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在一個大文化的視野下,把第五代導演的創作活動、主要作品當作新時期以來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予以考察。運用文化批評、意識形態批評等理論,將“內”與“外”的研究方法相結合,既注重社會歷史、文化思潮外在的影響對第五代導演創作生成起到的巨大合力,又著眼于具體導演的心路歷程、個體文本的個案分析,從這個群體的精神建構、文化意識等方面,深入挖掘他們文化精神之構成、與文化精神相伴的表象和表達系統,在全面反思的基礎上勾勒出他們的精神譜系和文化主張,借此闡釋這個當今中國影壇上最為活躍的群體怎樣壯大、貢獻幾多、走向何方的問題。
本書把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創作融入中國電影百年發展史中,力求在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動態比較、分析的方法,闡述第五代導演與中國傳統文化、近現代以來的現代性啟蒙話語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後現代大眾文化語境的內在精神聯系和文化淵源,以求對第五代導演獨特的文化精神予以全景式的展現,並藉此追尋中國百年電影史的變化軌跡,把握中國電影獨特的精神內涵,以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為樣本,感受理解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化的發展趨勢。
目錄
引言
一 社會文化合力下的第五代導演
二 第五代導演創作風格的演變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第五代導演對中國百年電影的沖擊和改寫
第一節 改寫中國電影
一 百年中國電影前四代導演的美學特征
二 第五代導演對中國電影的改寫
第二節 第五代導演的文化擔當
一 歷史意識
二 生命意識
三 人文意識
第三節 文化精神促成的歷史選擇與轉折
一 主體失位及身份焦慮
二 紀實的“補課”與缺席
三 影像的寓言化表達
四 認同大眾文化——歷史與時代的糾結
第四節 第五代導演的意義
一 第五代導演的文化意義
二 電影的本體意義
三 電影自身運作的意義
四 與文學互動的文本意義
五 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
第二章 第五代導演的精神建構
第一節 傳統的內在聚合
一 農業文明的精神塑造
二 傳統文化的心理滲透
三 名士風度與憂患意識
四 革命傳統與紅色記憶
第二節 現代性的降臨
一 現代性傳統與重提現代性
二 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
三 從文化啟蒙到大眾神話——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例
第三節 轉換與整合
一 走出迷霧:影像建構與範式轉換
二 面向未來:時代性與國際化的整合
第三章 第五代導演的表達系統
第一節 民族歷史的宏大敘事
一 《一個和八個》:對民族身份的確認
二 《黃土地》:負重的歷史與新生的傳統
三 《大閱兵》:集體意志與個人行為
四 《黑炮事件》:傳統體制與人生的荒誕
五 《紅高粱》:鮮明的主體
六 《霸王別姬》:歷史舞台與劇中人
第二節 第五代的意象群
一 色彩之舞
二 庭院之幽
三 舞台之魅
第三節 “大片”之路
第四章 反思第五代
第一節 代際的求索:誰更尷尬?
第二節 全球化抑或後殖民:東方的真實?
第三節 虛妄或實在的擔當:時代的文化英雄?
結語 走向新的百年
附錄 第五代導演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參考文獻
一 社會文化合力下的第五代導演
二 第五代導演創作風格的演變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第五代導演對中國百年電影的沖擊和改寫
第一節 改寫中國電影
一 百年中國電影前四代導演的美學特征
二 第五代導演對中國電影的改寫
第二節 第五代導演的文化擔當
一 歷史意識
二 生命意識
三 人文意識
第三節 文化精神促成的歷史選擇與轉折
一 主體失位及身份焦慮
二 紀實的“補課”與缺席
三 影像的寓言化表達
四 認同大眾文化——歷史與時代的糾結
第四節 第五代導演的意義
一 第五代導演的文化意義
二 電影的本體意義
三 電影自身運作的意義
四 與文學互動的文本意義
五 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
第二章 第五代導演的精神建構
第一節 傳統的內在聚合
一 農業文明的精神塑造
二 傳統文化的心理滲透
三 名士風度與憂患意識
四 革命傳統與紅色記憶
第二節 現代性的降臨
一 現代性傳統與重提現代性
二 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
三 從文化啟蒙到大眾神話——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例
第三節 轉換與整合
一 走出迷霧:影像建構與範式轉換
二 面向未來:時代性與國際化的整合
第三章 第五代導演的表達系統
第一節 民族歷史的宏大敘事
一 《一個和八個》:對民族身份的確認
二 《黃土地》:負重的歷史與新生的傳統
三 《大閱兵》:集體意志與個人行為
四 《黑炮事件》:傳統體制與人生的荒誕
五 《紅高粱》:鮮明的主體
六 《霸王別姬》:歷史舞台與劇中人
第二節 第五代的意象群
一 色彩之舞
二 庭院之幽
三 舞台之魅
第三節 “大片”之路
第四章 反思第五代
第一節 代際的求索:誰更尷尬?
第二節 全球化抑或後殖民:東方的真實?
第三節 虛妄或實在的擔當:時代的文化英雄?
結語 走向新的百年
附錄 第五代導演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