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思考過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問題的經濟學家,大都認為那是一場無妄之災,而不是無法避免的悲劇。他們認為,假如當年赫伯特•胡佛沒有在經濟蕭條迫在眉睫時還試圖保持預算平衡,假如當年美聯儲沒有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來維護金本位,假如當年政府官員迅速向境況不妙的銀行注資,以平復1930~1931年間蔓延開來的銀行恐慌,那麼1929年的股市崩潰將只會引發一場普普通通的、很快被人遺忘的經濟衰退。他們還認為,經濟學家和決策者已經汲取了教訓。真的是這樣嗎?
1929年股市大崩盤,拉開20世紀大蕭條序幕;1982年債務危機,第三世界國家遭遇危機後的蕭條;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至今仍在蕭條中徘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諸多經濟體深陷衰退;2007年美國次貸風波愈演愈烈,經濟蕭條再度襲來;在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前夕,克魯格曼再次預言,21世紀嚴重經濟衰退無法避免,世界或將遭遇“失去的十年”。
經濟蕭條從未遠離我們,蕭條經濟學重返歷史舞台。
保羅‧羅賓‧克魯格曼(台譯︰保羅‧克魯曼)(英語︰Paul Robin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國經濟學家及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年度杰出校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代表,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