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後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以博學著稱,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無所不談,並旁征博引了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論述。,作者還對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寫與剖析,使人讀來有親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學趣味。

它是十六世紀各種思潮和各種知識經過分析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美稱。本書篩選了全集中的精華部分,二十余萬字,便於讀者領悟蒙田隨筆的精髓。
 

目錄

1 論憂傷
2 論無所事事
3 論撒謊
4 論堅毅
5 論恐懼
6 論學究氣
7 論對孩子的教育——致迪安娜·居松伯爵夫人
8 論友誼
9 論節制
10 論人與人的差別
11 論睡眠
12 論說話之浮誇
13 論年齡
14 論飲酒
15 論良心
16 論身體力行
17 論書籍
18 論他人之死
19 論自命不凡
20 論勇敢
21 論發怒
22 論蓋世英雄
23 論父子相像
24 論三種交往
25 論交談藝術
 

譯林出版社准備出版《蒙田隨筆全集》,征序於予。我沒有怎樣考慮,就答應了下來。原因似乎頗為微妙,看似簡單,實極曲折。首先是韓滬麟先生來我家,是孟華女士陪來。我對孟華一向是深信不疑。她決不會隨隨便便陪等閑之輩到我家來的。因此我非答應不行。其次,我對蒙田還算是熟悉的,只是由於我個人研究方向的轉變,同蒙田已經久違久違了。現在一旦提起,似乎有話要說,所以就答應了。

萬沒有想到,這第二條理由卻使我嘗到了一點不大不小的苦頭:原以為自己真有話可說,等到拿起筆來,心中卻空空如也。我現在是「馬行在夾道內,難以回馬」了,不說也得說了。但是,倒三不著兩,隨便扯幾句淡,勉強湊成一篇序八股,也並不難。可這不是我的作風,這樣既對不起出版社,也對不起讀者,而且也對不起自己。

我眼前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重讀原作。當年我當學生時,梁宗岱先生翻譯的《蒙田試筆》,我曾讀過,至今雖已年深日久,但依稀印象猶存。現在又把韓滬麟先生寄來的校樣拿過來,翻看了其中的若干篇。我沒有全讀,現在從實招供,舊印象加上新閱讀,自己覺得現在說話有了些根據,「莫怪氣粗言語壯」,我已經有了點資本了。

我覺得,讀這一部書,首先必須讀《致讀者》這一篇短文。蒙田說:

讀者,這是一本真誠的書。我一上來就要提醒你,我寫這本書純粹是為了我的家庭和我個人,絲毫沒考慮要對你有用,也沒想贏得榮譽,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下面他又說:

讀者,我自己是這部書的材料:你不應該把閑暇浪費在這樣一部毫無價值的書上!再見!

蒙田說這是一本真誠的書,這話是可信的。整部書中,在許多地方,他對自己都進行了無情的剖析。但是,在我這個生活在他身後四百多年的外國人眼中,他似乎有點矯情。你不讓讀者讀自己的書,那你又為什麽把書拿來出版呢?干脆不出版,不更符合你的願望嗎?

又如在上卷第八章中,蒙田寫道:

它(指大腦——羨林注)就像脫韁的野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要比給它一件事思考時還要多想一百倍;我腦海里幻覺叢生,重重疊疊,雜亂無章,為了能夠隨時細察這種愚蠢和奇怪的行為,我開始將之一一筆錄下來,指望日後會自感羞愧。

這也是很奇怪而不近人情的想法,難道寫隨筆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日後讓自己感到羞愧嗎?我看,這也有點近於矯情。

但是,我們必須記住,矯情,一種特殊的矯情,與憤世嫉俗僅僅有一片薄紙的距離。

不管怎樣,如果全書只有這樣一些東西,蒙田的《隨筆集》決不會在法國,在英國,在全世界有這樣大的影響,它必有其不可磨滅的東西在。

蒙田以一個智者的目光,觀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眾生相,芸芸眾生,林林總總;他從古希臘一直觀察到十六世紀,從法國一直觀察到古代的埃及和波斯,發為文章,波瀾壯闊。他博學多能,引古證今,鑒古知今,對許多人類共同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有時似乎是奇特的見解,給人以深思、反省的機會,能提高人們對人生的理解。

要想把他所想到和寫到的問題爬梳整理,十分困難。以我個人淺見所及,我認為,上卷的第三章《情感驅使我們追求未來》最值得注意。在這一篇隨筆中,蒙田首先說:

有人指控人類總是盲目追求未來,他們教導我們要抓住眼前利益,安於現狀,似乎未來的事情根本就無法把握,甚至比過去更難駕馭。

這都是很重要的意見。人類如果從變為人類的那一天起,就安於現狀,不求未來,他們就不能夠變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化成人類的那一種猿或者其他什麽動物安於現狀的話,它們就根本變不成人類。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個「幾希」就包含著不安於現狀。

蒙田在下面接著說:

「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人們通常將這一箴言歸功於柏拉圖。這一格言的每個部分概括了我們的責任,而兩部分之間又互相包含。當一個人要做自己的事時,就會發現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認識自我,明確自己該做什麽。有了自知之明,就不會去多管閑事,首先會自尊自愛,自修其身;就不會忙忙碌碌,勞而無功,不會想不該想的,說不該說的。

柏拉圖這兩句話,是非常有名的話,不但在西方流傳了兩千多年,而且也傳入中國,受到了贊賞。其所以如此,就因為它搔到了癢處,道出了真理。中國人不也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嗎?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時間和空間的巨大距離,也不能隔斷。按常理說,最了解自己的應該說還是自己。「近水樓台先得月」嘛。然而,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在花花世界中,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真正能了解自己的人,直如鳳毛麟角,絕大部分人是自高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超過了真實的水平。間亦有患自卑感者,這是過猶不及,都不可取。完全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給自己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戛戛乎難矣哉!然而這卻是非常必要的,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來說,都是這樣。

在這一部書中,類似這樣的零金碎玉,還可以找到不少。只要挑選對頭,就能夠讓我們終身受用。我在這里還要聲明一句:蒙田的觀點我並不全部接受,理由用不著解釋。

在寫書、出書方面,我有一個「狹隘的功利主義」觀點。我認為,出書必定要有用,對個人有用,對社會和國家有用。這個「用」,當然不應該理解得太窄狹。美感享受也是一種「用」。如果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書,大可以不必出。

我認為,《蒙田隨筆全集》是一部有用的書,很有用的書。

最後,我還想就「隨筆」這個詞兒說幾句話。這個詞兒法文原文是essai。這一下子就會讓人聯想到英文的essay,從形式上來看就能知道,這本是一個詞兒。德文則把法文的essai和英文的essay兼收並蓄。統統納入德文的詞匯中。這在法、英、德三國文學中是一種體裁的名稱;而在中國則是散文、隨筆、小品等不同的名稱。其間差別何在呢?我沒有讀「文學概論」一類的書,不知專家們如何下定義。有的書上和雜志上居然也把三者分列。個中道理,我區分不出來。

談到散文、隨筆、小品,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國,我們的經、史、子、集中都有上乘佳作,為任何國家所望塵莫及。在歐洲,則英國算得上散文、隨筆的大國,名家輩出,燦如列星。法國次之,而德國則頗有遜色,上面舉的essai和essay就可以充分說明這種現象。歐洲國家文化和文學傳統本是同源,為什麽在創作體裁方面竟有這樣的差距?我還沒有看到有哪一位比較文學家論證探討過這個問題。我希望將來會有。

我在上面說到我在接受寫序的任務時心理上的轉變過程。但一旦拿起筆來,不覺就寫了兩三千字,而又沒有說假話,全是出自內心的真話。這是我始料所不及,這一篇序總算給我帶來了點安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