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此卷為丁輔之先生游歷時所作詩詞集,以甲骨文書之,詩后附有楷書釋文,既表達了丁輔之先生的文人情懷,同時也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字功力,為甲骨文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是一卷甲骨文研究與創作的工具型圖書。
序
先祖父丁仁(一八七九——一九四九),幼時原名仁友,號子修,后字輔之,號鶴廬,自稱丁居士、鶴廬居士,五十歲后號老鶴,又稱鶴老、老復丁等,甲子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丁氏世系源於山東濟陽,於清初順治三年(一六四六),由紹興府山陰縣柯橋鎮遷往杭州。后定居杭城田家園北頭發巷。(長卷內鈐蓋之諸印文:『濟陽』『柯岩舊樵』『杭州郡』『古杭』『泉唐』『田家園丁』『梅東里民』均為此出處也。)
丁氏家族富收藏,圖書藏於『八千卷樓』等四座藏書樓。先祖幼承蒙薰,為保存鄉邦文獻,集藏清時名人及浙中印人的各類作品,加以裝裱或注釋及考證刊行。家藏浙派印宗師丁敬之印章初達七十二方,故稱『七十二丁庵』,后經先祖苦心追索達百方,故名其齋為『百石齋』。至壯年時又另用齋室名,有『小龍泓館』『石(奇)包龕』『守寒巢』等。
先祖壯年喜游名山大川,且游必有記,記必有詩,詩必集殷契文字並附釋文,為前人所未有。於一九三七年春將所集紀游詩幾近兩百首繕一長卷,加以裝裱以為展玩。此卷為晚之二舅吳振平所見,再三懇求代為付印,遂由舊時同游之郭和庭(字蘭祥,號尚齋)寫序,由墨緣堂出版《觀水游山集——集商卜文》一冊行於世。
先祖於一九三二年農歷九月與郭和庭、方介堪等游雁盪山,作雁山紀游詩四十余首。一九三三年參加上海友聲旅行團作西岳華山及開封洛陽游,是年五十五歲,鈐有紀年印『倘年七十猶強健,尚得閑行十五春。』一九三四年參加友聲旅行團作華北游,同行有王福庵、費新我等。是年先祖五十六歲,所用紀年印為『學易以來秋有六』。一九三五年正月與王福庵同游奉化雪竇山,四月與陳叔通、王福庵、李嚼雪(夢熊)、朱公修五人同游天台后再到雁盪舊地重游,並游麗水、新昌等,是年五十七歲,所用紀年印為『我年五十七榮名得幾許』。(此三方紀年印均為王福庵所刻,由先祖先用一年,次年由福老自用,因福老比先祖小一歲。
此卷於一九九二年夏由唐雲先生奉讀一過,閱后大為贊嘆!並冒揮汗題寫簽條以備再行出版之用。惜乎唐老次年仙逝,不及親見此卷再行出版也。
……
丁氏家族富收藏,圖書藏於『八千卷樓』等四座藏書樓。先祖幼承蒙薰,為保存鄉邦文獻,集藏清時名人及浙中印人的各類作品,加以裝裱或注釋及考證刊行。家藏浙派印宗師丁敬之印章初達七十二方,故稱『七十二丁庵』,后經先祖苦心追索達百方,故名其齋為『百石齋』。至壯年時又另用齋室名,有『小龍泓館』『石(奇)包龕』『守寒巢』等。
先祖壯年喜游名山大川,且游必有記,記必有詩,詩必集殷契文字並附釋文,為前人所未有。於一九三七年春將所集紀游詩幾近兩百首繕一長卷,加以裝裱以為展玩。此卷為晚之二舅吳振平所見,再三懇求代為付印,遂由舊時同游之郭和庭(字蘭祥,號尚齋)寫序,由墨緣堂出版《觀水游山集——集商卜文》一冊行於世。
先祖於一九三二年農歷九月與郭和庭、方介堪等游雁盪山,作雁山紀游詩四十余首。一九三三年參加上海友聲旅行團作西岳華山及開封洛陽游,是年五十五歲,鈐有紀年印『倘年七十猶強健,尚得閑行十五春。』一九三四年參加友聲旅行團作華北游,同行有王福庵、費新我等。是年先祖五十六歲,所用紀年印為『學易以來秋有六』。一九三五年正月與王福庵同游奉化雪竇山,四月與陳叔通、王福庵、李嚼雪(夢熊)、朱公修五人同游天台后再到雁盪舊地重游,並游麗水、新昌等,是年五十七歲,所用紀年印為『我年五十七榮名得幾許』。(此三方紀年印均為王福庵所刻,由先祖先用一年,次年由福老自用,因福老比先祖小一歲。
此卷於一九九二年夏由唐雲先生奉讀一過,閱后大為贊嘆!並冒揮汗題寫簽條以備再行出版之用。惜乎唐老次年仙逝,不及親見此卷再行出版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