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發展︰業務流程外包產業戰略

創新與發展︰業務流程外包產業戰略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陳潔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3216981
  • ISBN13:9787543216983
  • 裝訂:平裝 / 15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對業務流程外包的研究將從企業價值鏈角度入手,這一研究方向的確定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業務流程外包是以價值鏈為基礎的,將服務業務以長期合同組件組裝、整機制造等環節的外包,而更集中在價值鏈中增值能力更強的服務類環節的外包。相對于生產類業務,業務流程外包對外包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服務創新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更高要求,只有先將國外優秀的企業管理思想和自主創新結合起來,才能使其真正走向產業鏈的上游。因此毫無疑問,業務流程外包的發展有助于創新能力的提升。

本書共五章,在論證業務流程外包可有效提升一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前提下,結合對國內外外包市場格局的分析,以及在豐富的案例分析中總結出的國家發展經驗,嘗試構建基于自主創新的業務流程外包產業的選擇評價體系,最終形成上海參與業務流程外包的、兼具可行性和理論高度的戰略發展路徑。
 

目錄

第1章 戰略選擇︰上海參與業務流程外包的動因
1.1 業務流程外包是提高區域經濟自主創新能力的催化劑
1.2 業務流程外包是區域經濟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創新模式的捷徑
1.3 業務流程外包是促成區域經濟形成自主創新環境的新舉措
第2章 他山之石︰國際業務流程外包產業發展概況
2.1 “技術創新導向型”國家——瞄準高價值產業環節的外包
2.2 “服務創新導向型”國家——以優良軟環境吸引外包
2.3 “管理創新導向型”國家——切走全球價值鏈中最豐厚的蛋糕
2.4 思考︰怎樣參與業務流程外包才會成功
第3章 環視四周︰國內業務流程外包發展現狀
3.1 發展不平衡的“技術創新導向型”接包城市群
3.2 尚在起步的“服務創新導向型”與“管理創新導向型”外包
3.3 思考︰借鑒國內發展經驗,規避誤區
第4章 產業定位︰上海參與業務流程外包的比較與選擇
4.1 上海參與全球業務流程外包的困難何在
4.2 產業選擇中兩個繞不開的命題——產業吸引力和可行性
4.3 七個選項︰上海可以選擇的外包產業
4.4 六類專家︰外包產業選擇應匯聚眾人的力量
4.5 比較︰七個選項,誰更適合上海
4.6 定位︰上海應選擇發展哪些業務流程外包產業
第5章 政策建議︰上海參與業務流程外包產業的戰略思考
5.1 自主創新是上海業務流程外包發展的最終戰略目標
5.2 上海發展業務流程外包應采取哪些產業政策
參考文獻
附錄1 外包行業吸引力與可行性評分細則
附錄2 上海業務流程外包產業選擇調查問卷
附錄3 “上海業務流程外包產業發展戰略與產業政策研究”訪談提綱
後記
 

世紀之交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機遇。然而,一場百年未遇的濟危機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造成了國際經濟格局的大洗牌。對于中國來說,改革開放30年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的同時,許多發展中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了。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平衡、環境保護失控、資源供應匱乏、醫療衛生矛盾等等,諸多不適應經濟進一步河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全球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挑戰交織在一起,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行我國經濟的戰略性轉型,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事件我們必須敏感地捕捉住,這就是︰全球經濟正在實現又一次梯度大轉移,這對我國經濟轉型具有深刻的歷史性意義。

上一次全球經濟的梯度轉移發生在上世紀70—80年代,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資源消耗的不斷加劇,歐美發達國家把核心技術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同時,將生產基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先是到中東歐、東南亞;後來又大量地轉移到中國。這場大轉移與中國政府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相吻合,造成各種先進制造技術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到中國落地,通過“三來一補”的形式,使中國的制造業迅速發展成“世界制造中心”。與此同時,不少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為了尋求更大的利益,紛紛把一些相對不重要的研發中心,甚至地區總部都搬到了中國,這就又進一步加快了中國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中國制造”已經成了世界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為世界備國帶來革富的價廉物美的商品的同時,也對中國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質量的捷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在這場大轉移中,中國付出的巨大代價是︰洋品牌佔據中國市場;外資從中國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可境污染問超日益突出;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持續發展受到嚴重挑戰。

這場全球經濟速度大轉移,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無論是來料加工、來件組裝、還是OEM代工貼牌生產,都可以看成是國際制造業巨頭的“外包”式經菅。而我國的制造業企業通過承接外包業務,逐漸學會了先迸制造技術,捷高了自主開發的能力,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創造”的遣路。可以說,我國的制造業企業就是在這場承接國際分工的梯度轉移中慢慢成長起來的,這場經擠的梯度轉移,改交了全球的經濟格局,並給中國的和平崛起帶來了機會。

現在,全球經濟出現了又一次的梯度大轉移。逮場轉移呈現了雙向交叉的新特點。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的服務業,主要是基于IT技術的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呼叫轉移等服務業,在向東方轉移,轉向中國、菲律賓、越南等國家,轉移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上次制造業大轉移。與此閏時,這場全球經濟角機也使制造業出現了“回流”的跡象。韓國、中國等國的制造企業在掌握了先進生產制造技術以後,轉而去發迷國家設廠,變“產、地、銷”為“銷、地、產”,這樣,既可節約運輸成本,又可根據消費者所在地的生活習慣,開發和生產更適合他們需要的產品。

在這場經濟變革中,誰能把握住機邋,順勢而為,誰就能在下一輪的經濟格局的調整中佔據主導地位。現在,各個發達國家在重新調整它們的全球戰略,在迸一步加大技術研發,保持它們的核心競爭能力的同時,粑不屬于核心業務的產品、技術、服務等外包出去,擴大了外包的範圍,實行了“歸核化戰略”。而各個發展中國家,也都在發揮自己的地域、人丈、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在引迸中創新;在接受梯度轉移的同時,加大了逆向轉移的力度,力圖在貼近市場,滿足需求上做文章,用一種漸變式的改革提高自已的核心競爭力,我把它稱之為“升核化戰略”。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