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次提出了“比較電影研究”這一學科概念,並以此為基礎,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西方電影和文藝思潮給予新生代導演及其影片所產生的影響,同時也梳理了中國新生代電影二十年來的發展演變的過程,論述了其主要的美學特色及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與貢獻。在附錄部分梳理介紹了100位新生代導演的作品,極具資料價值。
作者簡介︰楊曉林,陝西寶雞人,復旦大學博士後。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教工黨支部書記,影視動畫系主任助理、編劇,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在陝西省鳳翔師範學校、陝西教育學院、廣西師範大學、蘇州大學、西安外語學院西影影視傳媒學院、西北大學學習或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在《電影藝術》等國家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
目錄
序一 比較電影研究理論設想的一個實踐
序二 更新研究方法,拓展學術疆域
序三 為中國電影研究開創出新的思維空間
綜論 研究述評︰新生代電影二十年
一 名正則言順︰關于新生代電影的命名
二 研究現狀一︰關于題材、美學特征及取得的成就
三 研究現狀二︰面臨問題及發展趨勢
第一章 新生代電影比較研究的方法論及對象
第一節 方法的移植和轉化︰從比較文學到比較電影
一 國別文學走向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的歷史必然性
二 與生俱來︰比較電影研究的歷史必然性
三 比較電影︰學科界定和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 中外電影交流史︰新生代電影比較研究的對象
一 影響源單純明晰︰第一代到第五代電影與歐美電影的關系
二 影響源多元混雜︰新生代電影與歐美電影關系
三 新生代電影與國外有可比性的電影對照表
第三節 西風東漸︰西方電影對新生代導演的影響
一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中國傳人︰王超、李楊、張猛等
二 法國新浪潮和新好萊塢電影之中國弄潮兒︰姜文、賈樟柯、張元等
三 非理性現代派電影的推崇者︰章明、何建軍、婁燁等
四 新巴洛克派及後現代電影的回響︰李欣、高曉松、寧浩、王光利、曹保平等
五 回歸傳統好萊塢電影的異曲同聲︰張楊、馬儷文、俞鐘、施潤玖、張一白等
第二章 新生代電影接受西方電影原因分析
第一節 穿行在歷史的大峽谷中︰政治經濟環境
一 政治環境的變化︰新電影必不可少的觸媒
二 經濟環境的變化︰新電影滋生的土壤和基礎
第二節 精神源泉︰西方現代主義思潮
一 物質文明的畸形發展和精神信仰的失落
二 “他人就是地獄”︰存在主義思潮的影響
第三節 “窮則思變”︰電影發展狀況方面的原因
一 理論界和從業人員︰不滿缺乏現實感的電影
二 新紀錄片運動︰直面當下現實生活
三 青年觀眾群︰“讀圖一代”的叛逆性需求
第三章 “世界電影”︰新生代電影的藝術特征
第一節 二戰後與轉型期︰時代之異
一 內容之異︰“此岸”之痛與“彼岸”之思
二 形式之異︰現代主義之思與後現代表達
第二節 反承戲劇美學與“影戲觀”︰電影觀念之異
一 西方戲劇電影美學觀念之流變
二 中國電影“影戲觀”之流變
三 同中之異︰貧困人生電影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第三節 “主客二分”與“天人合一”︰文化傳統之異
一 中和與對立︰和解主題的不同表達
二 個人與群體︰個體化和倫理化要求的同曲異奏
三 大團圓與生離死別︰結局殊異
第四章 同質導構︰新生代電影與西方電影的差異
第一節 “一代有代之電影”︰對第五代電影的叛逆及意義
第二節 直面現實,關注審美現代性︰對中國電影的貢獻
結語︰叛逆傳統的世界性品格︰新生代電影的電影史意義
第一節 “一代有一代之電影”︰對第五代電影的叛逆及意義
第二節 直面現實,關注審美現代性︰對中國電影的貢獻
附錄一 新紀錄片運動代表作品(1990—)
附錄二 100位新生代導演作品及獲獎情況介紹(1990—2009)
張阮 管虎 孟京輝 章明
胡楊楊 王小帥 婁燁 路學長
賈樟柯 王光利 王全安 李欣
朱文 姜文 劉冰鑒 李繼賢
陸川 何建軍 崔子恩 鄔迪
程裕蘇 于曉洋 楊福東 王競
康峰 滕華(弓凵|又 tao) 金舸 余力為
唐大年 盛志民 李娃克 楊揚
王超 潘劍林 張家瑞 蒲劍
馬儷文 俞鐘 張一白 宋業明
蔣欽民 黃宏 王瑞 李虹
毛小睿 吳天戈 寧敬武 余琛
張楊 施潤玖 徐靜蕾 李玉
阿年 張建棟 鄭大聖 李春波
劉浩 劉杰 伍仕賢 吳兵
孟奇 蒲盛 烏蘭塔娜 小江
鄭克洪 韓杰 鄢潑 寧浩
謝鳴曉 周偉 高曉松 方剛亮
高群書 陳大明 張猛 曹保平
趙燕國彰 謝東 樓健 唐曉白
刁奕男 張番番 吳兵 甘小二
劉奮斗 應亮 楊恆 劉伽茵
萬瑪才旦 楊超 劉君一 胡小釘
尹麗川 王分 李紅旗 王寶民
鄒亞林 蔡尚君 哈斯朝魯 王笠人
參考文獻
後記一 把旗子插上那塊高地
後記二 最好的電影理論應是簡單的
序二 更新研究方法,拓展學術疆域
序三 為中國電影研究開創出新的思維空間
綜論 研究述評︰新生代電影二十年
一 名正則言順︰關于新生代電影的命名
二 研究現狀一︰關于題材、美學特征及取得的成就
三 研究現狀二︰面臨問題及發展趨勢
第一章 新生代電影比較研究的方法論及對象
第一節 方法的移植和轉化︰從比較文學到比較電影
一 國別文學走向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的歷史必然性
二 與生俱來︰比較電影研究的歷史必然性
三 比較電影︰學科界定和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 中外電影交流史︰新生代電影比較研究的對象
一 影響源單純明晰︰第一代到第五代電影與歐美電影的關系
二 影響源多元混雜︰新生代電影與歐美電影關系
三 新生代電影與國外有可比性的電影對照表
第三節 西風東漸︰西方電影對新生代導演的影響
一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中國傳人︰王超、李楊、張猛等
二 法國新浪潮和新好萊塢電影之中國弄潮兒︰姜文、賈樟柯、張元等
三 非理性現代派電影的推崇者︰章明、何建軍、婁燁等
四 新巴洛克派及後現代電影的回響︰李欣、高曉松、寧浩、王光利、曹保平等
五 回歸傳統好萊塢電影的異曲同聲︰張楊、馬儷文、俞鐘、施潤玖、張一白等
第二章 新生代電影接受西方電影原因分析
第一節 穿行在歷史的大峽谷中︰政治經濟環境
一 政治環境的變化︰新電影必不可少的觸媒
二 經濟環境的變化︰新電影滋生的土壤和基礎
第二節 精神源泉︰西方現代主義思潮
一 物質文明的畸形發展和精神信仰的失落
二 “他人就是地獄”︰存在主義思潮的影響
第三節 “窮則思變”︰電影發展狀況方面的原因
一 理論界和從業人員︰不滿缺乏現實感的電影
二 新紀錄片運動︰直面當下現實生活
三 青年觀眾群︰“讀圖一代”的叛逆性需求
第三章 “世界電影”︰新生代電影的藝術特征
第一節 二戰後與轉型期︰時代之異
一 內容之異︰“此岸”之痛與“彼岸”之思
二 形式之異︰現代主義之思與後現代表達
第二節 反承戲劇美學與“影戲觀”︰電影觀念之異
一 西方戲劇電影美學觀念之流變
二 中國電影“影戲觀”之流變
三 同中之異︰貧困人生電影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第三節 “主客二分”與“天人合一”︰文化傳統之異
一 中和與對立︰和解主題的不同表達
二 個人與群體︰個體化和倫理化要求的同曲異奏
三 大團圓與生離死別︰結局殊異
第四章 同質導構︰新生代電影與西方電影的差異
第一節 “一代有代之電影”︰對第五代電影的叛逆及意義
第二節 直面現實,關注審美現代性︰對中國電影的貢獻
結語︰叛逆傳統的世界性品格︰新生代電影的電影史意義
第一節 “一代有一代之電影”︰對第五代電影的叛逆及意義
第二節 直面現實,關注審美現代性︰對中國電影的貢獻
附錄一 新紀錄片運動代表作品(1990—)
附錄二 100位新生代導演作品及獲獎情況介紹(1990—2009)
張阮 管虎 孟京輝 章明
胡楊楊 王小帥 婁燁 路學長
賈樟柯 王光利 王全安 李欣
朱文 姜文 劉冰鑒 李繼賢
陸川 何建軍 崔子恩 鄔迪
程裕蘇 于曉洋 楊福東 王競
康峰 滕華(弓凵|又 tao) 金舸 余力為
唐大年 盛志民 李娃克 楊揚
王超 潘劍林 張家瑞 蒲劍
馬儷文 俞鐘 張一白 宋業明
蔣欽民 黃宏 王瑞 李虹
毛小睿 吳天戈 寧敬武 余琛
張楊 施潤玖 徐靜蕾 李玉
阿年 張建棟 鄭大聖 李春波
劉浩 劉杰 伍仕賢 吳兵
孟奇 蒲盛 烏蘭塔娜 小江
鄭克洪 韓杰 鄢潑 寧浩
謝鳴曉 周偉 高曉松 方剛亮
高群書 陳大明 張猛 曹保平
趙燕國彰 謝東 樓健 唐曉白
刁奕男 張番番 吳兵 甘小二
劉奮斗 應亮 楊恆 劉伽茵
萬瑪才旦 楊超 劉君一 胡小釘
尹麗川 王分 李紅旗 王寶民
鄒亞林 蔡尚君 哈斯朝魯 王笠人
參考文獻
後記一 把旗子插上那塊高地
後記二 最好的電影理論應是簡單的
序
曉林關于新生代電影研究的書稿即將出版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曉林雖然年輕,卻有著豐富的經歷,求學蚶期他從中國的大西北一路到大西南,見識了南北不同的文化精粹;在學術研究上,文學、新生代電影、動畫電影、影視劇創作等不同領域,他也都有所涉獵,並做出了較為豐雷的成果。經歷的豐富和視界的開闊,是成為一位優秀研究者的必備條件,眼前的這部書稿,正是新的收獲。
曉林的書稿是對新生代電影人及其作品的研究,這也是目前文化研究和電影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這個課題能獲得廣泛關注,賴于新生代電影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自張元在1990年推出處女作《媽媽》之後,新生代電影已經有十九個年頭了。十九年是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時間。十九年來,新生代電影品嘗了“長大成人”的所有甘苦,從孱弱到強大,從“地下”到“地上”,從邊緣到中心,幾度面臨夭折,幾度又重現生機,新生代電影走過了一條比前代們都更為曲折的道路,直到成為當下中國電影的中堅和主流力量。
一個新事物最終能夠確立,必定是它具有歷史所不具備的新特質。新生代電影之所以佔據當今中國電影的主流地位,就是因為它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理解,以及表現方式和制作方式等,都和此前的電影作品有著截然的不同。而這種不同又是始終和全球性的世紀末文化思潮,和19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的全面轉型與發展緊密聯系的,由此,新生代電影就把他們富有獨特價值的人文思考切入到中國社會的當下現實中,緊緊把握住當下生活中情感和行為的種種可能性,以一種顛覆、超越前人的方式影響人們理解和感受電影以及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同時,新生代電影頻頻在國外獲獎的現狀,又使他們作為中國電影的新形象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這樣,新生代電影就成為國外眼中當代中國的代表,成為世界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因此,新生代電影對認識中國當代文化的性質,對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就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而曉林的著作正是對這一重要問題思考後的理論成果,是對新生代電影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
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相結合的思路。目前,現代傳播媒介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全球化的文化交流成為蚶代的主潮,采用跨地域跨文化的視野對影視藝術進行研究,已經成為當代影視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本書就是這種研究模式一次新的實踐。作者把比較文學中一些卓有成效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借用到電影的研究中來,從比較電影的角度切人,找到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新好萊塢電影、後現代主義電影等影響新生代電影的西方電影源頭。並把比較落實到具體文本的分析中,探討了新生代電影不同于中國傳統電影的本質特征,及其多元復雜的局面得以形成的原因。這樣的一種研究方法,以及系統全面的具體論證,可以說是為新生代電影研究拓展了新的路徑。不僅有助于打開我們的眼界,在開放性的視域中更深刻地理解新生代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而且還可以使我們能更清醒地把握自己,為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的地圖中準確定位,以便尋找最佳的應對策略和發展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僅有開拓新路徑的學術勇氣,更有就此建立比較電影學科的學術雄心。正如作者所言,比較電影在“散兵游勇”式的研究基礎上,偕鑒比較文學理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建立自己學科的理論原則,更好促進研究實踐和創作實踐,不僅是一種可能,而且已經成為了一種現實的需要。作者的雄心是可貴的。他的想法以及做出的努力,都會為中國電影研究開創出新的思維空間,為中外電影交流展開一次很有價值的交流與對話。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除了研究思路上的拓展,本書還具有史的特征。作者系統地梳理了新生代電影的歷史與流變,使其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概貌。與前幾代電影人不同,由于不斷涌現出新生力量,新生代電影從一開始就陷人了紛繁交錯的境地,有關新生代電影的範疇與命名始終是理論界一個令人注目的焦點問題。僅從命名上來說,新生代電影就有“第六代電影”、“地下電影”、“獨立電影”、“先鋒電影”、“五代後新生代”、“後第五代”、“後《黃土地》現象”、“新主流電影”等諸多的稱謂。同時,由于新生代電影具有體制外、即時性等特點,不要說對之進行完整的研究了,就是對一些邊緣電影人及其作品的最起碼的資料搜尋,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因此,歷來對新生代電影的研究,都會有意無意地避開很多值得探討卻又無法下手的內容。在這些地方,作者顯示出了刻苦、嚴謹、務實、求真的學術態度,不僅對新生代電影進行了明確的界定,還對他們的歷程和現狀進行系統的整體回顧與描述。如今,新生代電影已經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中堅與後備軍,代表著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方向,作者的努力對快速發展的中國當代電影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僅從這一方面來講,本書將會成為新生代電影研究一個繞不過去的成果。
這本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書稿,是曉林學術之路上新的一站,我相信,這也只是他的另一個開始而已。雖然這本書還不能說盡善盡美,某些觀點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目前浮躁之風盛行的當下,曉林踏實勤謹的態度令人感動。我也相信,正處于學術成熟期的曉林,日後必定會有更好的成果奉獻出來。
我們期待著。
2008年4月4日于上海
(本序作者為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曉林的書稿是對新生代電影人及其作品的研究,這也是目前文化研究和電影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這個課題能獲得廣泛關注,賴于新生代電影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自張元在1990年推出處女作《媽媽》之後,新生代電影已經有十九個年頭了。十九年是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時間。十九年來,新生代電影品嘗了“長大成人”的所有甘苦,從孱弱到強大,從“地下”到“地上”,從邊緣到中心,幾度面臨夭折,幾度又重現生機,新生代電影走過了一條比前代們都更為曲折的道路,直到成為當下中國電影的中堅和主流力量。
一個新事物最終能夠確立,必定是它具有歷史所不具備的新特質。新生代電影之所以佔據當今中國電影的主流地位,就是因為它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理解,以及表現方式和制作方式等,都和此前的電影作品有著截然的不同。而這種不同又是始終和全球性的世紀末文化思潮,和19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的全面轉型與發展緊密聯系的,由此,新生代電影就把他們富有獨特價值的人文思考切入到中國社會的當下現實中,緊緊把握住當下生活中情感和行為的種種可能性,以一種顛覆、超越前人的方式影響人們理解和感受電影以及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同時,新生代電影頻頻在國外獲獎的現狀,又使他們作為中國電影的新形象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這樣,新生代電影就成為國外眼中當代中國的代表,成為世界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因此,新生代電影對認識中國當代文化的性質,對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就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而曉林的著作正是對這一重要問題思考後的理論成果,是對新生代電影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
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相結合的思路。目前,現代傳播媒介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全球化的文化交流成為蚶代的主潮,采用跨地域跨文化的視野對影視藝術進行研究,已經成為當代影視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本書就是這種研究模式一次新的實踐。作者把比較文學中一些卓有成效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借用到電影的研究中來,從比較電影的角度切人,找到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新好萊塢電影、後現代主義電影等影響新生代電影的西方電影源頭。並把比較落實到具體文本的分析中,探討了新生代電影不同于中國傳統電影的本質特征,及其多元復雜的局面得以形成的原因。這樣的一種研究方法,以及系統全面的具體論證,可以說是為新生代電影研究拓展了新的路徑。不僅有助于打開我們的眼界,在開放性的視域中更深刻地理解新生代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而且還可以使我們能更清醒地把握自己,為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的地圖中準確定位,以便尋找最佳的應對策略和發展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僅有開拓新路徑的學術勇氣,更有就此建立比較電影學科的學術雄心。正如作者所言,比較電影在“散兵游勇”式的研究基礎上,偕鑒比較文學理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建立自己學科的理論原則,更好促進研究實踐和創作實踐,不僅是一種可能,而且已經成為了一種現實的需要。作者的雄心是可貴的。他的想法以及做出的努力,都會為中國電影研究開創出新的思維空間,為中外電影交流展開一次很有價值的交流與對話。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除了研究思路上的拓展,本書還具有史的特征。作者系統地梳理了新生代電影的歷史與流變,使其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概貌。與前幾代電影人不同,由于不斷涌現出新生力量,新生代電影從一開始就陷人了紛繁交錯的境地,有關新生代電影的範疇與命名始終是理論界一個令人注目的焦點問題。僅從命名上來說,新生代電影就有“第六代電影”、“地下電影”、“獨立電影”、“先鋒電影”、“五代後新生代”、“後第五代”、“後《黃土地》現象”、“新主流電影”等諸多的稱謂。同時,由于新生代電影具有體制外、即時性等特點,不要說對之進行完整的研究了,就是對一些邊緣電影人及其作品的最起碼的資料搜尋,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因此,歷來對新生代電影的研究,都會有意無意地避開很多值得探討卻又無法下手的內容。在這些地方,作者顯示出了刻苦、嚴謹、務實、求真的學術態度,不僅對新生代電影進行了明確的界定,還對他們的歷程和現狀進行系統的整體回顧與描述。如今,新生代電影已經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中堅與後備軍,代表著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方向,作者的努力對快速發展的中國當代電影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僅從這一方面來講,本書將會成為新生代電影研究一個繞不過去的成果。
這本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書稿,是曉林學術之路上新的一站,我相信,這也只是他的另一個開始而已。雖然這本書還不能說盡善盡美,某些觀點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目前浮躁之風盛行的當下,曉林踏實勤謹的態度令人感動。我也相信,正處于學術成熟期的曉林,日後必定會有更好的成果奉獻出來。
我們期待著。
2008年4月4日于上海
(本序作者為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