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牽動了億萬國人的心,這次大地震所反映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精神與生命關懷感動了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現代自然災害的發生再也不是單純的自然性破壞事件,人類社會對待自然的生態和諧、對于災害的有效預防、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災後積極的人道關懷與恢復補助對災害的破壞作用都將起到積極防御的效果。災害中所生發的抗災精神使人們的倫理責任、道德意識再度經歷洗禮,從災害中倫理道德的框架下重新審視自己。本書作為國內一部研究災害倫理學的理論性著作,通過對于現代災害特點的研究系統地論述了災害中所體現的倫理道德關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結合此次汶川大地震中發生的感人至深的道德事跡,對于災害中所出現的優先逃生、無罪免責、心理損害與倫理創傷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與研究,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對于災害中出現的優罪愧疚、無罪愧疚、良心安置提出了新的解決辦法,在現時的背景下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災害倫理文化提出了新的設想。
本書適合應用倫理學專業的學習和教研人員、災害知識普及的社會機構和團體、專業救助人員、災害管理人員、對災害關注的廣大社會人群、需要災害心理學知識的人員、想了解逃生避害知識的人閱讀。
目錄
導言
第1章 災害倫理的基本要素
1.1 何為災害倫理
1.1.1 作為災害學分支的災害倫理學
1.1.2 作為應用倫理學分支的災害倫理學
1.2 災害倫理的基本要素
1.2.1 災害倫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1.2.2 災害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1.2.3 災害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1.2.4 災害倫理學的體系層次
1.2.5 災害倫理學的多維面相
1.3 災害倫理學與其他倫理學的關系
1.3.1 災害倫理與日常倫理的關系
1.3.2 災害倫理與底線倫理的關系
1.3.3 災害倫理與生態倫理的關系
1.3.4 災害倫理與角色美德的關系
1.3.5 災害倫理與制度倫理的關系
第2章 災害的存在論(基本)規定
2.1 災害:自然的偶性斷裂性及不可避免性
2.2 人為與自然:災害的屬人性
2.2.1 人類農業活動對自然災害形成的影響
2.2.2 工業化與城市化造成的人為的災害急劇,並且損失巨大
2.3 順時與抗爭:人面對災害的尷尬抉擇
第3章 災害的類型學分析
3.1 自然的災害與人為的災害:致災因子的復雜性
3.2 原發災害與誘發災害:災害的系統性及連續性
3.3 未知災害和已知災害:人類認識災害能力的發展
3.4 不可抗拒災害與可抗災害:應對災害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
3.5 犧牲、危害、損失:人類的自然災害認知模式的變化
3.5.1 災害-犧牲的認知模式
3.5.2 災害-危害的認知模式
3.5.3 災害-損失的認知模式
第4章 人與自然災害之間的自然倫理關系
4.1 倫理學的價值延伸: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與修正
4.1.1 自然災害與人類中心主義
4.1.2 理性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4.1.3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與修正
4.1.4 災害倫理學對人類中心主義批判的深化
4.2 社會制度的倫理責任: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
4.2.1 資本主義制度與生態危機: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
4.2.2 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人和自然倫理關系的反思
4.3 科學技術的道德規範:技術理性批判與工程倫理學
4.3.1 災害與技術理性批判
4.3.2 工程技術與倫理:災害倫理與工程倫理
第5章 災害發生的人倫關系
第6章 減災、防災、救災中的人倫關系
第7章 災後的生命關懷與倫理補償
第8章 災害倫理與災害文化
第9章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災害倫理實踐及其示範意義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第1章 災害倫理的基本要素
1.1 何為災害倫理
1.1.1 作為災害學分支的災害倫理學
1.1.2 作為應用倫理學分支的災害倫理學
1.2 災害倫理的基本要素
1.2.1 災害倫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1.2.2 災害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1.2.3 災害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1.2.4 災害倫理學的體系層次
1.2.5 災害倫理學的多維面相
1.3 災害倫理學與其他倫理學的關系
1.3.1 災害倫理與日常倫理的關系
1.3.2 災害倫理與底線倫理的關系
1.3.3 災害倫理與生態倫理的關系
1.3.4 災害倫理與角色美德的關系
1.3.5 災害倫理與制度倫理的關系
第2章 災害的存在論(基本)規定
2.1 災害:自然的偶性斷裂性及不可避免性
2.2 人為與自然:災害的屬人性
2.2.1 人類農業活動對自然災害形成的影響
2.2.2 工業化與城市化造成的人為的災害急劇,並且損失巨大
2.3 順時與抗爭:人面對災害的尷尬抉擇
第3章 災害的類型學分析
3.1 自然的災害與人為的災害:致災因子的復雜性
3.2 原發災害與誘發災害:災害的系統性及連續性
3.3 未知災害和已知災害:人類認識災害能力的發展
3.4 不可抗拒災害與可抗災害:應對災害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
3.5 犧牲、危害、損失:人類的自然災害認知模式的變化
3.5.1 災害-犧牲的認知模式
3.5.2 災害-危害的認知模式
3.5.3 災害-損失的認知模式
第4章 人與自然災害之間的自然倫理關系
4.1 倫理學的價值延伸: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與修正
4.1.1 自然災害與人類中心主義
4.1.2 理性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4.1.3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與修正
4.1.4 災害倫理學對人類中心主義批判的深化
4.2 社會制度的倫理責任: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
4.2.1 資本主義制度與生態危機: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
4.2.2 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人和自然倫理關系的反思
4.3 科學技術的道德規範:技術理性批判與工程倫理學
4.3.1 災害與技術理性批判
4.3.2 工程技術與倫理:災害倫理與工程倫理
第5章 災害發生的人倫關系
第6章 減災、防災、救災中的人倫關系
第7章 災後的生命關懷與倫理補償
第8章 災害倫理與災害文化
第9章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災害倫理實踐及其示範意義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四川汶川大地震牽動了國人的心,使我們感到不僅要從科技層面重視對自然災害的防減工作,而且意識到從制度、倫理等層面加強和關注對自然災害的防御和減輕更是當務之急。
中國作為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研究相關的倫理文化問題,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災害意識,在災害的救助中,應當形成一種同舟共濟和體現以人為本的道德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認識雪松有很多年了,但做我的博士後,進入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做“災害倫理文化”的研究工作卻純屬偶然。我從事地震與防災減災研究工作幾十年,主要在技術層面上對自然災害的成因、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有關災害的人文領域如災害經濟和災害心理有過思考,但卻沒有精力進行比較深入的系統研究。恰好雪松剛完成哲學博士學業,在從事文化哲學、法哲學方面的探索研究工作,加之他對自然災害在人文領域的研究又頗有興趣,我們一拍即合,他願意做我的博士後,進站從事“災害倫理文化”的研究工作。
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努力,他按期完成“自然災害的倫理文化思考”研究報告,並發表相關論文6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順利出站。可他並沒有就此止步,在專家的建議下,申報承擔了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繼續對自然災害倫理文化進行深入研究。
《災害倫理學》一書正是從自然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角度,側重人與自然的關系,突出了自然災害的社會性一面,一方面由于人類的不當活動加劇了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反過來災害的發生又加劇了人類社會的損失。在此基礎上,從災害認知、關愛人類、關愛生命出發,對災害的分類進行深化,提出一些新的見解,為災害倫理學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該書第一次系統地提出災害倫理學的理論框架,對于災害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規定等進行了分析,並且深入探討了與生態倫理、工程倫理、醫學倫理、公共倫理、救助倫理等的關系。該書先後探討了災害中涉及的對于災害中受害人群逃生自救的優先原則、無罪免責,以及心靈損害與倫理創傷,災害中的國家、集體、個人的倫理關系,社會救助的倫理精神,由此揭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從災害共同體到責任共同體最終走向倫理共同體的必然趨勢。該書還對災害發生之後,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結合災害中的不倫理行為的評價、良心安置與撫平受傷的心靈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該書還結合中國古代災害史和新中國救災史,結合當前的具體舉措,闡明了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災害倫理文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還對發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進行了分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災害倫理學在國內外都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該書的研究也難免存在不當之處,在今後的工作和研究中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補充,但瑕不掩瑜,畢竟該書以一個新的視角,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引起了人們一個新的思考。
中國作為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研究相關的倫理文化問題,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災害意識,在災害的救助中,應當形成一種同舟共濟和體現以人為本的道德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認識雪松有很多年了,但做我的博士後,進入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做“災害倫理文化”的研究工作卻純屬偶然。我從事地震與防災減災研究工作幾十年,主要在技術層面上對自然災害的成因、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有關災害的人文領域如災害經濟和災害心理有過思考,但卻沒有精力進行比較深入的系統研究。恰好雪松剛完成哲學博士學業,在從事文化哲學、法哲學方面的探索研究工作,加之他對自然災害在人文領域的研究又頗有興趣,我們一拍即合,他願意做我的博士後,進站從事“災害倫理文化”的研究工作。
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努力,他按期完成“自然災害的倫理文化思考”研究報告,並發表相關論文6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順利出站。可他並沒有就此止步,在專家的建議下,申報承擔了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繼續對自然災害倫理文化進行深入研究。
《災害倫理學》一書正是從自然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角度,側重人與自然的關系,突出了自然災害的社會性一面,一方面由于人類的不當活動加劇了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反過來災害的發生又加劇了人類社會的損失。在此基礎上,從災害認知、關愛人類、關愛生命出發,對災害的分類進行深化,提出一些新的見解,為災害倫理學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該書第一次系統地提出災害倫理學的理論框架,對于災害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規定等進行了分析,並且深入探討了與生態倫理、工程倫理、醫學倫理、公共倫理、救助倫理等的關系。該書先後探討了災害中涉及的對于災害中受害人群逃生自救的優先原則、無罪免責,以及心靈損害與倫理創傷,災害中的國家、集體、個人的倫理關系,社會救助的倫理精神,由此揭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從災害共同體到責任共同體最終走向倫理共同體的必然趨勢。該書還對災害發生之後,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結合災害中的不倫理行為的評價、良心安置與撫平受傷的心靈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該書還結合中國古代災害史和新中國救災史,結合當前的具體舉措,闡明了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災害倫理文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還對發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進行了分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災害倫理學在國內外都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該書的研究也難免存在不當之處,在今後的工作和研究中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補充,但瑕不掩瑜,畢竟該書以一個新的視角,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引起了人們一個新的思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