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的節日,從來源和形式上都非常多樣,既有從過去保留下來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也有在民族國家誕生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新生節日,如國慶節、教師節,還有不少從國外引進的節日,如聖誕節、母親節。如果我們把節日的概念放得再寬一點,把各種非商業性質的、按照一定節期重復舉行的慶祝活動,像傳統的廟會和當代的電影節、文化節等,全都計算在內的話,就更是數不勝數。多樣復雜的節日體系,為我們研究節日和進行這一領域的學術理論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社會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一方面傳統的節日面臨淡化的危機,另一方面人們在面對各種國產的和外來的新型節日面前又常有一種迷失和不知所措之感。如何理解節日這種特殊的文化空間的本質特征?節慶活動的行為方式有什麽規律?節日的公共性和社會價值又體現在哪里?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待於民俗學者和文化學者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給出答案。本文在參考國外一些節日理論以及對中外節慶活動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初步總結出公共節日的一些基本的文化特征,意在拋磚引玉,與學界同仁就此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