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岳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

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岳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
定價:288
NT $ 251
 

內容簡介

現代生活中的節日,從來源和形式上都非常多樣,既有從過去保留下來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也有在民族國家誕生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新生節日,如國慶節、教師節,還有不少從國外引進的節日,如聖誕節、母親節。如果我們把節日的概念放得再寬一點,把各種非商業性質的、按照一定節期重復舉行的慶祝活動,像傳統的廟會和當代的電影節、文化節等,全都計算在內的話,就更是數不勝數。多樣復雜的節日體系,為我們研究節日和進行這一領域的學術理論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社會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一方面傳統的節日面臨淡化的危機,另一方面人們在面對各種國產的和外來的新型節日面前又常有一種迷失和不知所措之感。如何理解節日這種特殊的文化空間的本質特征?節慶活動的行為方式有什麽規律?節日的公共性和社會價值又體現在哪里?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待於民俗學者和文化學者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給出答案。本文在參考國外一些節日理論以及對中外節慶活動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初步總結出公共節日的一些基本的文化特征,意在拋磚引玉,與學界同仁就此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
 

目錄

思考著是美麗的(代序)
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
節日:一種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
蒙古族「那達慕」的變遷
韓國女性與節日
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文化空間
——關於甘肅省傳統乞巧節的調查報告
民俗節日氛圍營造與文化空間存續
——以台灣民俗假日與商業性文化游樂園區為例
淺談大同過年習俗
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在節慶
民俗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後貝加爾湖地區老信徒的聖誕節儀式中年輕人
游戲的結構和意義
文化空間與社會生活的公共性
趕集與聚會:再現於鄉村生活的兩種時間指向
公共政策與文化空間
——以北京的人文奧運建設為例,兼論節假日
與社會生活的公共性
文化空間中的民俗
——關於東壩商業民俗的田野考察
論中國古代歲時節日體系的內在節奏特征
博物館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塑造
——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實踐訴求
妙峰山——當代北京的公共空間
政策過程視角下的建構型節日
——以唐玄宗誕節為例
巴西工人階級的新生兒迎接禮:民間、宗教和國家權威的接受儀式和合法性的對抗 從傳統到文化工程再到全球「節日化」:
東歐的節日、假日、節宴和儀式
中國傳統節日保護的現實問題
民俗主義視角下春節習俗的「真」與「偽」
文化空間與民俗儀式 李龍吟
關於贛北廈屋陳村「過年」習俗的考察
黔西長角苗節日文化變遷的兩個案例
保護傳統節日文化遺產與構建和諧社會
文化空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域
民族博物館:都市中承載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空間
 

思考着是美麗的 劉魁立

節日問題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題目,前兩屆東岳論壇我們側重從時間范疇的視角對節日進行研究,這一次轉向空間范疇的視角。一般說來,社會正常有序的前進,依靠的是公共性,沒有公共性,一個社會的有序的運行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節日對於我們大家就特別重要,它不僅是公共性的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同時對公共性的促進也是卓有功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這次會議的議題就十分重要了。

過去我們對於文化空間的研究也許是不夠的,這是一個新的詞匯,但是應該說,節日的文化空間對於我們並不陌生。這一次會議我們大家不僅針對節日的各種表現形式,同時還從節日的總體結構、社會功能和深層內涵方面進行了更加廣泛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節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生活方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社會群體來說,節日對於社會的正常有序的運行都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體系和當前由行政部門確定的法定假日體系之間多少有一些抵牾。在我國現有法定假日體系里面,除了春節有相當的位置之外,幾乎其他的重要民族傳統節日比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幾乎都沒有安排休假。也就是說,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被國家時間制度所認同。這里就出現了一些我們自己能夠強烈感覺到的遺憾。我們在不斷努力、想方設法改變這種狀況,同時也要很好地研究如何提升民族傳統節日在我們的觀念中、在我們的生活進程中進而在整個國家時間制度中的重要位置。這樣豐富的中國傳統節日體系,究竟對於我們社會能起什麽作用呢?應該說它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於整個社會的道德情操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存環境里的幸福感落到實處。如果沒有節日,那麽我們的幸福感或者說是對現實生活的滿足感就會減少了很多。此外,我們還非常明顯、非常深刻地體會到,幾乎所有非物質遺產的精髓部分都會體現在節目當中,而節日是整個民族展現藝術才能的一個集中的環境和時段。節目是一個非常廣泛而且非常有色彩的文化領域,無論是社會各界,還是行政領導部門,都應該特別關注,給予特別的位置。

整個社會群體的節假日是我們的公共時間,如果從行政管理的角度來看,它也是一種資源。傳統節日作為公共時間資源沒有被很好的利用,從這種意義上說這些資源是白白浪費掉了,如果把傳統節日當作公共時間資源加以利用,這些節日就對社會運行發揮積極作用。如果把這些潛力發掘出來,顯然就會使民眾心中的民俗情結、傳統文化情結、民族的認同感、群體的內聚力和內心的幸福感落到實處。

在會議的討論中,呂微和王霄冰曾經征引過尼采,還征引了康德,講到在我們認識世界的整個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形成各自的理論體系。我感覺到,我們面對的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認識方法、認識角度,沒有必要將某一種方法、某一種角度看成是不二法門。

除了求真的所謂科學的視角,另外還有一個視角,這個視角並不是單純為了認識對象,而是從對象和我們自己關系的角度來評價事物,這個角度就是「價值論角度」。價值論的角度,對於認識民俗、認識所謂民間文化事象是非常重要的,也許在這次會上,這一方面談的少了一些。也許是因為在我們平時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這一方面關注本身就少了一些,這可能是我們今後要努力的一個方面。因為節日對於我們來說,它不僅是文化表現形式,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這個情感是民眾的情感,但是我們很少談民眾如何看待節日、如何展現自己的內心情感。

討論節目的議題,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所謂「實踐的角度」,所謂經世致用的角度。而這個經世致用的角度,會議談的似乎略多一些。張勃、王霄冰、李萍,還有謝沫華等幾位報告人談的都是經世致用問題。比如鍾宗憲先生談到節目的設置和對節日功能的認識以及前面談到的傳統節日法定假日化問題,所有的這些都是一種經世致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