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一直退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此時的中國,正處於社會大動盪、大變革時期。
這一時期,奴隸制逐漸瓦解,封建勢力日漸強大,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先前至少從表面上維持著統一的國家,到這時分裂成五顏六色的碎塊。盤根錯節的古代宗法網絡,開始分結解紐,好像長期冰封凍結的河水,隨著春季的到來,而逐漸融化。曾經被周天子分封的數百個諸侯,經過長時間的兼並、分化,先後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並峙的局面。為了圖強自保,各諸侯國競相變法、改革,延攬人才,同時不失時機地發動戰爭,攻城略地,競長爭短。
正是在這特殊的時代,思想界出現了空前活躍的局面。一時間,諸子蜂起,百家立言,學派林立,群星燦爛,恰似春花競放,又如秋實累累。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極為輝煌的時代,是各種思想自由迸發的時代,史稱百家爭鳴。
有學者稱,這一時代和印度的佛陀時代、希臘的蘇格拉底時代正好相當,有人把世界歷史上的這一時代稱為「軸心時代」。這是人類精神的大覺醒時代。也就是說,人類經過長期的進化,這時的思想意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其具體內容為:一、人類對自身與外界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二、人類對自身也有了全新的認識。但是,由於歷史環境的不同,這三大文明對有關問題的回答卻不盡相同,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正如美國學者伯恩斯和拉爾夫所說:
「在古代世界的三個相隔很遠的地區,在大約同一時期都開展著高度的哲學活動。當希臘人正在探討物質世界的性質、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靈魂和神的關系時,中國聖人正試圖去發現人類社會和賢明政治的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