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優秀的作品無需任何的解釋,小說本身賦予人們情感和理智。雖如此,每當作者拿起一本關於中國的書籍,作者會去尋找相關的歷史時期的信息,為了把故事的情節置身其中,因為,並不盡然,歐洲的文化傳統與中國的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作者認為,關於這本小說有必要說明幾句。

《洪水之后》寫於1969年,是作家心理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兩部《黑色之星》(1982)。《名為伊甸園的兒童福利院》(1998)。作品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年,從個體的角度富有啟發性地展示了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至1 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所謂「正常化時期」的時代進程。

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一位離異的母親,左翼女畫家西爾薇·多納特,因個人生活的感情糾葛,加之那個時代理想的幻滅和社會價值觀的觸礁,深陷藝術危機,最后導致精神崩潰——淹沒在精神的巨大洪水之中。經過長期治療和休養,她逐漸康復,在對往事的追憶和敘述中走出陰影,戰勝了自己。

小說的主線用三位女性貫穿,展現了三代人的情感經歷和生活選擇,用道德的棱鏡對時代體制發出批評,對淪喪的道德墟土發出絕望的吶喊。

小說是在六十年代末出版的,幾篇書評里多數已是拒絕的聲音,因為捷克國家已經被蘇聯的坦克占領了。小說除售出的一部分,其余全部送進了碎紙器,並被列入圖書館的禁書名單。作者的其他小說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特別是拍攝於一九六八年的電影《悲哀的慶典》,根據作者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的是一個村民在強行合作化過程中被迫離開世代居住的村庄家園的故事。電影在一九八九年之後開禁上演,在國際電影節上榮膺了好幾個獎項。

有人說,書有自己的命運,在很多情形下作家或讀者的命運同樣。在已然遙遠的六十年代,捷克讀者就對這本小說寄予了厚愛,小說的女主人公在一個沉重的下午,把遭遇的種種不幸全部回放了一遍,最後把禮帽往頭上一扣,走出了家門,重新邁向生活。

埃娃·康圖爾科娃(1935——) 捷克當代著名作家,現任捷克作家協會主席。「布拉格之春」后,作為持不同政見者列入被禁作家,作品由地下出版社發行。她曾入獄,也當過議員和政府官員,兩次當選作協主席。1967年起從事寫作,先后發表《悲哀的慶典》、《我們在書中相會》、《阿貝爾先生的遺產》、《鍾樓主人》、《獄中女友》、《揚·胡斯》、《見證》等中、長篇小說和電影、電視文學劇本,多次榮獲捷克文學創作獎,作品被翻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出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