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伯特蘭·羅素獲得諾貝爾獎的重要原因所在

·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有文學才情的哲學史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哲學家,羅素的哲學不是從前輩哲學家那里學來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學時悟出來的,因此他對哲學的看法就沒有科班出身的哲學家那樣的學究氣。這本書沒有標准哲學史的晦澀,更顯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文辭優美,生動有趣。

與國內的大多數西方哲學史教材相比,本書的系統性和條理性不是那麽強,但這也可以算是本書的一個優點,它沒有把哲學納入到一些條條框框中,而是揭示出哲學的活生生的發展,顯示出哲學的活力。

當然,本書也有不足之處。羅素在本書的美國、版和英國版序言中也指出了一些局限。除此而外,最明顯的局限是,由於其哲學立場所決定,羅素對思辨哲學所抱有的偏見和輕視態度使他不能比較客觀地理解和評價德國的思辨哲學,其在對黑格爾的哲學上更是如此。

該書的寫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並不是卓越的個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對西方主要的哲學家及其思想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還可以了解西方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發展階段及其與特定的哲學之間的關聯。
 

目錄

卷一 古代哲學
第一篇 前蘇格拉底哲學
第01章 希臘文明的興起
第02章 米利都學派
第03章 畢達哥拉斯
第04章 赫拉克利特
第05章 巴門尼德
第06章 恩培多克勒
第07章 雅典與文化的關系
第08章 阿那克薩哥拉
第09章 原子論者
第10章 普羅泰戈拉
第二篇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第11章 蘇格拉底
第12章 斯巴達的影響
第13章 柏拉圖見解的來源
第14章 柏拉圖的烏托邦
第15章 理念論
第16章 柏拉圖的不朽論
第17章 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
第18章 柏拉圖哲學中的知識與知覺
第19章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第20章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第21章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
第22章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
第23章 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
第24章 希臘早期的數學與天文學
第三篇 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古代哲學
第25章 希臘化世界
第26章 犬儒學派與懷疑派
第27章 伊壁鳩魯派
第28章 斯多葛主義
第29章 羅馬帝國與文化的關系
第30章 普羅提諾
導言
卷二 天主教哲學
第一篇 教父
第01章 猶太人的宗教發展
第02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個世紀
第03章 教會三博士
第04章 聖奧古斯丁的哲學與神學
第05章 公元5世紀和6世紀
第06章 聖邊奈狄克特與大格雷高里
第二篇 經院哲學家
第07章 黑暗時期的羅馬教皇制
第08章 約翰·司各脫
第09章 公元11世紀的教會改革
第10章 伊斯蘭教文化及其哲學
第11章 公元12世紀
第12章 公元13世紀
第13章 聖托馬斯·阿奎那
第14章 弗蘭西斯教團的經院哲學家
第15章 教皇制的衰落
卷三 近代哲學
第一篇 從文藝復興到休謨
第01章 總說
第02章 意大利文藝復興
第03章 馬基雅維利
第04章 伊拉斯謨和莫爾
第05章 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
第06章 科學的興盛
第07章 弗蘭西斯·培根
第08章 霍布斯的利維坦
第09章 笛卡爾
第10章 斯賓諾莎
第11章 萊布尼茲
第12章 哲學上的自由主義
第13章 洛克
第14章 貝克萊
第15章 休謨
第二篇 從盧梭到現代
第16章 浪漫主義運動
第17章 盧梭
第18章 康德
第19章 19世紀思潮
第20章 黑格爾
第21章 叔本華
第22章 尼采
第23章 功利主義者
第24章 卡爾·馬克思
第25章 伯格森
第26章 威廉·詹姆士
第27章 約翰·杜威
第28章 邏輯分析哲學
 

公元1945年身兼學者和社會活動家雙重身份的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出版了一本研究西方哲學史的重要著作,該著作的原名 很長——《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系》,諸多 譯作習慣於簡略,謂之為《西方哲學史》。該書與國人認識、學習西方哲學的重要著作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並駕齊驅。

童年的孤獨和自由主義家族傳統,讓羅素的性格獨立不羈,造就了羅素哲學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對數學的痴迷讓羅素最終走出孤獨和絕望,確立以追求真理和正義為終生職志;善於向各方面學習,善於自我省察,不斷修改自己的觀點,從無門戶之見,使他的哲學研究獨具一格。

羅素是現代西方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但與大多數分析哲學家不同,他學識淵博,視野開闊,對哲學和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廣泛的興趣,並在許多方面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還非常關心人類的現狀和前途。在他的多方面的理論和現實的探討中表現出一個大智者的哲學智慧。我們從本書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論述西方哲學史的名著有許多種,各有其優點。相比之下,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的特點在於,它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而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展,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展。羅素認為,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生都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哲學家們是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的結果;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後來的社會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書中,總是試圖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例如,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鳩魯派的哲學,本書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希臘化時代的社會歷史情況;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經院哲學的產生和發展,本書介紹了從5~15世紀基督教發展的知識。

本書的特點之二是,從時代的社會生活與哲學的關系出發,對本書中所要論述的哲學家的選擇5一般的哲學史有所區別。他不是完全以哲學本身的優越性為選擇標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學家的學說對時代社會生活影響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詩人,由於他們對哲學發展有比較大的影響,在本書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是,羅素是個著名的哲學家,他對哲學和社會生活有獨特的認識,對哲學發展史有獨到的理解,本書由他一個人獨自寫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對西方哲學史發展的線索,及哲學史發展過程中的統一性的認識。

與國內的大多數西方哲學史教材相比,本書的系統性和條理性不是那麽強,但這也可以算是本書的一個優點,它沒有把哲學納入到一些條條框框中,而是揭示出哲學的活生生的發展,顯示出哲學的活力。

當然,本書也有不足之處。羅素在本書的美國版和英國版序言中也指出了一些局限。除此而外,最明顯的局限是,由於其哲學立場所決定,羅素對思辨哲學所抱有的偏見和輕視態度使他不能比較客觀地理解和評價德國的思辨哲學,其在對黑格爾的哲學上更是如此。

該書的寫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並不是卓越的個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對西方主要的哲學家及其思想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還可以了解西方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發展階段及其與特定的哲學之間的關聯。

為了便於讀者迅速閱讀並掌握其精華,此次精華讀本兼顧非專業讀者與專業讀者的閱讀需求,堅持去偽存精原則,重點保留了原著上卷的緒論和卷一的第二、第三篇等精華。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個既不耽誤時間更不耽誤學習先賢智慧的兩全讀本。心有余力定有不逮,望方家、讀者多提寶貴意見。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卷一、卷二部分由程舒偉編譯;卷三部分由吳秦風編譯。

譯者
2008年5月謹識於北京小南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