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行為模式研究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行為模式研究
定價:240
NT $ 209
 

內容簡介

本書是研究目標是明確的:一是描繪了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特征全貌,了解大學生人際關系行為特征、認知特征、情感動力特征,及其與社會區域環境的關系;二是建立大學生人際關系特征系統心理模型,包括認知系統模型、人際關系動力特征與行為策略關系模型;三是闡述了大學生人際行為塑造的教育對策,利用社會化強化因子在人的行為塑造過程中的影響作用,從人際關系的協調入手,從和諧關系認知技術、人際交往技巧、人際共情體驗幾個方面,提出培訓建議,培養大學生的個體獨立性和團隊精神。
 

目錄

第一章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模式調查研究的背景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人際關系的概念及其功能
二、當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
第二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實踐意義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一、國內研究現狀及
二、國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第四節 我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二、研究視角
三、研究
第五節 研究方法
一、調查問卷結構
二、訪談大綱的編制
三、問卷調查及訪談的取樣
四、數據、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利用
第二章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概貌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當代大學生主要人際關系網絡概況
二、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動因
三、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技能水平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父母關系
二、朋友關系
三、網絡交友
四、大學生人際交往動機
五、大學生人際交往技能
第三節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概況的總體印象
一、當代大學生的主要人際關系網絡狀況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動力結構分析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總體分析
第三章 人際吸引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人際吸引的認知特征
二、人際吸引的行為特征
三、人際吸引的情緒體驗
四、人際吸引的動力特征
五、主要人際關系的相互吸引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師生間的人際吸引
二、朋友之間的相互吸引
三、與網友的相互吸引
第三節 人際吸引模式
一、家庭關系與人際吸引
二、與同齡人的人際吸引
三、師生之間的人際吸引
第四章 人際互動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人際互動認知特征
二、人際互動行為特征
三、人際互動動力特征
四、主要人際關系類型的互動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家庭內部
二、師生互動
三、朋友間的互動
四、親密朋友間的互動
五、與網友的互動
第三節 人際互動模式
一、當代大學生與同齡人的互動
二、當代大學生親子互動
三、當代大學生師生互動
四、當代大學生人際互動模型
第五章 人際溝通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人際溝通行為特征
二、人際溝通認知特征
三、人際溝通動力特征
四、重要人際關系中的溝通行為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親子溝通
二、師生溝通
三、普通朋友間的溝通
四、親密朋友間的溝通
五、與網友的溝通
第三節 人際溝通模式
一、當代大學生的親子溝通模式
二、當代大學生的同伴溝通模式
三、當代大學生的師生溝通模式
第六章 合作行為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合作的認知特征
二、合作的行為特征
三、合作的動力特征和技能水平
四、不同類型大學生合作模式特征比較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與朋友在一起的活動內容
二、影響合作進展的因素
三、小團體
第三節 人際合作模式
一、大學生合作模式的總體分析
二、合作者與非合作者反應模式的比較
三、大學生合作認知、合作情感與合作行為之間的關系模式
第七章 角色擔任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角色叢
二、角色間沖突
三、父母對大學生的角色期望
四、角色擔任認知特征
五、處理角色間關系的能力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角色叢(子女、學生、班干、朋友、戀人、社團學生會)
二、父母的角色期望
第三節 角色擔任模式
一、角色占有
二、角色扮演和角色失調
三、模型描述
第八章 利他與受助行為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利他認知特征
二、利他與受助行為特征
三、利他動力特征和技能
四、受助後的情緒體驗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與朋友交往的互相幫助
二、與老師的互幫互利
第三節 利他行為模式
一、利他行為認知的地區差異
二、利他的道德歸因傾向
三、助人狀況和受助狀況的巨大反差
四、利他的積極情緒體驗
五、有良好的利他意願,但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
第九章 人際沖突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人際沖突認知特征
二、沖突行為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沖突的狀態
二、發生沖突時的情景
三、如何避免沖突
四、處理方式
第三節 人際沖突模式
第十章 攻擊行為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攻擊行為特征
二、攻擊認知特征
第二節 個案訪談結果
一、與同學、老師之間的矛盾攻擊
二、與朋友、其他人之間的矛盾攻擊
三、與家人的矛盾攻擊
第三節 攻擊行為模式
一、責任歸因
二、攻擊性行為
三、責任歸因與攻擊行為
附錄:大學生人際關系調查問卷
後記
 

和諧社會的三個空間是自我關系、個人與他人關系和個人與社會關系。其中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核心問題,它主要涉及個人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又稱「人己關系」,其中包括友朋、同伴、同事、同志、親子、師生、上下級、長幼、敵我等之間的關系。大學生之間的和諧,或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諧大學校園,乃至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特征。這是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促使大學生對群體產生歸屬感,大學生心理土產生安全感。高湘萍教授領餃其課題組,從心理學的角度,致力於大學生人際關系特征的研究,顯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實際意義。

高湘萍的課題組研究目標是明確的:一是描繪了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特征全貌,了解大學生人際關系行為特征、認知特征、情感動力特征,及其與社會區域環境的關系;二是建立大學生人際關系特征系統心理模型,包括認知系統模壘、人際關系動力特征與行為策略關系模型;三是闡述了大學生人際行為塑造的鼓育對策,利用社會化強化因子在人的行為塑造過程中的影響作用.從人際關系的協調入手,從和諧關系認知技術、人際交往技巧、人際共情體驗幾個方面,提出培訓建議,培養大學生的個體獨立性和團隊精神。

整個研究,表現出四個特點:

(1)時代性。把大學生人際關系特征研究融入社會經濟、文化的時代背景,了解當前社會區域背景與大學生人際關系特征手的互動關系:為建構以良好人際關系為切入點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探索新方法、爭思路。

(2)創新性。樣本規模大、有代表性。整叫個研究跨全國四個地區,包含東南沿海、西部、東北地區七所高校四類本科專業。有效回收問卷1670份;調查采用自編的調查問卷,涵蓋三個維度:人際關系類型、人際交往行為類型、特征維度,囊括了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認知、行為、情感、動力、技能特征的心理結構,並深入探索了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模式。這是難得可貴的。

(3)系統性。系統研究當代大學生人際行為特征與其人際認知,包括自我認知、他人認知和關系認知和人際需要、人際策略問的辯證互動關系,並進一步探索了人際交往技巧,即一個對形成良好人際關系有重要影響的因素。

(4)有效性。利用社會化強化因子在人的行為塑造過程中的影響作用,把人際關系的協調作為杠桿,幫助大學生完成去自我中心化、人格成長,提高適應社會能力,進一步帶動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為此,我認為高湘萍、崔麗瑩撰寫的《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行為模式研究》一書是值得推薦的.我期待廣大讀者有興趣與作者探討人際關系的內涵和人際交往的技巧,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

是為序。

2008.5於北京師范大學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導;校教授指導委員會主任;心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被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播火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