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引起中國社會大變局和改變東亞政治版圖的戰爭。
眾多的歷史人物在這場戰爭中登台亮相,對他們的歷史定位至今聚訟紛紜。慈禧太後為首的後黨與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在和戰問題上反復較量,真相如何?李鴻章是“賣國賊”還是“功不可沒”?丁汝昌是“已降復死”還是拒降自裁?劉步蟾在黃海之戰中是怕死改陣還是奮勇督戰?方伯謙軍前正法是罪有應得還是實屬冤案?丘逢甲是“未戰先走”還是兵敗內渡?……
這次戰爭也留下了許多歷史之謎,長期以來難以破解。北洋艦隊豐島遭襲,“師期”是如何泄露的?日艦擊沉高升號後,英國輿論嘩然,日本外交當局是采取何等手段予以平息的?日軍攻佔旅順後,大開殺戒4天,共殺害了2000人還是20000人?日本當局否認旅順大屠殺造成了什麼後果?李鴻章赴日議和,其密電碼是怎樣被日方破譯的?《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共賠付日本庫平銀2億3150萬兩,為何實際多賠了2800萬兩?戰爭爆發後,清軍節節敗退,難道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嗎?……
隨著這些疑團的逐步揭開,戰爭從爆發走向終結的歷程更加明晰︰中國打敗,然敗中有勝,喚起了國人的覺醒;日本戰勝,野心急劇膨脹,成為東亞的戰爭策源地,為它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因。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目錄
序
第一章 戰爭緣起
一 明治黷武
二 開戰外交
三 權變策略
四 醉心調停
第二章 豐島疑雲
一 不宣而戰
二 濟遠應敵
三 高升事件
四 師期暗泄
第三章 平壤之役
一 成歡初戰
二 平壤大戰(上)
三 平壤大戰(下)
四 敗績反思
第四章 黃海鏖兵
一 戰前態勢
二 海戰始末
三 步蟾改陣
四 方案之訟
第五章 遼東烽火
一 分兵犯境
二 旅順慘案
三 遼東戰局
四 規復海城
五 遼河會戰
第六章 艦隊覆沒
一 威海陷落
二 劉島師焐
三 身後疑案
第七章 馬關議和
一 和戰之間
二 決策乞和
三 日本逼和
四 議和之旅
五 拒和運動
第八章 台海風雲
一 抗日保台
二 義軍抗敵
三 黑旗誓師
四 台南淪陷
甲午戰爭形勢圖
第一章 戰爭緣起
一 明治黷武
二 開戰外交
三 權變策略
四 醉心調停
第二章 豐島疑雲
一 不宣而戰
二 濟遠應敵
三 高升事件
四 師期暗泄
第三章 平壤之役
一 成歡初戰
二 平壤大戰(上)
三 平壤大戰(下)
四 敗績反思
第四章 黃海鏖兵
一 戰前態勢
二 海戰始末
三 步蟾改陣
四 方案之訟
第五章 遼東烽火
一 分兵犯境
二 旅順慘案
三 遼東戰局
四 規復海城
五 遼河會戰
第六章 艦隊覆沒
一 威海陷落
二 劉島師焐
三 身後疑案
第七章 馬關議和
一 和戰之間
二 決策乞和
三 日本逼和
四 議和之旅
五 拒和運動
第八章 台海風雲
一 抗日保台
二 義軍抗敵
三 黑旗誓師
四 台南淪陷
甲午戰爭形勢圖
序
1894年,就是清朝光緒三十年,日本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這一年,按干支紀年,叫做甲午年,所以這次戰爭稱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雖是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卻成為近代民族覺醒的重要轉折點。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我就和甲午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到現在已有50多個年頭兒了。在研究甲午戰爭的過程中,歷經挫折和坎坷,幾次想停下筆來,但又難以自已,就這樣一路走下來了。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我先後出版了書名帶“甲午”二字的著作8部,即《中日甲年威海之戰》(1962、1978年)、《中日甲午戰爭史論叢》(1983年)、《甲午戰爭與近代社會》(1990年)、《甲午戰爭史》(1990、2005年)、《甲午戰爭國際關系史》(1994年)、《國際法視角下的甲午戰爭》(2001年)、《甲午日諜密史》(2004年)、《走近甲午》(2006年),以及與甲午戰爭有關的著作兩部,即《北洋艦隊》(1981年)和《晚清海軍興衰史》(1998年)。
雖然寫了這些書,但我總覺得工作做得還很不夠,因為這些書多半專業性比較強,而且其中除《甲午戰爭史》一書外,不是就與甲午戰爭有關的某個專題展開論述,就是從某個側面對甲午戰爭進行考察,這對于一般讀者來說,閱讀起來是很不便的。于是,我就想,能否再寫一本書,在不太大的篇幅里做到讓讀者對甲午戰爭能有比較系統而真切的了解。經過反復考慮,我對要寫的這本書確定了四個字的要求,即要、信、精、新。
要 從體例上講,本書不采取一般甲午戰爭史面面俱到的寫法,在內容安排上雖須要兼顧到面,但盡量多著墨于其中的要事和要義。
信 本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是一部信史。書中的每一件事乃至每一個細節,人物的每一句話乃至每一場對白,都是信而有征,言必有據。讀者是可以放心地去閱讀的。
精 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甲午戰爭史已成為一門顯學,迄今先後出版的中外著作有數百上千部。然其內容大都偏重于過程的敘述,這顯然是不夠的。本書不回避熱點、甚至敏感問題,要把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內容、包括個人半個世紀的研究心得呈獻給讀者。
新 本書特別重視一個“新”字,希望讀後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書中大量采用新發現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反映當今中外學術界研究甲午戰爭史的最新水平。此外,還把筆者研究過程中的某些經歷穿插于書中,以與讀者分享,這也是一項新的嘗試。
對于中國來說,甲午戰爭是一次失敗的戰爭,然敗中有勝,失中有得。作為後來人,既要深刻認識到其所以失敗的慘痛教訓,也要認真總結那些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庶可做到以史為鑒,以收啟迪之益。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雖是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卻成為近代民族覺醒的重要轉折點。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我就和甲午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到現在已有50多個年頭兒了。在研究甲午戰爭的過程中,歷經挫折和坎坷,幾次想停下筆來,但又難以自已,就這樣一路走下來了。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我先後出版了書名帶“甲午”二字的著作8部,即《中日甲年威海之戰》(1962、1978年)、《中日甲午戰爭史論叢》(1983年)、《甲午戰爭與近代社會》(1990年)、《甲午戰爭史》(1990、2005年)、《甲午戰爭國際關系史》(1994年)、《國際法視角下的甲午戰爭》(2001年)、《甲午日諜密史》(2004年)、《走近甲午》(2006年),以及與甲午戰爭有關的著作兩部,即《北洋艦隊》(1981年)和《晚清海軍興衰史》(1998年)。
雖然寫了這些書,但我總覺得工作做得還很不夠,因為這些書多半專業性比較強,而且其中除《甲午戰爭史》一書外,不是就與甲午戰爭有關的某個專題展開論述,就是從某個側面對甲午戰爭進行考察,這對于一般讀者來說,閱讀起來是很不便的。于是,我就想,能否再寫一本書,在不太大的篇幅里做到讓讀者對甲午戰爭能有比較系統而真切的了解。經過反復考慮,我對要寫的這本書確定了四個字的要求,即要、信、精、新。
要 從體例上講,本書不采取一般甲午戰爭史面面俱到的寫法,在內容安排上雖須要兼顧到面,但盡量多著墨于其中的要事和要義。
信 本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是一部信史。書中的每一件事乃至每一個細節,人物的每一句話乃至每一場對白,都是信而有征,言必有據。讀者是可以放心地去閱讀的。
精 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甲午戰爭史已成為一門顯學,迄今先後出版的中外著作有數百上千部。然其內容大都偏重于過程的敘述,這顯然是不夠的。本書不回避熱點、甚至敏感問題,要把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內容、包括個人半個世紀的研究心得呈獻給讀者。
新 本書特別重視一個“新”字,希望讀後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書中大量采用新發現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反映當今中外學術界研究甲午戰爭史的最新水平。此外,還把筆者研究過程中的某些經歷穿插于書中,以與讀者分享,這也是一項新的嘗試。
對于中國來說,甲午戰爭是一次失敗的戰爭,然敗中有勝,失中有得。作為後來人,既要深刻認識到其所以失敗的慘痛教訓,也要認真總結那些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庶可做到以史為鑒,以收啟迪之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