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弗洛姆區分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個人體驗、生存方式、社會性格:佔有(to have)和生存(to be)。重佔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礎是以利潤為取向的社會,而佔有觀念的實質是:物物,也物於物——佔有者和佔有物都成為了物,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死的、沒有生命力的。書中說:「看起來,我好像擁有一切,實際上一無所有,因為我所有的,所佔有的和所統治的對象都是生命過程中暫時的瞬間。」
埃里希.弗洛姆,世界聞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2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于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人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繫。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作了大量學術著作和科普性作品,其中很有影響力的有《愛的藝術》《人類的破壞性剖析》《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