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區正在迅速變化,這些變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費的巨大轉變。以前不怎麼顯眼的地方,現在已被各種各樣的舒適物設施與活動所佔據,如餐館、酒吧、咖啡館、畫廊、公園、學校、博物館、俱樂部、沙龍……這些舒適物以組合的形式,共同創造出獨特的場景,這些場景賦予城市生活以意義、體驗和情感共鳴。場景理論研究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爾·西爾為首的新芝加哥學派,對美國1200多個城市和國際38個國際性大都市成千上萬種的舒適物設施與活動進行分類統計、整理與比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學術成果。《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一書主要致力於詮釋:場景是什麼、它在哪裡及其為什麼重要。通過大量的數據與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構建出國際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風格和美學特徵對城市發展作用的理論工具……這裡的「發展」意義比較廣泛,從經濟增長到居住地選擇,再到選舉和新社會運動,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場景理論的學術價值在於從消費角度來解釋后工業城市發展的經濟社會現象,這一點區別于以生產為導向的工業理論。場景理論不僅把消費當作消費活動本身去研究,而且還著重研究消費的社會組織形態,用場景來把消費組織成有意義的社會形式。對於中國城市發展來說,場景理論也具有巨大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示範作用。
作者:〔加〕丹尼爾·亞倫·西爾,多倫多大學社會學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理論、城市、文化和文化政策。曾獲得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的「理論獎」(2013),「青年理論家獎」(2015),「消費者和消費部門的傑出學術出版獎」(2017)等榮譽。他是場景項目(The Scenes Project)和城市基因項目(Urban Genome
Project)的核心參與者,著有《城市文化政策的政治學》(合著)。
作者:〔美〕特里·尼科爾斯·克拉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索邦大學、佛羅倫薩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出版專著40余部,如《金錢城市》(City Money )、《新政治文化》(The New Political Culture )《作為娛樂機器的城市》(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 )《樹與真正的小提琴:建設后工業時代的芝加哥》(Trees and Real Violins: Building Post-Industrial Chicago )等。他還服務於布魯金斯學會、城市研究所、住房和城市發展部以及美國市長會議等機構,負責協調「財政緊縮和城市創新項目」(the Fiscal Austerity and Urban
Innovation Project)。2004年開始聚焦場景研究,從美學和消費維度,比較不同城市的鄰里文化,比如芝加哥、巴黎、首爾和其他國際化大都市。
譯者:祁述裕,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兼任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文藝評論家協會藝術產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國有文化資產管理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文化創意產業》執行編委。長期從事文化政策與文化管理、文化產業發展等研究。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國家和有關部委文化法律法規、文化發展規劃、文化政策文件等起草30余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六項,
承擔部委委託課題、國家高端智庫委託課題研究30余項。獨著和主編學術著作30部, 發表論文數百篇。
譯者:吳軍:博士,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社會學教研部副教授,浙江大學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博士后、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曾公派訪問留學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方向:城市文化與社區治理。先後支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等省部級以上課題8項,在《城市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社會學評論》等期刊上發表論述30余篇,出版專著《文化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