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

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
定價:480
NT $ 418
  • 作者:傅佩榮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59618812
  • ISBN13:9787559618818
  • 裝訂:精裝 / 557頁 / 21.6 x 14.8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內容簡介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為何以今日哲學視角考量,唯有儒、道兩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永恆哲學的條件?儒家又稱“孔孟之道”,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那麼荀子、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嗎?

在這本書中,傅佩榮教授將給你完整詳盡的答案。

本書根據傅佩榮教授在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學”講稿修訂整理。書中依序介紹五大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要旨,系統串講孔子的一貫之道、孟子的發揮完善,以及先秦歷代孔門弟子的總結積累。在這個學習儒家思想的黃金時代,傅老師跳脫“秦政荀學”的限制,不做“陽儒陰法”的妥協,以哲學理性、學術良知、傳即所習的態度,完整呈現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與光輝。

這本書將讓你發現,真正好的哲學,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並能帶來巨大快樂的。
 

作者介紹

傅佩榮,1950年生人,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歷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早年師從方東美先生,後於耶魯大學深造,受教于余英時先生,繼而執教歐洲。他在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孔孟老莊思想),以及譯解傳統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周易》《大學》《中庸》方面造詣頗深。

傅教授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集四十年潛心研學之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眼光,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樑,堪稱中西文化之擺渡者。他治學態度嚴謹,理論創見迭出,在當今學術界享有盛名。
 

目錄

【第一講】 儒家的基本性格 :背景、人物與經典
偉大哲學中的“應然”
偉大哲學中的“超越界”
定義真正的儒家
借鑒詮釋學方法重讀經典
儒家產生的背景
孔子的生命脈絡
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之後的發展

【第二講】 《論語》解讀 :宰我問三年之喪
宰我是誰
何為三年之喪
守喪一年為何不夠
“予之不仁也!”
孝順是什麼
愛有差等,由近及遠
推己及人,安養天下

【第三講】《論語》解讀 :吾道一以貫之
澄清“道”的概念
設定“善”的判准
構建“天”與人的系統

【第四講】《論語》解讀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五講】《論語》解讀 :孔子的宗教信仰
子之所慎 :疾
子之所慎 :戰
子之所慎 :齊(齋)
鬼神、超越界、死亡
宗教語言與宗教情操

【第六講】《孟子》解讀 :浩然之氣
道 通
養 勇
知 言
省 身

【第七講】《孟子》解讀 :人性理論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第八講】《孟子》解讀 :盡心知性知天
盡心,存心
知性,養性
知天,事天
修身,立命
良知良能,存養充擴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第九講】《孟子》解讀 :人生境界







【第十講】《荀子》解讀 :人性理論
儒家的外觀與內涵
荀子掌握了儒家的外觀
荀子的“禮”
荀子的“效益論”
荀子與儒家內核的分歧
《荀子•性惡》文本解讀

【第十一講】《荀子》解讀 :天行有常
荀子的“自然之天”
天的五種功能
天功能的嬗變及儒道兩家的破解之法
荀子“天論”的核心問題
《荀子•天論》文本解讀

【第十二講】《易經》初探
《易經》的特點及組成 “易”的含義
《易經》中基本的概念
《易經》象數方面的應用
《易經》概念簡釋
《易經》溯源

【第十三講】《周易 • 文言》解讀 :以誠修身
乾 卦
初 九
九 二
九 三
九 四
九 五
上 九
總 結

【第十四講】《大學》解讀 :格物致知
三 綱
八 目
格物、致知
誠 意
正心、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全文

【第十五講】《中庸》解讀 :天命之謂性
修道之謂教
擇善而固執
用其中於民
鬼神之為德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參贊天地

【第十六講】 綜合討論

【編 後 記】
 

“ 先秦” 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戰國時代,諸子爭鳴、百家競起,知識份子都在想辦法化解時代危機。到了西漢初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已顯示了只 有六家思想可以傳諸後世。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 家、名家、陰陽家”。不過,從今日研究哲學的角度看來,只 有儒家與道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及永恆哲學的條件。

這個條件包括三點, 就是“ 澄清概念、 設定判准、 建構 系統 ”。其中最難的 是“ 建構系統 ”,因為它涉及一 個“ 二加一” 的結構 。“ 二” 是我們已知的自然界與人類 ;“ 一” 是那作為 自然界與人類 的“ 來源及歸宿”者。 這 個“ 一”不能被證明, 但必須被設定。 簡單說來 ,就是儒家 的“ 天 ”與道家的“道”。道家比較直接,以道為萬物(含人在內)的來源與歸宿。儒家尊重傳統,因而稍嫌複雜。

儒家的“天”有兩個“不是”:一、不是自然界, 不然孔子如何會說“ 知天命” 與“ 畏天命”? 二、 不是人, 因為 人間只有天子。這個天只能是也必須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對於這樣的天,人有可知之天,它展示於個人對使命的自覺; 人也有不可知的天, 它體現于世局的變化, 個人只能“ 知其 不可而為之 ”。 相信“ 天” 同時具有“ 可知與不可知” 兩面, 正是世間一流哲學與正派宗教的共識。 這種共識充分反映了 人類在探索生命意義時的焦慮狀態。人生問題莫大於此。

認清問題所在, 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問題。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這兩點形成一條直線。以這條直線為立場 ,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 。 儒家又名“ 孔孟之道 ”, 可謂名副其實。 依此為准, 則有三點反省 :

首先,荀子並非儒家。荀子的年代大約晚孟子五十年, 他對人性與對天的看法 ,完全偏離了孔孟思想 。 孟子倡 言“ 性 善 ”,荀子特別寫一篇 《性惡》,其中四次點名孟子加以批判 。 他是歷史上第一位把孟子的“ 性善” 故意簡化並曲解為“ 性 本善” 的學者。 孔子與孟子的“ 天” 概念 ,來自《詩經》《書經》 的傳統信念, 並與個人使命息息相關 ;荀子特別寫一篇 《天論》, 把天當作自然界及其客觀規律。 在這兩個觀念上針 鋒相對, 真是夫複何言?

其次,《易傳》《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 分別將其應用於 :一 、 打通天地之道與人之道 ;二、培養合乎儒家理想的統治者 ;三、 由安頓人類推而至於參贊天地之 化育。 儒家哲學至此粲然完備。

再次, 我們閱讀儒家經典, 不可能不參考歷代學者的注 解, 但須慎思明辨。 理由很簡單 :自秦始皇以 來, 歷代皆為 帝王專制, 學者不敢奢想以自由客觀的心靈探求真理。 此所 以譚嗣同所說 ,“ 二千年之政 ,秦政也 ;二千年之學 ,荀學也 ”。 確有所見。

今日研究儒家, 沒有任何外在的約束。 這時需要的是一 句話 :以理性探討真理 。理性尊重一 切“ 有根據的 、合邏輯的 、 可理解的” 觀點 ;探討依據詮釋學的進路 , 辨明“ 究竟說什 麼、 想要說什麼、 能夠說什麼、應該說什麼”;真理展現于 開放的心靈, 既能“以經解經”,又能“以經驗印證經典”。

我於2014 年在台大哲學系講述“先秦儒家哲學”的課程, 之後把講稿整理修訂, 編成本書。 本書依序介紹及評論儒家 經典, 如《 論語 》《 孟子 》《 易經 》《 大學 》《 中庸 》, 同時也 指出《 荀子》 的歧出之處。 至於個人學習儒家的心得, 則見 於再三解說“人性向善論”的詳細內容。言者諄諄,三致意焉, 知我罪我, 但求無愧於心。 能使孔孟之道昌明於世,實深感榮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