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富有強烈的反戰情緒。小說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別戰爭;第二部分是告別愛情。首先,小說批判了帝國主義宣傳的虛偽性,正如當代美國作家索爾‧貝婁于1976年在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儀式上所說的︰
“海明威可以說是那些在伍德羅‧威爾遜和其他大言不慚的政治家鼓舞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的代言人。這些政治家的豪言壯語究竟起了什麼作用,這應當用滿鋪在戰壕里的僵硬的年輕人的尸體來衡量。”
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志願參加紅十字會,在意大種北部戰紅加駕駛救護車搶救傷員,並與英國籍護士凱瑟琳‧巴克萊結識關相戀。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亨利被炮彈擊中受傷,在米蘭醫院養傷期間得郅治凱瑟琳悉心護理,兩人陷入了熱戀。亨利傷愈後重返前線,隨意大利部隊撤退時目睹戰爭的種種殘酷景象,毅然脫離部隊,和凱局長末會合後逃往瑞士。結果凱瑟琳在難主中死去。
海明威根據自己的參戰經歷,以戰爭與愛情為主線,吟唱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堪稱現代文學的經典名篇。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小說”中既有“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太陽照常升起》,反法西斯作品《喪鐘為誰而鳴》,塑造了不朽的“硬漢”形象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也有出版六十年後才得到評家賞識的《春潮》,這些作品每一部都稱得上經典,反映了海明威在小說創作上的藝術風格和杰出成就,是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一份寶貴財產。
序
海明威的小說《永別了,武器》初版于1929年,譯成中文時初版書名為《戰地春夢》,經人屢次影印翻版,到了解放初期,修訂一次,改名《永別了,武器》。八十年代末再修訂一次,距離原文初版,已有六十年了。其實海明威這個姓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為國人所熟悉。海明威的嫡親叔父威羅畢,百年前就來我國山西省傳教行醫,並且創辦了有名的學府銘賢書院,造就了不少人才,特別是在財政金融界。威羅畢童年時代在農忙中右手食指不慎給玉米脫粒機軋斷,經過八年艱苦奮斗,刻苦鍛煉,終于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外科醫師。這件事在海明威家鄉廣為流傳,甚至傳說這位叔父曾經為西藏活佛達賴喇嘛治過病。所以海明威十二歲時,也曾一度夢想繼承叔父和父親的豐業,當名醫生。�
《永別了,武器》是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長篇小說,為了幫助讀者了解這位文學大師,特寫幾句概述他生活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他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
歐內斯特‧海明威于十九世紀末生于美國芝加哥市西郊的橡樹園鎮。當時美國雖已取得了政治和經濟獨立,但是在歷史文化傳統方面還半依賴于英國。著名作家如歐文、霍桑、愛倫‧坡等,盡管作品題材不同,寫作技巧及表達方式卻始終擺脫不了英國的影響︰書卷氣重,文句復雜冗長。就以亨利‧詹姆斯為例吧。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橫跨英美文壇的大師,但是他所繼承的似乎還是喬治‧艾略特和霍桑的心理小說的傳統,描寫細膩入微,為了分析及反映人物的復雜心理,采用了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寫法,繁瑣龐雜,引經據典,詞匯中夾雜著拉丁文或法語。
海明威繼承的是馬克‧吐溫的現實主義傳統,為美國文學闖出了一條新途徑。他中學畢業後就當上了記者,為人比較天真,比較富有感情,一時受了政客的豪言壯語所迷惑,志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還有一些未成名的青年作家,例如福克納、多斯‧帕索斯、菲茨杰拉德等,都投入了戰爭。後來他們對民主理想幻滅,反應致為激烈,甚至超過英國作家,盡管戰爭是在歐洲進行的,英國的財產損失和青年人的犧牲都超過美國。
海明威戰後寄居巴黎,感覺一切理想都破碎了。他在女作家格特魯‧斯坦因的燻陶下,另闢蹊徑,終于寫成了《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遭遇到兩件終生難忘的大事。一是大腿中彈,幾乎成為殘廢,當時的思想是痛恨政客在報刊雜志上的宣傳,認為什麼“神聖”、“光榮”等等,全是騙人的鬼話。又一件大事是初戀。他在意大利療養時期,結識了一位比他大幾歲的美國護士,戰後她嫁了他人,海明威覺得受了人家的玩弄。這一經歷影響了他後來小說中有關女性的塑造,甚至他的第一個妻子,也是比他大幾歲。
……
《永別了,武器》是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長篇小說,為了幫助讀者了解這位文學大師,特寫幾句概述他生活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他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
歐內斯特‧海明威于十九世紀末生于美國芝加哥市西郊的橡樹園鎮。當時美國雖已取得了政治和經濟獨立,但是在歷史文化傳統方面還半依賴于英國。著名作家如歐文、霍桑、愛倫‧坡等,盡管作品題材不同,寫作技巧及表達方式卻始終擺脫不了英國的影響︰書卷氣重,文句復雜冗長。就以亨利‧詹姆斯為例吧。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橫跨英美文壇的大師,但是他所繼承的似乎還是喬治‧艾略特和霍桑的心理小說的傳統,描寫細膩入微,為了分析及反映人物的復雜心理,采用了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寫法,繁瑣龐雜,引經據典,詞匯中夾雜著拉丁文或法語。
海明威繼承的是馬克‧吐溫的現實主義傳統,為美國文學闖出了一條新途徑。他中學畢業後就當上了記者,為人比較天真,比較富有感情,一時受了政客的豪言壯語所迷惑,志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還有一些未成名的青年作家,例如福克納、多斯‧帕索斯、菲茨杰拉德等,都投入了戰爭。後來他們對民主理想幻滅,反應致為激烈,甚至超過英國作家,盡管戰爭是在歐洲進行的,英國的財產損失和青年人的犧牲都超過美國。
海明威戰後寄居巴黎,感覺一切理想都破碎了。他在女作家格特魯‧斯坦因的燻陶下,另闢蹊徑,終于寫成了《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遭遇到兩件終生難忘的大事。一是大腿中彈,幾乎成為殘廢,當時的思想是痛恨政客在報刊雜志上的宣傳,認為什麼“神聖”、“光榮”等等,全是騙人的鬼話。又一件大事是初戀。他在意大利療養時期,結識了一位比他大幾歲的美國護士,戰後她嫁了他人,海明威覺得受了人家的玩弄。這一經歷影響了他後來小說中有關女性的塑造,甚至他的第一個妻子,也是比他大幾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