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一個民族賡續綿延的記憶載體,每個時代都在城市建設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文化作為一個城市的氣質、風骨和靈魂,本質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質。對都市文化的研究,廣義上可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不同的維度展開,但更需要研究都市的精神文化。
本叢書五本書:《國際大都市文化導論》、《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論》、《文明與後現代亞太都市》、《國際大都市公益文化比較研究》、《國際大都市建築文化比較研究》,大都側重於都市精神文化的研究,這也是由都市的本質特征、核心價值所決定的。
《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論》一書,是「國際都市文化比較研究叢書」中的一本。它在全球視野之下,通過比較研究古代世界城市和現代世界城市、東西方不同國度城市的精神文化的特點,揭示了世界城市精神文化的共同本質和價值意蘊。
目錄
第一章 世界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質
一、世界城市精神文化的歷史孕育
二、世界城市形態與城市的精神文化
三、世界城市的風格與城市精神文化
四、世界城市的制度與城市精神文化
第二章 古代世界城市的精神文化——古羅馬城市精神文化
一、古羅馬:天下「文明人」向往的地方
二、羅馬奇跡:古羅馬城邦精神與羅馬帝國的崛起
三、永恆的羅馬:不朽的羅馬精神
四、現代文明的奠基者:城市帝國的文化精神遺產
第三章 現代世界城市的精神文化——紐約城市精神文化
一、地理與人文的開發:世界之都的形成
二、多元整體之中的個人主義:紐約城市文化精神
三、多元自治與民主參與:紐約城市發展的文化精神動力
第四章 理性與自由——倫敦城市精神文化
一、世界文化古都:倫敦
二、理性與自由:倫敦的城市精神文化特質
三、從現在走向未來:當代發展及長遠規划
第五章 創新與批判——巴黎城市精神文化
一、歐洲中心:巴黎的起源與發展
二、「無與倫比的巴黎」:世界城市文化印象
三、創新與批判:巴黎城市精神文化特質
四、巴黎城市精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五、巴黎城市精神文化的世界意義
第六章 秩序與靜穆——柏林的城市精神
一、柏林城市概述
二、柏林城市精神的空間表達
三、柏林城市精神發展的歷史脈絡
四、現代柏林的城市精神
五、柏林城市精神:音樂的秩序與崇高
六、柏林城市精神:森林風格的秩序與肅穆
第七章 帝國意識照射之下的英雄主義——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城市精神
一、雙頭鷹飛向何方?
二、歷史與記憶中的英雄主義
三、俄羅斯文化的巴比倫塔
第八章 心存危機,行之有序——東京城市精神文化
一、年輕的大都市:東京
二、危機中蘊育有序:東京城市精神文化面面觀
三、無處不在:現實中的東京城市精神文化
四、潛流涌動:東京城市精神文化危機
第九章 多元與和諧——關於孟買和墨西哥城的城市精神文化
一、孟買的城市文化
二、「印度之門」——孟買在印度城市的功能定位與精神價值
三、墨西哥城的城市精神文化
第十章 從海洋文明到海派文化精神——上海城市精神文化的源流
一、吳越文化底蘊和海洋文明傾向
二、移民城市的商業冒險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三、城市的實用理性和海派文化精神
四、「上海制造」時代的精神品質
第十一章 文化自覺——上海文化發展境界的追求
一、上海追求「文化自覺」境界問題的提出
二、「文化自覺」與上海都市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自覺」與上海的文化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一、世界城市精神文化的歷史孕育
二、世界城市形態與城市的精神文化
三、世界城市的風格與城市精神文化
四、世界城市的制度與城市精神文化
第二章 古代世界城市的精神文化——古羅馬城市精神文化
一、古羅馬:天下「文明人」向往的地方
二、羅馬奇跡:古羅馬城邦精神與羅馬帝國的崛起
三、永恆的羅馬:不朽的羅馬精神
四、現代文明的奠基者:城市帝國的文化精神遺產
第三章 現代世界城市的精神文化——紐約城市精神文化
一、地理與人文的開發:世界之都的形成
二、多元整體之中的個人主義:紐約城市文化精神
三、多元自治與民主參與:紐約城市發展的文化精神動力
第四章 理性與自由——倫敦城市精神文化
一、世界文化古都:倫敦
二、理性與自由:倫敦的城市精神文化特質
三、從現在走向未來:當代發展及長遠規划
第五章 創新與批判——巴黎城市精神文化
一、歐洲中心:巴黎的起源與發展
二、「無與倫比的巴黎」:世界城市文化印象
三、創新與批判:巴黎城市精神文化特質
四、巴黎城市精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五、巴黎城市精神文化的世界意義
第六章 秩序與靜穆——柏林的城市精神
一、柏林城市概述
二、柏林城市精神的空間表達
三、柏林城市精神發展的歷史脈絡
四、現代柏林的城市精神
五、柏林城市精神:音樂的秩序與崇高
六、柏林城市精神:森林風格的秩序與肅穆
第七章 帝國意識照射之下的英雄主義——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城市精神
一、雙頭鷹飛向何方?
二、歷史與記憶中的英雄主義
三、俄羅斯文化的巴比倫塔
第八章 心存危機,行之有序——東京城市精神文化
一、年輕的大都市:東京
二、危機中蘊育有序:東京城市精神文化面面觀
三、無處不在:現實中的東京城市精神文化
四、潛流涌動:東京城市精神文化危機
第九章 多元與和諧——關於孟買和墨西哥城的城市精神文化
一、孟買的城市文化
二、「印度之門」——孟買在印度城市的功能定位與精神價值
三、墨西哥城的城市精神文化
第十章 從海洋文明到海派文化精神——上海城市精神文化的源流
一、吳越文化底蘊和海洋文明傾向
二、移民城市的商業冒險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三、城市的實用理性和海派文化精神
四、「上海制造」時代的精神品質
第十一章 文化自覺——上海文化發展境界的追求
一、上海追求「文化自覺」境界問題的提出
二、「文化自覺」與上海都市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自覺」與上海的文化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序
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一個民族賡續綿延的記憶載體,每個時代都在城市建設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文化作為一個城市的氣質、風骨和靈魂,本質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質。對都市文化的研究,廣義上可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不同的維度展開,但更需要研究都市的精神文化。本叢書五本書:《國際大都市文化導論》、《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論》、
一、全球化與新的城市世紀對都市精神文化、尤其是對當代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關注,是與21世紀以全球化為支撐的城市化以及新的城市世紀的到來相關。為此,都市精神文化研究必須對「全球化」、「全球城市化」以及新的城市世紀有一個基本的闡釋,形成研究都市精神文化的全球背景。
(一)全球化的多維過程
從詞源學的角度講,「全球化」這個詞本身是一個嶄新的詞,沒有一個傳統上內涵和外延非常明確的指定含義。渥特斯(Waters)認為,大約在1960年,「全球化」這個詞才進入英語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據考證,1991年出版的《牛津新詞詞典》實際上把「全球的」( global)一詞作為新詞收錄進來,但只強調它在「環境保護專門術語」中的使用情況。實際上全球化是一個多維的過程,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領域的變革。因此,我們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軍事全球化等等。
西方學者主要從七個方面界說全球化。一是從信息通訊角度,全球化被認為是地球上的人類可以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而進行信息的自由傳遞。馬歇爾·麥克盧漢( Marshal Mcluhan)在其1960年出版的《傳播探索》( 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 -書中提出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是這種認識的始作俑者。二是從經濟角度,全球化被視為經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特別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場。三是從危及人類共同命運的全球性問題角度,全球化被視為人類在環境惡化、核威脅等共同問題下,達成了共同的認識。著名的羅馬俱樂部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四是從體制( system)角度,全球化被看作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是最有代表性的嘗試。五是從制度(institution)角度,把全球化看作現代性的各項制度向全球的擴展。英國學者吉登斯( Giddens)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認為全球化不過是現代性( modernity)從社會向世界的擴展。它是全球范圍的現代性,因為「現代性骨子里都在進行著全球化」。六是從文化和文明角度,把全球化看作人類各種文化、文明發展要達到的目標,是未來的文明存在的狀態。這一派學者更強調全球化是一個動態的、矛盾沖突的過程,它沒有一個單一的邏輯,而且也不會出現其他學者所說的某種統一、一致的局面。七是從社會過程角度來界定全球化,例如,渥特斯認為:「(全球化)是一個社會過程。
┅┅
一、全球化與新的城市世紀對都市精神文化、尤其是對當代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關注,是與21世紀以全球化為支撐的城市化以及新的城市世紀的到來相關。為此,都市精神文化研究必須對「全球化」、「全球城市化」以及新的城市世紀有一個基本的闡釋,形成研究都市精神文化的全球背景。
(一)全球化的多維過程
從詞源學的角度講,「全球化」這個詞本身是一個嶄新的詞,沒有一個傳統上內涵和外延非常明確的指定含義。渥特斯(Waters)認為,大約在1960年,「全球化」這個詞才進入英語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據考證,1991年出版的《牛津新詞詞典》實際上把「全球的」( global)一詞作為新詞收錄進來,但只強調它在「環境保護專門術語」中的使用情況。實際上全球化是一個多維的過程,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領域的變革。因此,我們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軍事全球化等等。
西方學者主要從七個方面界說全球化。一是從信息通訊角度,全球化被認為是地球上的人類可以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而進行信息的自由傳遞。馬歇爾·麥克盧漢( Marshal Mcluhan)在其1960年出版的《傳播探索》( 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 -書中提出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是這種認識的始作俑者。二是從經濟角度,全球化被視為經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特別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場。三是從危及人類共同命運的全球性問題角度,全球化被視為人類在環境惡化、核威脅等共同問題下,達成了共同的認識。著名的羅馬俱樂部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四是從體制( system)角度,全球化被看作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是最有代表性的嘗試。五是從制度(institution)角度,把全球化看作現代性的各項制度向全球的擴展。英國學者吉登斯( Giddens)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認為全球化不過是現代性( modernity)從社會向世界的擴展。它是全球范圍的現代性,因為「現代性骨子里都在進行著全球化」。六是從文化和文明角度,把全球化看作人類各種文化、文明發展要達到的目標,是未來的文明存在的狀態。這一派學者更強調全球化是一個動態的、矛盾沖突的過程,它沒有一個單一的邏輯,而且也不會出現其他學者所說的某種統一、一致的局面。七是從社會過程角度來界定全球化,例如,渥特斯認為:「(全球化)是一個社會過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