有好人和壞人來直接評功論罪。米歇爾‧謝瓦利埃和盧曉的《奢侈中國》就反映了社會思想的這種細微進步。

再說說中國。中國擺脫了30年前的貧窮落伍,大國崛起,GDP正攀升為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已從1978年的16美元走近3000美元,溫飽之後的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騰飛,理所當然。《奢侈中國》一書,正充分代表了國際國內當前對中國這一市場騰飛的極大關注和強烈興趣。鐘愛奢侈品消費,本來是亞洲人文的共同特點。眾所周知,在中國大陸之前,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率先奠定和造就了國際奢侈品行業前幾十年的發展壯大。而中國消費者加入的重要性,在于中國市場的質量︰與其他發達國度和區域相比,中國大陸目前的奢侈品消費者佔總人口的比例還極其微不足道,卻已經令人感覺洪水猛獸了!

由于中國“量”的增長不再是什麼大疑問,而“質”的演變則將越來越需要重視、應對、把握和駕馭,這必然給全球的奢侈品行業帶來新的巨大挑戰。正如毛澤東曾提醒的︰“量變會帶來質變”。

中國的奢侈品市場是一個能帶來長期利潤的金礦,還是一個只有短期利潤的煤礦,還是兩者都是?《奢侈中國》一書及時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並就全球奢侈品決戰場在2015年的中國以及奢侈品消費背後的新富動力提出了更多深刻的見解。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國際奢侈品行業在歐洲形成時的重要見證人,並且推動眾多國際奢侈品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進入和成功發展。兩位作者都曾在國際著名奢侈品牌公司任職並在國際著名商學院任教,是國際時尚和奢侈品業界稀少的即深諳行業核心運作又了解中國市場的國際專家。

   此書由全球重要奢侈品品牌的總裁們聯手推薦,目前已在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出版了多個版本,這是一本獲得國際奢侈品業界唯一認可的關于奢侈品管理及營銷在中國的圖書。

米歇爾‧謝瓦利埃(Michel Chevalier)博士,奢侈品產業專家,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HEC),獲得哈佛商學院的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經擔任帕高時尚公司總裁、香港地區和日本藍鐘亞洲公司(Bluebell Asia Ltd.)執行副總裁,以及巴黎雷維龍(Revillon)時尚集團總裁。現在擔任巴黎EIM的顧問,以及EIM上海辦公室經理。謝瓦利埃執教于巴黎大學和奢侈品高等學院,是MBA奢侈品產業課程的專任教授。同時,也曾在重要零售期刊發表文章,並和哥拉爾德‧馬扎羅夫(Gerald Mazzalovo)合著《Pro Logo》和《奢侈品品牌管理》(Luxury Brand Management)。

盧曉(Pierre Xiao Lu)博士,時尚與奢侈品管理國際專家,法國ESSEC商學院奢侈品研究中心訪問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營銷系助理教授,同時擔任多家國際奢侈品集團及金融機構顧問,包括法國鱷魚集團、路威酩軒集團、PPR古琦集團、萬事達卡集團、Neuhaus巧克力公司、TASAKI珠寶、Meissen高級瓷器以及高級時裝品牌,例如Catherine Malandrino等。盧教授專門從事高端消費者行為、時尚與奢侈品管理和高端零售的研究,在ESSEC商學院奢侈品產業研究中心工作多年並獲得博士學位,是獲得奢侈品管理研究博士學位的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華人。研究文章散見于《哈佛商業評論》《金融時報》《法國精品學會年會刊》《美國營銷學會年會刊》和《法國營銷學會年會刊》等多家國際學術和專業期刊。盧教授同時是《中國精英,奢侈品消費者行為學》(Elite China,Luxury Consumer Behavior in China)一書作者,以及《奢侈品品牌管理》的中文版譯者。
 

目錄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挑戰和市場規模
個案研究1 登喜路
第二章 中國奢侈品的客群
個案研究2 上海灘
第三章 中國人對奢侈品的態度
個案研究3 勞力士在中國
第四章 中國市場的進入和分銷
個案研究4 夏姿服飾
第五章 中國的零售和授權
個案研究5 LV在中國
第六章 宣傳和廣告
個案研究6 烈酒大戰
第七章 品牌保護和仿冒行為
個案研究7 琉璃工房:以琉璃晉身奢侈品
附錄A 中國市場概貌
附錄B 中國重要城市的樣貌
附錄C 中國的雜志市場
 

先談談奢侈。中國的語言充滿著褒貶,但也在與時俱進。在中國大陸,曾經絕對不能接受的“隱私”需求,如今已是理所當然的人權;曾經難以啟齒的“游戲規則”,如今已成主流社會交往的口頭禪;至于“奢侈”享受,雖然還在傳統的思維延續之下時而受批挨判,畢竟走出靦腆,逐漸被大眾接受。至少,“奢侈”終于可以不找代名詞而正言了;和任何其他商品一樣,奢侈品不必因為其消費者有好人和壞人來直接評功論罪。米歇爾‧謝瓦利埃和盧曉的《奢侈中國》就反映了社會思想的這種細微進步。

再說說中國。中國擺脫了30年前的貧窮落伍,大國崛起,GDP正攀升為全球第二,人均收人已從1978年的16美元走近3000美元,溫飽之後的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騰飛,理所當然。《奢侈中國》一書,正充分代表了國際國內當前對中國這一市場騰飛的極大關注和強烈興趣。鐘愛奢侈品消費,本來是亞洲人文的共同特點。眾所周知,在中國大陸之前,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率先奠定和造就了國際奢侈品行業前幾十年的發展壯大。而中國消費者加入的重要性,在于中國市場的質量︰與其他發達國度和區域相比,中國大陸目前的奢侈品消費者佔總人口的比例還極其微不足道,卻已經令人感覺洪水猛獸了!由于中國“量”的增長不再是什麼大疑問,而“質”的演變則將越來越需要重視、應對、把握和駕馭,這必然給全球的奢侈品行業帶來新的巨大挑戰。正如毛澤東曾提醒的︰“量變會帶來質變”。

《奢侈中國》是一個認真的開始,對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分析、研究和探索,顯然有待不斷繼續、擴大和深入,需要更多的從業者和學者的參與。希望本書的讀者們不光從理性的角度來感悟中國奢侈品市場,還要從感性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消費者心態。因此,特別感謝《奢侈中國》的作者,讓我們聚焦這一話題,讓我們面對中國市場的繼續突飛猛進和千變萬化,共同追求和不斷推進廣大社會對這一話題的準確認識。

吳越
路威酩軒LVMH集團中國區總監
2010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