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反思與評論(第二卷)

質性研究︰反思與評論(第二卷)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陳向明/主/編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2451435
  • ISBN13:9787562451433
  • 裝訂:平裝 / 19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卷收錄的13篇文章可以粗略地分成三類︰質性研究理論及教學探討︰質性研究案例;質性研究經典作品評述。

第一類文章主要是對質性研究有關問題的理論探討。如熊秉純的論文“深度訪談中反思的教與學”探討了如何通過反思讓學生思考深度訪談中所涉及的方法論乃至價值觀和立場問題。尹弘 的論文“學做質性研究”提供了他作為學徒所獨立從事的一項完整的“學術練習”的反思筆記。

第二類文章主要是研究案例。如歐陽護華的“單程票”基于一名普通教師在一個小城市推廣交際英語教學法長達八年的故事,揭示了看似進步的教學法改革,實質上是對參與者從教育理念、利益得失、人際關系到社會身份和事業命運等一系列內容的高度復雜的、充滿張力的重構過程。向思的論文“走出污名暗櫃,你如此需要認同”以一位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大學生為個案,試圖了解他的自我認同和尋求社會認同的發展歷程。藺亞瓊和郝慶的論文“新中國學校的全民榜樣與政治權力”以“草原英雄小姐妹”這一個案為中心,闡述了在新中國前改革開放時代,一個榜樣是如何被樹立、宣傳並為社會所接受的,揭示了榜樣背後的獎勵機制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策略。第三類文章是對4部質性研究的經典作品——《校長辦公室里的那個人》、《客廳即工廠》、《泰利的街角》和《婦女晚年喪偶後的適應》一一提供了簡要的評述。通過這些書評,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對這些經典作品產生興趣,並能從這些作品中品味到質性研究的魅力和探索空間。
 

目錄

1 深度訪談中“反思”的教與學
2 學做質性研究︰一位初人門者的反思筆記
3 也談個案研究的代表性或概化力問題——兼與王寧教授商榷
4 “單程票”︰一個普通教師教改的真實故事
5 做現象學的研究——教育現象學研究的主題提煉和實例寫作
6 走出污名暗櫃,你如此需要認同——大學生同性戀者尋求認同的個案研究
7 大學人員怎樣與中小學建立合作研究關系——對一所中學合作研究案例的實踐反思
8 商品房小區治理中政府的新角色——以北京市芳雅家園為例
9 新中國前三十年教育中的全民榜樣與社會整合——“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個案研究
10 《校長辦公室的那個人》之2003版前言——一部民族志經典的誕生
11 用質性方法研究中國本土問題的典範之作——評熊秉純教授的《客廳即工廠》
12 《泰利的街角》之2003版導言
13 一份社工質性研究的詮釋與評估——以林娟芬的《婦女晚年喪偶後的適應》為例
 

自《質性研究︰反思與評論》第一卷于2008年底出版後,一年來經過各方人士的協同努力,本系列的第二卷終于問世了。在過去一年的組稿和審稿過程中,我們(編審委員會的委員們)切身地體會到︰要在我國現階段找到真正有質量、有特色的質性研究案例很不容易!年輕學子們對這種研究範式有很高的熱情,非常願意了解並嘗試從事這種研究,但由于缺乏經驗,特別是實地研究的經驗(經歷)以及有關理論的儲備,其作品難免顯得稚嫩。而其中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缺乏高質量的教師(�幣傅)教授質性研究課程(學程)。

造成優質師資缺乏的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教師自己缺乏長期從事實地研究的經驗,他們可能有很好的理論儲備,但由于沒有親身經歷過實地研究這一艱苦、不確定、高焦慮的過程,在指導學生時很難體會學生所面臨的困難和困惑。其二,雖然教師自己從事過長期的實地研究,但是由于沒有對自己的研究方法論和研究過程進行深人的思考和反省,無法將自己的經驗傳達出來。其三,雖然教師有卓越的研究才華,對自己的研究方法論也有反思,但由于受我國高校教學講授為主傳統的影響,無法將這種身體化的技藝直接“告訴”學生。

在長期從事質性研究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這樣一種研究範式可以被學習,但是不可能被“教”會。它是一種反思性實踐(praxts,相對于技術性實踐practice),需要學習者投身于研究之中,在做的過程中自己“學”,在與問題情境對話中不斷反思和提高。作為教師,我們可以“輔助”學生學習,但無法通過語言和概念,邏輯地將這種技藝傳授給學生。

這里涉及一個學習悖論,有如柏拉圖在對話錄中所生動描述的“米諾悖論”。當蘇格拉底引導米諾讓他承認他對德性一無所知時,米諾突然大聲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但是,當你絲毫不懂某種事物時,你怎麼去追尋它呢?你何以把你了解的東西作為研究對象呢?換言之,即使你偶然踫上它了,你又怎麼會知道你所發現的事情就是你不知道的東西呢?”(Plato,1956︰128)

像米諾一樣,學做質性研究的學生知道他們需要探尋某種東西,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他們試圖理解它,但是一開始,他們即使看到那個東西,也無法識別,因為他們不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因此,他們陷人了一個矛盾︰知道需要尋找某些東西似乎表明他們能夠辨認他們所尋找的東西;但是,由于他們缺乏識別這種東西的能力,即使他們看到了那個東西也無法辨別。而他們的指導教師也陷人了同樣的困境︰即使他們知道自己有話要說,但卻無法直接告訴學生他們需要知道什麼,因為學生在那個階段還無法理解教師所說的話。

在質性研究的課堂上,經常有學生間我︰什麼是“好”的質性研究?如何做出“好”的質性研究?雖然我反復解釋,好的質性研究可以有這類標準和那類標準,做質性研究可以用這些方法和那些方法,等等,而學生們看起來還是滿頭霧水,不知所雲。我越來越意識到”學做質性研究需要通過“做”的過程來學習如何做,而不是通過直接“告訴”。教師可以幫助他們,但是他們只有自己開始理解他們起初認為非常神秘的那個過程時,教師才能幫到他們。而且,盡管教師可以幫助他們,但他們仍是最主要的自我教育者(舍恩,2009︰16-77)。從事質性研究最重要的品質——技藝、明智,還有德性——只能靠自己去習得。質性研究者是通過做而獲得其資質的︰“我們不是先獲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過做合德性的事而成為有德性的人。”(亞里士多德,2003︰xxiii)

教師能夠告訴學生他們做質性研究需要知道的東西,但是教師無法以學生現在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們,只能設法安排讓學生親自去獲得這些東西所需要的經驗。而學生必須願意先擁有這些經驗,然後才能選擇是否希望繼續,也才有自己創新的基礎。學生必須在尚不清楚在做什麼的時候就開始研究,需要自願懸置懷疑。他們必須冒著失去勝任感、控制感和自信心的感覺,猶如在不熟悉的水域里游泳,暫時放棄已有的標準和準則,甚至可能會永遠失去自己已經知道並且珍視的東西(舍恩,2009︰85-86)。如果學生不願意投入新的經歷,那教師也就幫不了他們。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