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兩篇。
上篇:鄉土心路八十年——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農民意識的變遷:1840—1920年之間,中國農村社會結構出現了一系列變化,農民意識對於近代化和西洋化,呈現宏觀上冷漠抗拒、微觀上親近接受的矛盾外觀。作者選定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從底層民眾的觀念和作為思想主體的農民意識的變遷這個角度,重新闡釋近代史。
下篇: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作者主張將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放在中國北方的鄉土社會上,考察鄉土社會風習、信仰、戲曲、民眾、巫術等文化因素,到底哪些因素對義和團起了作用,如何起作用?義和團是如何通過他們效法的戲劇人物,表現他們的政治意向的?民間信仰的符號是如何轉化為政治表達的?按照同樣的思路,再研究世紀初的教民群體,即中國的基督徒,對其信仰、價值及政治意識做出概括和分析。
張鳴,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長在中國的「北極」北大荒。做過農工,獸醫。初學農業機構,後涉歷史,現在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書。在吃粉筆灰之余,喜歡寫點不不倫不類的文字,有的被視為學術著作,還有一些算是歷史文化隨筆。
目錄
上篇 鄉土心路八十年
導言
傳統農村社會的觀念世界
農民意識的塑形者——小渠道教育
農民的傳統政治意識
農民的宗教意識
農民的倫理觀念
農民價值取向的多重表征
農民文化心理的二級結構
闖入大門的陌客
末世輪回與鄉場風波
門外來了第三者
三元里的象征:人犯我犯
新奇感的啟示:農民的上帝
天國的氣度
天國的宗教
天國的行事
碰撞與斷裂:從嫌惡到同仇敵愾
世態溫涼
死水微瀾
文化沖突的悲喜劇
新十字軍東侵的後果——鄉村民族主義的興起
農民看洋務
世紀之變
亡國預警——甲午敗績
農民眼中的「康黨」
神道救國(一):戀舊情緒
神道救國(二):補位現象
神道救國(三):扶清意識
神道救國(四):進步信息
社會動盪的「文明」N產染
雙重失落之後的農民心態
新市場的崛起與農村社會成分的變化
「南北通,鐵路長,大清亡,中國強」
小傳統意識的結構性缺損——皇權的隕落
已盡的氣數與飄落的皇冠
新觀念的浸潤與鄉下人的期待
新覺醒的前夜:消沉的看客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下篇 拳民與教民
導言
晚清北方農村的文化傳播與教育渠道
學校教育
民間戲曲小說
其他渠道:家庭、宗教、街巷傳播
巫覡風習
習武之風
農村教育塑造的農民政治意識
忠義觀念與國家框架
嫌官心理與清官企盼
皇權意識與制君幻想
華夷之分與天下觀念
機會意識與均平理想
┅┅
導言
傳統農村社會的觀念世界
農民意識的塑形者——小渠道教育
農民的傳統政治意識
農民的宗教意識
農民的倫理觀念
農民價值取向的多重表征
農民文化心理的二級結構
闖入大門的陌客
末世輪回與鄉場風波
門外來了第三者
三元里的象征:人犯我犯
新奇感的啟示:農民的上帝
天國的氣度
天國的宗教
天國的行事
碰撞與斷裂:從嫌惡到同仇敵愾
世態溫涼
死水微瀾
文化沖突的悲喜劇
新十字軍東侵的後果——鄉村民族主義的興起
農民看洋務
世紀之變
亡國預警——甲午敗績
農民眼中的「康黨」
神道救國(一):戀舊情緒
神道救國(二):補位現象
神道救國(三):扶清意識
神道救國(四):進步信息
社會動盪的「文明」N產染
雙重失落之後的農民心態
新市場的崛起與農村社會成分的變化
「南北通,鐵路長,大清亡,中國強」
小傳統意識的結構性缺損——皇權的隕落
已盡的氣數與飄落的皇冠
新觀念的浸潤與鄉下人的期待
新覺醒的前夜:消沉的看客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下篇 拳民與教民
導言
晚清北方農村的文化傳播與教育渠道
學校教育
民間戲曲小說
其他渠道:家庭、宗教、街巷傳播
巫覡風習
習武之風
農村教育塑造的農民政治意識
忠義觀念與國家框架
嫌官心理與清官企盼
皇權意識與制君幻想
華夷之分與天下觀念
機會意識與均平理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