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意向》是一部20世紀英語哲學名著。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來,它已獲得了現代哲學經典的地位,正如匹茲堡大學的羅伯特·B·布蘭德姆所說:「安斯康姆的這部經典之作是所有後來關於行動的哲學思考的源泉。」

本書試圖詳細表明,我們關於何謂意向的那種普通的、廣為接受的描繪產生的難以克服的問題必須予以拋棄;同時明確意向性行動都是在某墓狀下的,至少必須在摹狀下進行判定。
 

目錄

引言
1.從三個方面分別介紹本書主題:未來意向表示、意向性行動以及行動時意向。
2.駁斥對於「預言」與「意向表示」之間差別的直覺認知,並以此為基礎對意向表示進行哲學解說。如此界定預言,使得它不僅包含未來估測,而且包含指令和意向表示。一般將來時態下的意向表示如果出錯,如(a)謊言和(b)虛假,是因為意向不被實行。
3.為避免各種死胡同而考慮未來意向的言語表達,是無用的。對於意向進行內省性說明,是無用的。根據對於它們所給出的可能辯護,將意向表示區別於未來估測。
4.存在形如「A意向X」並能被相當確定地作出的陳述嗎?對於一個人行動的摹狀,經常就是可正確替換「A意向X」中的「X」的摹狀。說明理由:為何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其自身的意向的唯一權威。
5.意向性行動被定義為特定意義上的「為什麽?」問題得以適用的那些行動。界定其相關意義的困難,以及我們說明「行動理由」和「行動」時陷入循環論證的危險。「我驚動之下將杯子從桌子上碰掉了」《對關於所做某事的「為什麽?」問題給出了一種回答。
6.面對「我當時並不知道我在做那件事」這種回答,「為什麽?」問題遭拒絕適用。同樣的行動可能具有多種摹狀,其中的一些,行動人知道;而另一些,他卻不知道。
7.當行動為無意識時,此問題也遭拒絕適用;但是這個概念不能被引入,如果它不能解決我們正在討論的那一種問題的話。「無意識」這一概念的困境。
8.引入「非觀測知識」,譬如一個人所具備的關於他自己某個動作的那種知識。也有關於動作起因的非觀測知識,正如當我說出為何我受驚動時。在不回避問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將一類無意識動作定義為不用觀察就可知道的動作類,但那樣的話,就不可能存在關於因果性之非觀測知識了,譬如,人有時在睡覺中所產生的肌肉痙攣。
9.某種意義上的「為什麽?」問題,其回答說到的是證據;而對於關於行動的「為什麽?」問題的回答,如果沒有說到證據,並非由此必然要給出行動理由。那種難以區分開原因與理由的情形,證明就是存在關於因果性之非觀測知識的情形。
10.這種因果性被稱為「精神因果」。精神因應該同行動動機和情感對象區分開來。
11.還要同一個人行動時帶有的意向區分開來,即使這些意向可能以「我希求┅┅」的形式表達。精神因果本身並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作出這些區分。
┅┅
 

人類持續關注着哲學的那些基礎性和長期有爭議的問題,例如關於真理和實在的本性,人類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知識的可能性,理性和經驗的作用以及關於倫理的、政治的和美學的價值等的問題。不過,哲學的傳統和風格在這個世界的不同文化之間變化極大。我們希望,通過使中國讀者能夠接觸到近50年來某些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著作,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哲學系列能夠有益於國際學術共同體,並且對哲學探究的進步有所貢獻。

當然,「西方哲學」(像「東方哲學」一樣)是一個非常寬泛和模糊的詞,包括了很不相同的傳統和探究方式。近50年來,西方傳統以下述明顯的划分為標志,即所謂的「分析」傳統和「大陸」傳統一這是一對奇怪的范疇,把一種或一族以方法論為特征的探究方式(即「分析的」)與另一個靠地理位置來區隔的傳統(即「大陸的」)相對照。在很大程度上,「分析的」探究方式在英語哲學中,也就是在英國和美國,持續占據主導地位;而「大陸」哲學在大多數歐洲和拉美國家一直保持優勢地位。不過,在美國也有很多「大陸」哲學占優勢的系科(並且新近的法國哲學在許多文學系有明顯的影響),在歐洲和拉丁美洲也有許多能干的邏輯學家和偏向於分析的哲學家。

當然,「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本身都是寬泛和模糊的詞,它們包括了很不相同的主題和先入之見一這些主題和先入之見在本系列所涉及的過去50年間已經有所改變和演進。在分析傳統內,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起初居於支配地位,並且由於邏輯實證主義的延續性影響。形而上學只是偶爾被小心地加以探討;但是,目前各種牌號的「自然主義」借助於物理學、認知科學或進化生物學等,已經產生了影響,並且變得相當熱門;形而上學已經恢復了它的中心地位:心靈哲學、認識論、科學哲學以及道德哲學和社會哲學,已經不再被簡單地視作語言哲學的特殊分支。

類似地,大陸哲學也總是處在演變中。過去50年內,法國哲學逐漸蠶食了50年前由德國哲學所占據的地盤:存在主義在關於人類自由的中心問題上產生了重要的進展,隨后它又被結構主義所超越,后者把人類主體看做是既受制於社會結構又產生於社會結構;結構主義反過來又受到「后結構主義」對它所假定的這種結構穩定性的批評。在德國,同一時期見證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新馬克思主義的演進,從一開頭對啟蒙理性的批評,到新近關於交往合理性的工作,它一直把關注重點放在使哲學在政治上成為進步的力量。

在這兩個傳統之間常常充滿了敵意。分析哲學家指責他們的大陸同行,其晦澀故作高深,其模糊令人絕望;大陸哲學家則指責他們的分析同行,毫無意義地炫耀技巧和咬文嚼字。但是也有一些哲學家傾向於寬容、兼收並蓄,甚至是和平共處,其中就有明顯受古典實用主義傳統影響的哲學家——古典實用主義是典型的美國風格的哲學,在時間上它先於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的分裂,把邏輯和科學的嚴格性與對人在真實世界的福祉的關切結合在一起。實際上,皮爾士作為實用主義的奠基人,一方面被蒯因、普特南和我本人所引用,另一方面也被薩特、哈貝馬斯甚至是德里達所引用。

很明顯,本系列只可能包括過去50年間西方哲學的涉及范圍很寬的著作的少許樣本。我們選擇了原創性著作而不是教科書;我們沒有選邏輯學和特殊學科的哲學方面的專門著作,也沒有選嚴格局限於哲學史的著作。在這些限制之下,我們既收入了最初用英語(在美國和英國)出版的著作,也收入了最初用法語或德語出版的著作。除收入來自分析傳統和大陸傳統的著作之外,本系列還收入了來自哲學的不同領域的著作一一這些領域包括形而上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認識論、道德哲學、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

在完成「把哪些著作選入本系列」這一極其困難的任務時,陳波教授和我極大地受益於來自我們傑出的國際性編委會的意見。(令人十分悲痛的是,我們編委會的兩位成員,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馮·賴特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戴維森教授,在給我們提出他們的建議之后不久,於2003年相繼謝世。)對於慷慨地把時間和思想貢獻給本系列的所有那些著名的和有學識的哲學家,對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鼓勵和支持本系列出版的那些人士,我們表示最由衷的謝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