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教授對後輩耳提面命時,說過一句帶點哲學意味的話︰社會學研究要出故事!費孝通說要“出故事”,不是說讓我們去編些故事出來,而是要我們去研究人與文化的始終,有頭有尾地去說明問題。
以前做獨身、同性戀的研究,多少還是些老的故事,因為這些研究在國外早有人做過;而這次的研究就是個新的故事了。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就能夠克服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克服文化差異的壁壘,去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文化群體及其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至高無上的目標是真實。而恰恰是這一點,總是被人遺忘。
目錄
序言
一、生育文化類型
1.生育文化的定義
2.生育文化類型
3.我國的三種生育文化類型
二、人口學的困境
1.宏觀人口學的描述
2.微觀人口學的解釋
3.農村養育孩子的成本與效用
4.貝克爾理論不適用于中國農村
三、村落文化
1.村落文化的定義
2.村落與宗族
3.村落文化如何影響生育行為
四、生育的物質動機
1.孩子的直接經濟效用
2.孩子的養老保險效用
3.老年自養問題
4.現行贍養法規對生育行為的影響
五、生育的精神動機
1.生育以滿足成就感
2.生育以傳宗接代
3.生育以滿足親子感情
六、生育動力的抑制
1.兩大抑制力量
2.宏觀分析
3.計劃生育因素的作用
七、生育文化的現代化
1.生殖與性
2.傳統與現代化
3.傳統文化變異的可能性
跋
附錄
附錄一︰余姚馬渚八卦墳以來陳氏系譜
附錄二︰計劃生育父母養老保險制度
附錄三︰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二胎生育政策的暫行規定
附錄四︰計劃生育合同書
參考文獻
一、生育文化類型
1.生育文化的定義
2.生育文化類型
3.我國的三種生育文化類型
二、人口學的困境
1.宏觀人口學的描述
2.微觀人口學的解釋
3.農村養育孩子的成本與效用
4.貝克爾理論不適用于中國農村
三、村落文化
1.村落文化的定義
2.村落與宗族
3.村落文化如何影響生育行為
四、生育的物質動機
1.孩子的直接經濟效用
2.孩子的養老保險效用
3.老年自養問題
4.現行贍養法規對生育行為的影響
五、生育的精神動機
1.生育以滿足成就感
2.生育以傳宗接代
3.生育以滿足親子感情
六、生育動力的抑制
1.兩大抑制力量
2.宏觀分析
3.計劃生育因素的作用
七、生育文化的現代化
1.生殖與性
2.傳統與現代化
3.傳統文化變異的可能性
跋
附錄
附錄一︰余姚馬渚八卦墳以來陳氏系譜
附錄二︰計劃生育父母養老保險制度
附錄三︰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二胎生育政策的暫行規定
附錄四︰計劃生育合同書
參考文獻
序
這本討論生育文化的書,原本不在我的研究興趣之內。回國後,我一直在做婚姻、性愛方面的題目,這主要是因為我喜歡較小的、容易掌握的題目,不喜歡那些沒有研究條件、沒有研究手段、也無法界定範圍的大題目,因此就很少涉及國計民生。最近經過反省,想到學者的公民義務,開始朝這個方面努力。然而我至今仍認為,學者的主要任務,是盡自己在學術上的本分。把自己興趣內的題目做好才是本分,雖然我們也不能拒絕盡義務。
現在在中國出版的每一本有關生育文化的書,都要在兩個人的研究之外找到它的位置。其一是貝克爾(Becker,Gs,)的人口經濟學,這是因為中國的學者應該把自己看成世界學術大家庭的一分子。其二是費孝通對生育制度、生育文化的討論,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尊重學術傳統。假如別的人可以不必提的話,那麼提到這兩位實在是必不可少的。貝克爾把生育行為納人了經濟學研究的範圍之內,在這個領域里建立了精確的數學模型;而費孝通把人們的生育動力歸結于制度的力量,並且總結出中國人生活方式中與歐美人不同的一面(接力模式與反哺模式),由此論到了中國人對待生育的態度為什麼與英美人有很大的不同。這兩位卓越的學者一位是經濟學家.一位是社會學家,都做了開拓性的工作。不論是經濟學還是社會學,在解釋現實、預測未來方面都面臨同樣的任務。費孝通研究生育問題,面對著半個世紀前的中國社會;貝氏研究人口問題,面對著當代北美社會。但是兩個人的研究都涉及了生育的動機。本書的研究對象是當代中國社會。如l果需要指出本書的位置,就讓我們從這里開始。
貝克爾指出,假如人們可以自由地決定生育幾個孩子的話,假如新生一個孩子的邊際成本是正值的話,就可以視孩子為耐用消費品;反之,則可視孩子為耐用生產品。這一點作為經濟學上的定義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種論斷的意義不在于它在邏輯上的完備,而在于它對現實是否有說明意義。貝氏理論的價值,就在于它對西方社會中生育行為作出了良好的解釋。相反,如果某種論斷僅僅在邏輯上是完備的,卻與現實相去甚遠,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打個比方說,假設我是個人本位的7L方社會巾人,在此情況下,我的收人超過支出,我對我自己就是耐用生產品;支出超過收人(假設我有很多積蓄),我對我自己就是耐用消費品。這在邏輯上也是完備的,但是沒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入不抵出就自殺。但是的確有人因為孩子的邊際成本太大就不生孩子。這個例子說明,經濟學的度量雖然可以用到個人生活的領域,但還是有一定的限度。在西方社會里孩子可以是消費品或是生產品,但把配偶說成生產品或消費品就不一定有意義。倘若更進一步,用之于自己,就絕對是錯的了。這是因為在那個社會里,也沒有人肯把自己和別的東西來交換,除非確知本人已病人膏肓,肯定沒有幾天活頭了。假如以上論述是正確的話,那麼想把貝克爾的理論用之于中國,特別是中國的農村,就干萬要謹慎。在這里很多人把生育起碼一個男孩子看成是自我的延續,決不肯交換,何況政府也拿不出什麼與農民來交換。
……
現在在中國出版的每一本有關生育文化的書,都要在兩個人的研究之外找到它的位置。其一是貝克爾(Becker,Gs,)的人口經濟學,這是因為中國的學者應該把自己看成世界學術大家庭的一分子。其二是費孝通對生育制度、生育文化的討論,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尊重學術傳統。假如別的人可以不必提的話,那麼提到這兩位實在是必不可少的。貝克爾把生育行為納人了經濟學研究的範圍之內,在這個領域里建立了精確的數學模型;而費孝通把人們的生育動力歸結于制度的力量,並且總結出中國人生活方式中與歐美人不同的一面(接力模式與反哺模式),由此論到了中國人對待生育的態度為什麼與英美人有很大的不同。這兩位卓越的學者一位是經濟學家.一位是社會學家,都做了開拓性的工作。不論是經濟學還是社會學,在解釋現實、預測未來方面都面臨同樣的任務。費孝通研究生育問題,面對著半個世紀前的中國社會;貝氏研究人口問題,面對著當代北美社會。但是兩個人的研究都涉及了生育的動機。本書的研究對象是當代中國社會。如l果需要指出本書的位置,就讓我們從這里開始。
貝克爾指出,假如人們可以自由地決定生育幾個孩子的話,假如新生一個孩子的邊際成本是正值的話,就可以視孩子為耐用消費品;反之,則可視孩子為耐用生產品。這一點作為經濟學上的定義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種論斷的意義不在于它在邏輯上的完備,而在于它對現實是否有說明意義。貝氏理論的價值,就在于它對西方社會中生育行為作出了良好的解釋。相反,如果某種論斷僅僅在邏輯上是完備的,卻與現實相去甚遠,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打個比方說,假設我是個人本位的7L方社會巾人,在此情況下,我的收人超過支出,我對我自己就是耐用生產品;支出超過收人(假設我有很多積蓄),我對我自己就是耐用消費品。這在邏輯上也是完備的,但是沒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入不抵出就自殺。但是的確有人因為孩子的邊際成本太大就不生孩子。這個例子說明,經濟學的度量雖然可以用到個人生活的領域,但還是有一定的限度。在西方社會里孩子可以是消費品或是生產品,但把配偶說成生產品或消費品就不一定有意義。倘若更進一步,用之于自己,就絕對是錯的了。這是因為在那個社會里,也沒有人肯把自己和別的東西來交換,除非確知本人已病人膏肓,肯定沒有幾天活頭了。假如以上論述是正確的話,那麼想把貝克爾的理論用之于中國,特別是中國的農村,就干萬要謹慎。在這里很多人把生育起碼一個男孩子看成是自我的延續,決不肯交換,何況政府也拿不出什麼與農民來交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