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系統收集有關史料和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清末直隸憲政改革的社會背景和直隸行政體制改革、司法改革、地方自治與政治參與、順直諮議局的議政實踐與社會改革等憲政內容,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和分析,探討了社會各種勢力在憲政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揭示了清末直隸憲政改革的特點和影響。這一研究成果對於深化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徐建平,女,1965年生,河北靈壽縣人。歷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曾住《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世界宗教研究》《史學月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參與撰寫《河北經濟史》《晚清直隸總督與轄區經濟開發》等學術著作多部,參加國家級,省級課題多項。
目錄
序
第一章 緒論
一 選題緣起
二 選題意義
三 與本課題相關的學術研究
四 本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清末直隸憲政改革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的直隸地方社會
一 新經濟關系的萌發
二 思想文化的丕變
第二節 直隸輿論界的政治表達
一 直隸民辦報紙與憲政宣傳
二 直隸地方官報與憲政宣傳
第三節 直隸社會各界的立憲活動
一 直隸紳、商的立憲活動
二 灤州新軍的立憲活動
三 直隸學界的立憲活動
第四節 直隸地方官的憲政訴求
一 直隸總督的憲政認知
二 直隸基層官員的憲政改革對策
三 直隸地方官對憲政的督導
第三章 清末直隸行政體制改革
第一節 直隸行政機構改革
一 整飭吏治
二 行政組織改革
三 行政機構職能改革
第二節直隸行政區划改革
一 直隸疆域改制大討論
二 加強邊地建設
三 京畿區划改革
第三節 直隸八旗改制
一 直隸改旗為民的規划
二 直隸旗人與憲政改革
第四章 清末直隸司法制度改革
第一節 直隸司法人才培養模式解析
一法律人才培養走向正規化
二 注重對官紳短期培訓
三 派遣留學生培養法政人才
第二節 直隸審判制度改革
一 新式審判機構的創建
二 直隸新式審判制度解讀
三 收回領事裁判權的努力
四 直隸檢察制度的創建
五 直隸基層司法制度改革
第三節 清末直隸獄政改革
一 導入西方近代獄政理念
二 創新監獄管理模式
三 明確監獄部門職責
第四節 直隸各界與清末修律
一 直隸與清末民法建設
二 直隸與清末刑法建設
三 直隸與清末媒體立法改革
四 主張制定「航律」
第五章 清末直隸地方自治與政治參與
第一節 直隸地方自治興起的背景分析
一 思想淵源
二 租界的示范效應
三 都統衙門的影響
第二節 天津自治模式剖析
一 天津府自治局的創辦
二 天津縣議事會、董事會的成立
三 天津自治的社會功能考察
第三節 直隸地方自治的全面展開
一 自治人才的儲備
二 直隸上級自治的發展
三 直隸下級自治建設
第四節直隸地方自治中的社團
一 政治類社團
二 經濟類社團
三 風俗改良類社團
四 科教文化類社團
五 清末直隸社團的啟示
第六章 順直諮議局的議政實踐與社會改革
第一節 順直諮議局的籌備與選舉
一籌備選舉
二 順直諮議局的建立
三 選舉的特點
四 選舉的意義
第二節 順直諮議局的議政實踐
一 順直諮議局的運作
二 順直諮議局與國會請願運動
三 順直諮議局與辛亥革命
第三節 順直諮議局與分權制衡體制的產生
一爭取分權制衡
二 加強監督制約
三 注重協調功能
四 以「自治」限制「官治」
第四節 從議案看順直諮議局的改革趨向
一 以經濟改革促憲政改革
二 推廣教育以增強立憲的國民基礎
三 扭轉社會風氣以培植立憲的社會土壤
第七章 結語
一 直隸憲政改革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二 直隸憲政改革的特點
三 直隸憲政改革的歷史啟示
附錄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論
一 選題緣起
二 選題意義
三 與本課題相關的學術研究
四 本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清末直隸憲政改革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的直隸地方社會
一 新經濟關系的萌發
二 思想文化的丕變
第二節 直隸輿論界的政治表達
一 直隸民辦報紙與憲政宣傳
二 直隸地方官報與憲政宣傳
第三節 直隸社會各界的立憲活動
一 直隸紳、商的立憲活動
二 灤州新軍的立憲活動
三 直隸學界的立憲活動
第四節 直隸地方官的憲政訴求
一 直隸總督的憲政認知
二 直隸基層官員的憲政改革對策
三 直隸地方官對憲政的督導
第三章 清末直隸行政體制改革
第一節 直隸行政機構改革
一 整飭吏治
二 行政組織改革
三 行政機構職能改革
第二節直隸行政區划改革
一 直隸疆域改制大討論
二 加強邊地建設
三 京畿區划改革
第三節 直隸八旗改制
一 直隸改旗為民的規划
二 直隸旗人與憲政改革
第四章 清末直隸司法制度改革
第一節 直隸司法人才培養模式解析
一法律人才培養走向正規化
二 注重對官紳短期培訓
三 派遣留學生培養法政人才
第二節 直隸審判制度改革
一 新式審判機構的創建
二 直隸新式審判制度解讀
三 收回領事裁判權的努力
四 直隸檢察制度的創建
五 直隸基層司法制度改革
第三節 清末直隸獄政改革
一 導入西方近代獄政理念
二 創新監獄管理模式
三 明確監獄部門職責
第四節 直隸各界與清末修律
一 直隸與清末民法建設
二 直隸與清末刑法建設
三 直隸與清末媒體立法改革
四 主張制定「航律」
第五章 清末直隸地方自治與政治參與
第一節 直隸地方自治興起的背景分析
一 思想淵源
二 租界的示范效應
三 都統衙門的影響
第二節 天津自治模式剖析
一 天津府自治局的創辦
二 天津縣議事會、董事會的成立
三 天津自治的社會功能考察
第三節 直隸地方自治的全面展開
一 自治人才的儲備
二 直隸上級自治的發展
三 直隸下級自治建設
第四節直隸地方自治中的社團
一 政治類社團
二 經濟類社團
三 風俗改良類社團
四 科教文化類社團
五 清末直隸社團的啟示
第六章 順直諮議局的議政實踐與社會改革
第一節 順直諮議局的籌備與選舉
一籌備選舉
二 順直諮議局的建立
三 選舉的特點
四 選舉的意義
第二節 順直諮議局的議政實踐
一 順直諮議局的運作
二 順直諮議局與國會請願運動
三 順直諮議局與辛亥革命
第三節 順直諮議局與分權制衡體制的產生
一爭取分權制衡
二 加強監督制約
三 注重協調功能
四 以「自治」限制「官治」
第四節 從議案看順直諮議局的改革趨向
一 以經濟改革促憲政改革
二 推廣教育以增強立憲的國民基礎
三 扭轉社會風氣以培植立憲的社會土壤
第七章 結語
一 直隸憲政改革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二 直隸憲政改革的特點
三 直隸憲政改革的歷史啟示
附錄
參考文獻
序
得知建平同志的新著《清末直隸憲政改革研究》即將付梓,非常高興!2003年秋,建平南下求學,數年間,不論是課堂上師生間的虛心求教、討論辯駁,還是宿舍、食堂、圖書館「三點一線」式的刻苦攻讀、潛心鑽研,她的勤奮好學,給我和她的師兄弟妹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因此,當建平如期以優秀的成績圓滿完成學業,獲得學位時,我們大家都由衷地為她感到高興。
建平的這本書是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在中國政治制度發展史上,清末憲政改革是中國傳統君主專制政治向近代民主政治轉型的重要一環,也是近代中國政治改革的一次重要嘗試。當年清政府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多重危機,希圖效法西方國家和日本,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以政治改革來實現王朝的自救,但事與願違,姍姍來遲的「新政」改革不僅已無力回天,而且還戲劇般地成為清王朝崩潰前的最後一曲挽歌。正因為如此,百年來不論是社會,還是學界,只要稍以較為冷靜的態度對清末這場「新政」改革加以審視,在褒貶不一之余,總會生出些許百感交集之感慨。當然,無論如何,盡管清政府推動憲政改革的主觀動機並不高尚,但改革所帶來的客觀效果,諸如立憲政治的試行、行政改革的濫觴、司法獨立的嘗試、地方自治的提出,各省諮議局的設立以及國民參政意識的高漲等等,卻對日後的中國社會政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而,清末憲政改革一直以來都是近代史學界研究關注的重大課題。建平同志在學界前輩研究的基礎上,選取直隸地區為具體個案,深入探討這一特定區域內,社會各階層在憲政改革大背景下所進行的一系列變革政制的活動。我認為,此書對這一問題進行的重新思考,至少有三點值得肯定:
其一,學界有關清末憲政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宏觀性、全局性的議論較多,而微觀的、局部的、具體的深入研究相對還比較少。直隸地區作為清王朝的近畿重地,其憲政改革對清王朝本身,乃至全國都有深刻影響和示范效應。對清末直隸地區憲政改革的剖析,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場改革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直隸在清末憲政改革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官府主導下官民相濟』的模式」。這種「官民相濟」模式使「官與民在憲政改革中一度處於相對融洽的局面┅┅為當代和諧社會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的確如此,大凡一場社會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不啻於發生一場社會革命,如何使改革成為改革者與社會公眾的共識,而不是改革者自己的一廂情願,無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清末直隸地方政府在憲政改革過程中,采取通過創辦官報營造社會輿論,通過組織自治社團傳播自治法理,通過建立地方合議體制擴大國民參政機會等措施,力圖以「官府主導下的官民相濟」模式實施憲政改革,這一改革嘗試雖然由於清王朝的整體覆滅而最終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但卻可以為當今政治改革如何適時調控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如何協調形成全社會的改革共識,如何合理利用各種政治資源,提供有意義的借鑒和參考。
其二,學界以往比較側重對立憲派人物及其立憲思想的研究,而對於在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與憲政改革的關系,特別是地方官員與憲政改革的關系、大眾傳媒與憲政改革的關系、基層民眾與憲政改革的關系等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在這一問題上,本書作者的努力也多有創獲,且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不以靜態的憲政文本解讀為研究目標,而是通過仔細考察直隸地方政府在清末憲政改革中的制度建設,探討社會各個階層、各種社會勢力在憲政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進而闡釋地方憲政改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作為歷史研究工作者,我們常常強調:學術關懷應以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為目的,而不應成為一種脫離社會實際的無病呻吟,更何況「憲政非徒理論,亦且為社會生活之實踐」,對清末直隸憲政改革的研究自然也應作如是觀。正是秉持這一理念,作者通過對直隸憲政改革實踐的研究,認為直隸諮議局、地方自治和近代司法體制的初步建立,構成了分權制衡政治體制產生的重要條件,是近代中國向政治現代化邁出的堅實的一步。不管清末時期國人所理解的「分權制衡政治體制」,是否就等同於嚴格意義上的政治現代化,但直隸憲政改革卻的確給我們不僅僅留下了歷史的回聲,而且還留下了政治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的寶貴財富。
┅┅
建平的這本書是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在中國政治制度發展史上,清末憲政改革是中國傳統君主專制政治向近代民主政治轉型的重要一環,也是近代中國政治改革的一次重要嘗試。當年清政府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多重危機,希圖效法西方國家和日本,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以政治改革來實現王朝的自救,但事與願違,姍姍來遲的「新政」改革不僅已無力回天,而且還戲劇般地成為清王朝崩潰前的最後一曲挽歌。正因為如此,百年來不論是社會,還是學界,只要稍以較為冷靜的態度對清末這場「新政」改革加以審視,在褒貶不一之余,總會生出些許百感交集之感慨。當然,無論如何,盡管清政府推動憲政改革的主觀動機並不高尚,但改革所帶來的客觀效果,諸如立憲政治的試行、行政改革的濫觴、司法獨立的嘗試、地方自治的提出,各省諮議局的設立以及國民參政意識的高漲等等,卻對日後的中國社會政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而,清末憲政改革一直以來都是近代史學界研究關注的重大課題。建平同志在學界前輩研究的基礎上,選取直隸地區為具體個案,深入探討這一特定區域內,社會各階層在憲政改革大背景下所進行的一系列變革政制的活動。我認為,此書對這一問題進行的重新思考,至少有三點值得肯定:
其一,學界有關清末憲政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宏觀性、全局性的議論較多,而微觀的、局部的、具體的深入研究相對還比較少。直隸地區作為清王朝的近畿重地,其憲政改革對清王朝本身,乃至全國都有深刻影響和示范效應。對清末直隸地區憲政改革的剖析,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場改革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直隸在清末憲政改革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官府主導下官民相濟』的模式」。這種「官民相濟」模式使「官與民在憲政改革中一度處於相對融洽的局面┅┅為當代和諧社會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的確如此,大凡一場社會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不啻於發生一場社會革命,如何使改革成為改革者與社會公眾的共識,而不是改革者自己的一廂情願,無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清末直隸地方政府在憲政改革過程中,采取通過創辦官報營造社會輿論,通過組織自治社團傳播自治法理,通過建立地方合議體制擴大國民參政機會等措施,力圖以「官府主導下的官民相濟」模式實施憲政改革,這一改革嘗試雖然由於清王朝的整體覆滅而最終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但卻可以為當今政治改革如何適時調控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如何協調形成全社會的改革共識,如何合理利用各種政治資源,提供有意義的借鑒和參考。
其二,學界以往比較側重對立憲派人物及其立憲思想的研究,而對於在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與憲政改革的關系,特別是地方官員與憲政改革的關系、大眾傳媒與憲政改革的關系、基層民眾與憲政改革的關系等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在這一問題上,本書作者的努力也多有創獲,且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不以靜態的憲政文本解讀為研究目標,而是通過仔細考察直隸地方政府在清末憲政改革中的制度建設,探討社會各個階層、各種社會勢力在憲政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進而闡釋地方憲政改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作為歷史研究工作者,我們常常強調:學術關懷應以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為目的,而不應成為一種脫離社會實際的無病呻吟,更何況「憲政非徒理論,亦且為社會生活之實踐」,對清末直隸憲政改革的研究自然也應作如是觀。正是秉持這一理念,作者通過對直隸憲政改革實踐的研究,認為直隸諮議局、地方自治和近代司法體制的初步建立,構成了分權制衡政治體制產生的重要條件,是近代中國向政治現代化邁出的堅實的一步。不管清末時期國人所理解的「分權制衡政治體制」,是否就等同於嚴格意義上的政治現代化,但直隸憲政改革卻的確給我們不僅僅留下了歷史的回聲,而且還留下了政治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的寶貴財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