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1799—1850年),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公認的天才小說家,畢生最重要的作品——卷帙浩繁的巨著《人間喜劇》在小說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巴爾扎克生于法國都蘭納省的圖爾,在故鄉讀過六年書,1814年全家遷居巴黎後又上了兩年學,然後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辦事員。他醉心于文學創作,最初寫悲劇,未獲成功。改寫小說,也沒有引起人們注意。轉而經商,辦過印刷廠和鑄造廠。到1828年,已負債累累,瀕臨破產,于是又下決心回到文學創作的道路來。1829年,兩部作品《朱安黨人》和《婚姻生理學》為他贏得一些名聲。他開始涉足上流社會,結交名流,但依然勤奮寫作,每天伏案14~16個小時,侏安黨人》是他用真名發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人間喜劇》的第一部。1842—l848年間,
《人間喜劇》出版了十七卷本。定本于1869—1876年間出版,共二十四卷。1832年,巴爾扎克與波蘭的韓斯卡伯爵夫人結識,20多年間寫給她的書信收在《給一個外國人的信》中。兩人最後于1850年3月結婚,同年8月18日,巴爾扎克因積勞成疾,在巴黎與世長辭,終年51歲。
1834年巴爾扎克產生了一個設想︰把自己的全部作品納人一個ˋ總的計劃,以構成一個總體。當時他想把自己的作品分為三大類,即闡明支配人生與社會的各項原則的《分析研究》,揭示人的行為之所以產生的各項原因的《研學研究》,顯示上述各項原因所產生後果的《風俗研究》。第三類又分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軍隊生活和鄉村生活六個場景。《人間喜劇》這個名稱是1840年取的。在巴爾扎克之前,還沒有一個法國作家有如此宏大的氣魄,敢于給自己提出“完成一部描寫十九世紀法國的作品”的巨大任務,也沒有一個作家有這樣的才能,能將近百部小說組合起來,構成一套包羅萬象的社會風俗畫,深刻而真實地再現自己所處時代和社會的全貌和本質。巴爾扎克原計劃寫143部長短篇,因早逝只寫出96部。
在《人間喜劇》中,長篇小說是這座宏偉建築的主要構件,如本文集所選的《歐葉妮‧格朗台》和《高老頭》,另如《農民》、 《幻滅》等也很有影響,其中《高老頭》又被稱為《人間喜劇》這座藝術大廈的基石。當然,中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精彩篇章,如本文集所選的《夏倍上校》,還有《安利貸者》、《禁治產》、《改邪歸正的梅莫特》等,都是有相當思想深度的杰作。
本文集所選的五篇小說中《歐葉妮‧格朗台》和《高老頭》是長篇小說。《歐葉妮。格朗台》
(寫于1833年)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最出色的畫幅之一”。川、說中,女主人公歐葉妮‧格朗台愛上了喪父落難的堂弟查理。但愛財如命、冷酷無情的格朗台老頭決不讓女�L去愛破了產的查理。查理與歐葉妮訂下終身後去印度謀發展。後來格朗台老頭死了,歐葉妮繼承遺產成了當地首富。許多人向她求婚,她卻痴心等待查理。在海外靠不正當手段發了財的查理,早把鄉下堂姐拋在腦後與貴族小姐結了婚。得知此情後,歐葉妮一氣之下也結了婚,但保‧持童貞,並幫助查理還了債。查理得知歐葉妮如此有錢,追悔莫及。歐葉妮33歲時成了寡婦,于是城里人又開始向這位有錢寡婦發起進攻。
據研究者證實,歐葉妮的形象是有原型的,那就是馬利亞。她是巴爾扎克的情婦。巴爾扎克在遺囑中要人把自己收藏的一件基督雕像送給她。
前面已提及,《高老頭》(1834年寫)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寫作計劃確定後完成的第一部名著,也是《人間喜劇》這座藝術大廈的基石。全書以高老頭為中心展開情節。高老頭是巴黎的一個面條商,靠不正當手段發了財。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兩個女兒身上。大女兒嫁給伯爵,二女兒嫁給銀行家,並把財產幾乎都給了兩個女兒,以為自己晚年有所依靠。誰知兩個女兒揮霍放蕩,只有缺錢時才想起老爸。兩個女婿見他再沒什麼油水,竟拒絕見他。高老頭最後孤苦伶仃地死在公寓閣樓的小屋里。下葬時女兒女婿均未露面。《高老頭》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丑惡的金錢關系。巴爾扎克認為這部小說“超過了過去的一切作品”。
巴爾扎克以哲學家的冷靜態度分析現實的社會關系,用理性的手術刀解剖人類的靈魂。他無情地鞭笞這個金錢主宰的社會,認為受黃金刺激造成的人欲橫流是使社會墮落的主要原因。但巴爾扎克仍然相信生活有比金錢更高貴的東西,並力圖在作品中描繪一些未受金錢腐蝕的心靈、正直無私的胸懷。本書所選的短篇小說中,《無神論者望彌撒》就描寫了這類情操高尚的人物。挑水夫布爾雅是善良人物群像中刻畫得最為生動有力的一位。巴爾扎克在描寫這個人物時,顯然有意以窮人的道德情操與達官顯貴的自私貪婪相對照。富翁往往慳吝刻薄,甚至以卑劣手段對待自己的妻子兒女,而這個窮苦的挑水夫卻能以二十二年辛苦勞作的積蓄,供養一個萍水相逢的大學生求學。
小說中對宗教的態度也值得注意。作者是無神論者,而且從不隱藏對教會的蔑視和厭惡。但又認為宗教信仰可以淨化人的心靈,抵御貪欲的誘惑。巴爾扎克從人道主義出發,深信宗教是“把惡的數量減少,把善的數量增加的惟一手段”,是“穩定社會的最大因素”,所以他不信仰宗教宣揚宗教,認為宗教“也許不是神祗的安排,卻是人的一種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