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21世紀中西文化會通碰撞之際,中國學者對華夏傳統充滿溫情和敬意的深入思考與全新開拓。
作者追隨著孔子的道說,運用新的哲學方法(現象學的、結構主義的)來探討儒家哲理的生動特性,特別注重中國傳統視野中的人的實際生活經驗(孔子的人生經驗)和藝術經驗(儒家所謂「藝」)對於理解儒家思想傳統的關鍵意義。
作者揭示出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全然異於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時間性與身體性,探發了這種時間性與身體性的根本源頭:親子之愛,並對此作了極為新穎獨到的闡發。在這個基礎上,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文明和儒家傳統未來發展的新的可能和遠景。
目錄
作者序
開篇辭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與聖人性
第一講 孔子的出生與少年時代
一、孔子的出生與少年面臨的問題:父母「野合」之非禮
二、孔子如何「志於學」:「禮」對於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三、中外聖人的誕生及早年情狀之比較
第二講 孔子的成立與悟道
一、「三十而立」的含義
二、「問學」之禮一理
三、教學
四、春秋格局
五、聞《韶》大悟
第三講 孔子的從政與晚年
一、孔子「從政」的問題:今古文經學之爭
二、渴望從政與承擔天命
三、從政經歷
四、周游列國
五、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頭:樂作與詩興
第四講 樂與興:風起雲涌時
一、孔子對「樂」的哲理解釋
二、原本的「樂」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三、《詩》與樂的關聯:興
第五講 「興」打開的語言和領會境域
一、孔子所說的兩種「言」
二、詩言的功能
三、以詩事君、事父
四、詩一思無邪
五、《關雎》之興
六、王國維詩論與上博楚竹書《詩論》
第六講 詩樂為什麽更可理解:西方哲學家們的有關學說及對詩本性的探討
一、柏拉圖的詩歌觀、語音觀及其迷狂說
二、與孔子詩樂迷狂觀的對比
三、黑格爾的音樂觀與詩論
四、叔本華和尼采的音樂觀:語音本身的思想性
五、維特根斯坦的音樂觀和語言觀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禮、仁、政
第七講 立於禮樂:儒家的實際生活形態
一、禮與詩樂的關系:正名
二、禮的源頭:親子之愛
第八講 親子之愛的時間分析
一、親子關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確定性和「克羅馬依人」之人性
二、時間性與意義
三、意義機制
四、意義機制中的「死」與「生」
五、親子關系的時間性
六、結語
第九講 成於天樂:孔子的仁道與仁政
一、仁愛與親子之仁
二、列維納斯對「父子」關系的闡述
三、仁的艱難與可能:親人異於他人
四、破解「黑洞」之「光」
五、君子:從親子到仁人的藝-術化人生形態
六、仁:親藝化和藝親化
七、仁政與政仁
引用文獻
開篇辭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與聖人性
第一講 孔子的出生與少年時代
一、孔子的出生與少年面臨的問題:父母「野合」之非禮
二、孔子如何「志於學」:「禮」對於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三、中外聖人的誕生及早年情狀之比較
第二講 孔子的成立與悟道
一、「三十而立」的含義
二、「問學」之禮一理
三、教學
四、春秋格局
五、聞《韶》大悟
第三講 孔子的從政與晚年
一、孔子「從政」的問題:今古文經學之爭
二、渴望從政與承擔天命
三、從政經歷
四、周游列國
五、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頭:樂作與詩興
第四講 樂與興:風起雲涌時
一、孔子對「樂」的哲理解釋
二、原本的「樂」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三、《詩》與樂的關聯:興
第五講 「興」打開的語言和領會境域
一、孔子所說的兩種「言」
二、詩言的功能
三、以詩事君、事父
四、詩一思無邪
五、《關雎》之興
六、王國維詩論與上博楚竹書《詩論》
第六講 詩樂為什麽更可理解:西方哲學家們的有關學說及對詩本性的探討
一、柏拉圖的詩歌觀、語音觀及其迷狂說
二、與孔子詩樂迷狂觀的對比
三、黑格爾的音樂觀與詩論
四、叔本華和尼采的音樂觀:語音本身的思想性
五、維特根斯坦的音樂觀和語言觀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禮、仁、政
第七講 立於禮樂:儒家的實際生活形態
一、禮與詩樂的關系:正名
二、禮的源頭:親子之愛
第八講 親子之愛的時間分析
一、親子關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確定性和「克羅馬依人」之人性
二、時間性與意義
三、意義機制
四、意義機制中的「死」與「生」
五、親子關系的時間性
六、結語
第九講 成於天樂:孔子的仁道與仁政
一、仁愛與親子之仁
二、列維納斯對「父子」關系的闡述
三、仁的艱難與可能:親人異於他人
四、破解「黑洞」之「光」
五、君子:從親子到仁人的藝-術化人生形態
六、仁:親藝化和藝親化
七、仁政與政仁
引用文獻
序
就個人而言,是孔子最深刻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生存世界。沒有孔子的中華民族就不再是她,沒有《論語》和孔子所編撰五經的中國文化也只徒有虛名而已。正是孔夫子賦予了華夏世界獨一無二的思想風貌,影響廣大深遠,波及東亞,引起西方啟蒙大哲伏爾泰,卻不同於任何其他文化的思想格調。但是,要真正理解這位中華第一偉人卻並不容易,即使對於中國人,尤其是現代的中國人,也是一樣。孔子第一弟子顏淵已經在慨嘆老師學說的深奧惚恍:「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但奇特的是,對於說中文的人,這種跟隨的困難有時不僅不阻礙、反而加強孔學的「誘人」魅力,讓人「欲罷不能」(《論語·子罕》)。出於這種難於跟從而又被其誘導的結構,歷史上對於孔子一直有這樣三種態度:當感受到其思想的原發魅力和人性-仁性光輝時,被打動得無以復加,發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不和仲尼,萬古長如夜」之嘆。其次,當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闡發這種思想時,就自發機杼,或借重其他學派,來重構孔學;於是先秦有孟荀,漢有董仲舒及今古文學派,宋明有理學心學,清有漢學及晚末之新公羊學,民國至今有新儒學。各有所成就和發展,也各有所偏離和失源,而且越晚近者問題越大。第三種態度則是,因為完全無法感受孔子的妙處,就對於這巨大的歷史奇觀痛加撻伐,以確保這無感應的合理性。
就孔子的哲理或[廣義的]哲學而言,理解的難度更大。到宋明理學時,已經體會不到夫子「性相近」和「仁者愛人」學說的奧旨,而貶「相近」之「性」為「氣質之性」,說「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專以愛為仁?」(程頤)至西方傳統哲學輸入並占據哲學界主流后,更不知「學而時習之」、「述而不作」等孔子話語的哲理意趣所在了。於是,研究中國哲學史者在《論語》那里看不到純粹的哲學,只看到政治[哲]學、宗教[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等,他們覺得儒家哲學的高峰要到宋明理學中去找,而這理學在他們的哲理視野中,也只是西方純哲學的東方倒影罷了。
外國人理解孔子的哲理更是困難重重。因此,當概念辯證法大師黑格爾看孔子學說時,只看到「毫無出色之點」的「常識道德」,認為要保持由耶穌會士們傳過來的孔子名聲,最好「不曾……翻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因為他實在看不出《論語》二十篇有什麼「思辨的哲學」。這一困難還反映在外國人接受孔子與其他中國古代哲理的區別上。比如,某些近現代的西方人,已經可以直接讀解老子《道德經》並獲得哲理啟迪,像布伯、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榮格等。即使是一般的文化人、藝術人、科學人,也對「道可道,非常道」、「大象無形」、「歲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水幾於道」、「小國寡民」等,開始有了生存論的、生態學的、后現代的和「物理學之道」一類的理解,有時比我們的中哲史教科書和研究論文上寫的還生動有趣得多。所以《道德經》的西方譯本數量極為驚人,單英文譯本就可能接近百種。但是,西方的知識分子讀者能夠這樣來直接理解《論語》的哲理奧義嗎?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來,因為此書似乎有太多的文化預設和情境領會的要求。
……
就孔子的哲理或[廣義的]哲學而言,理解的難度更大。到宋明理學時,已經體會不到夫子「性相近」和「仁者愛人」學說的奧旨,而貶「相近」之「性」為「氣質之性」,說「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專以愛為仁?」(程頤)至西方傳統哲學輸入並占據哲學界主流后,更不知「學而時習之」、「述而不作」等孔子話語的哲理意趣所在了。於是,研究中國哲學史者在《論語》那里看不到純粹的哲學,只看到政治[哲]學、宗教[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等,他們覺得儒家哲學的高峰要到宋明理學中去找,而這理學在他們的哲理視野中,也只是西方純哲學的東方倒影罷了。
外國人理解孔子的哲理更是困難重重。因此,當概念辯證法大師黑格爾看孔子學說時,只看到「毫無出色之點」的「常識道德」,認為要保持由耶穌會士們傳過來的孔子名聲,最好「不曾……翻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因為他實在看不出《論語》二十篇有什麼「思辨的哲學」。這一困難還反映在外國人接受孔子與其他中國古代哲理的區別上。比如,某些近現代的西方人,已經可以直接讀解老子《道德經》並獲得哲理啟迪,像布伯、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榮格等。即使是一般的文化人、藝術人、科學人,也對「道可道,非常道」、「大象無形」、「歲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水幾於道」、「小國寡民」等,開始有了生存論的、生態學的、后現代的和「物理學之道」一類的理解,有時比我們的中哲史教科書和研究論文上寫的還生動有趣得多。所以《道德經》的西方譯本數量極為驚人,單英文譯本就可能接近百種。但是,西方的知識分子讀者能夠這樣來直接理解《論語》的哲理奧義嗎?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來,因為此書似乎有太多的文化預設和情境領會的要求。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