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典,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86章。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孟子》即《四書》之一。
作者介紹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學說,與孔子合稱「孔孟」。中年時曾週遊列國,遊說諸侯,推行「仁政」主張。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孟子》一書為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其中《魚我所欲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多篇文章被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
目錄
前言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孫丑(上)
卷四 公孫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離婁(上)
卷八 離婁(下)
卷九 萬章(上)
卷十 萬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盡心(上)
卷十四 盡心(下)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孫丑(上)
卷四 公孫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離婁(上)
卷八 離婁(下)
卷九 萬章(上)
卷十 萬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盡心(上)
卷十四 盡心(下)
序
前 言
楊振寧先生曾說,他從30歲以後,做人處事都靠孟子。這是因為,做人處世要成功,必須得有哲學基礎。即使物理學家,也不可能僅靠物理知識獲得成功。
孟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從他的思想中獲取營養。這種影響,僅從我們的常用語中就可以得到證明。比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曝十寒”,“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仁者無敵”,“有恆產者有恒心,無恆產者無恒心”,“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捨生取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
孟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國人的氣質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生於今山東省鄒城市。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的學說以“性善論”為出發點,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記錄其思想的《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與孔子的《論語》並列。到了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暢達,氣勢恢弘。相比之下,《論語》的語句則顯得較為碎亂,有一句沒一句的,上氣不接下氣,不知道誰說的,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傅佩榮語),如果沒有較好的文化基礎,閱讀《論語》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孟子》則好讀得多。每個單元都比較完整,而且很多時候採用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在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論辯才、論形象性和邏輯性的結合,沒有勝過孟子的。
楊振寧先生曾說,他從30歲以後,做人處事都靠孟子。這是因為,做人處世要成功,必須得有哲學基礎。即使物理學家,也不可能僅靠物理知識獲得成功。
孟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從他的思想中獲取營養。這種影響,僅從我們的常用語中就可以得到證明。比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曝十寒”,“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仁者無敵”,“有恆產者有恒心,無恆產者無恒心”,“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捨生取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
孟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國人的氣質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生於今山東省鄒城市。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的學說以“性善論”為出發點,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記錄其思想的《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與孔子的《論語》並列。到了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暢達,氣勢恢弘。相比之下,《論語》的語句則顯得較為碎亂,有一句沒一句的,上氣不接下氣,不知道誰說的,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傅佩榮語),如果沒有較好的文化基礎,閱讀《論語》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孟子》則好讀得多。每個單元都比較完整,而且很多時候採用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在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論辯才、論形象性和邏輯性的結合,沒有勝過孟子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