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醫學承啟集》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教授方藥中先生業醫五十余年醫學論文中的精品一
在理論研究部分,對中醫理論中的重大問題,如︰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氣化學說、髒象學說、陰陽五行、傷寒與溫病學說及其論爭等,均進行了系統整理、精闢論述和深入研究,有些學術觀點,如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在中醫學術界系屬首次提出這些論文,但反映了先生精深的學術思想,而且確屬現代中醫並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在臨床研究部分,對中醫辨證論治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設計和論證,並以臨床驗案說明其具體運用,對辨證論治的研究、發展和規範化具有指導意義,先生對肝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疑難病癥的診治,經驗頗豐,療效顯著,並形成系列方藥如對“慢性腎衰”的診治經驗研究,屬國家攻關課題,療效居國內先進水平,獲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對臨床經驗的闡述,不停留在一方一藥和個案的介紹,而是遵循中醫理論,系統總結中醫診治規律,不但示人以方藥,而且示人以規矩,便于指導後學。
目錄
理論探討
從團結中西醫與中醫進修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談到中醫學術系統問題(1953年)
試討論“中醫治療體系‘中的幾點基本認識(1955年)
關于學習《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幾點基本概念(1955年)
試論祖國醫學中”神“的基本涵義及其在臨床運用上的一般規律(1960年)
論中醫學的整體觀(1976年)
談中醫學中藏象學說的基本內容及其在中醫臨床辯證施治中的具體運用(1976年)
談病機十九條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辯證論治中的具體運用(1978年)
介紹運氣學說的基本內容(1979年)
談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及其在中醫學中的地位和影響(1980年)
論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及其產生的物質基礎(1984年)
論中醫醫學對急性傳染病的一般認識——兼評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1984年)
論《傷寒論》中的辨病辯證及其相互關系問題(1986年)
談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1994年)
臨床研究
治療大葉性肺炎的一點經驗和體會(1959年)
談辯證論治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臨床運用中的步驟和方法(1977年)
中醫臨床治療八法整理研究(1980年)
談我對肝炎的認識及臨床診斷治療經驗(1981年)
談中醫對 硬化腹水的一般認識和我在臨床上對本病診斷治療中的一點粗淺體會(1981年)
論辯證論治的步驟和方法問題(1984年)
治療肝病系列經驗方六首(1990年)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診治經驗研究(1990年)
醫案醫話
遷延性慢性肝炎的診治(1977年)
關于“上工治未病”(1980年)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有之傍,中有小心”釋(1980年)
治病必求于本(1980年)
哮喘病案分析(1981年)
養陰經驗介紹(1981年)
談辯證論治中的時間定位診斷問題(1981年)
治早泄、陽痿要慎用壯陽藥(1981年)
關于掌握分寸問題(1981年)
談“神”(1981年)
淺談“象”和“藏象”(1981年)
談我對升麻的認識及臨床運用經驗(1981年)
評“堅無瀉法”(1981年)
辨治“瘀血”的經驗(1981年)
略談對《難經》陰陽脈的理解和運用(1981年)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1982年)
談脾胃陰虛(1982年)
談“虛而相並”(1982年)
尿血、血淋治驗(1982年)
“辯證論治七步法”的臨床運用——重癥肌無力治驗(1982年)
辨治出身證的經驗(1982年)
談弦脈(1983年)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經驗(1983年)
治療遷延性慢性肝炎的經驗(1983年)
談《內經》中“尺”字的涵義及其臨床運用(1984年)
“候之所始,道之類所生”——談中醫學理論產生的物質基礎(1988年)
南榷文字‧雜文
從團結中西醫與中醫進修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談到中醫學術系統問題(1953年)
試討論“中醫治療體系‘中的幾點基本認識(1955年)
關于學習《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幾點基本概念(1955年)
試論祖國醫學中”神“的基本涵義及其在臨床運用上的一般規律(1960年)
論中醫學的整體觀(1976年)
談中醫學中藏象學說的基本內容及其在中醫臨床辯證施治中的具體運用(1976年)
談病機十九條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辯證論治中的具體運用(1978年)
介紹運氣學說的基本內容(1979年)
談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及其在中醫學中的地位和影響(1980年)
論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及其產生的物質基礎(1984年)
論中醫醫學對急性傳染病的一般認識——兼評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1984年)
論《傷寒論》中的辨病辯證及其相互關系問題(1986年)
談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1994年)
臨床研究
治療大葉性肺炎的一點經驗和體會(1959年)
談辯證論治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臨床運用中的步驟和方法(1977年)
中醫臨床治療八法整理研究(1980年)
談我對肝炎的認識及臨床診斷治療經驗(1981年)
談中醫對 硬化腹水的一般認識和我在臨床上對本病診斷治療中的一點粗淺體會(1981年)
論辯證論治的步驟和方法問題(1984年)
治療肝病系列經驗方六首(1990年)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診治經驗研究(1990年)
醫案醫話
遷延性慢性肝炎的診治(1977年)
關于“上工治未病”(1980年)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有之傍,中有小心”釋(1980年)
治病必求于本(1980年)
哮喘病案分析(1981年)
養陰經驗介紹(1981年)
談辯證論治中的時間定位診斷問題(1981年)
治早泄、陽痿要慎用壯陽藥(1981年)
關于掌握分寸問題(1981年)
談“神”(1981年)
淺談“象”和“藏象”(1981年)
談我對升麻的認識及臨床運用經驗(1981年)
評“堅無瀉法”(1981年)
辨治“瘀血”的經驗(1981年)
略談對《難經》陰陽脈的理解和運用(1981年)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1982年)
談脾胃陰虛(1982年)
談“虛而相並”(1982年)
尿血、血淋治驗(1982年)
“辯證論治七步法”的臨床運用——重癥肌無力治驗(1982年)
辨治出身證的經驗(1982年)
談弦脈(1983年)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經驗(1983年)
治療遷延性慢性肝炎的經驗(1983年)
談《內經》中“尺”字的涵義及其臨床運用(1984年)
“候之所始,道之類所生”——談中醫學理論產生的物質基礎(1988年)
南榷文字‧雜文
序
《方藥中論醫集》是從現代著名中醫學家方藥中先生從醫五十余載所寫諸多醫著中精選而成。
先生自1940年步入杏林以來,懷著對中華文明的民族尊嚴和對中醫瑰寶的赤誠之心,精研岐黃,一生沉潛于方藥之中,且筆耕不輟。作為一位有創見的中醫理論家,在中醫理論研究方面,他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及其理論框架。首次全文詮釋了中醫理論中最艱深的部分——《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氣化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理論特點。作為一代名醫,他對辨證論治的模式提出了創新設計,並有效指導臨床,起沉痾救危厄,給我們留下了屢用屢驗的肝腎系列方。作為中醫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開拓者和一代名師,他對中醫高級人才的培養,從學習內容、方法到培養模式作了基礎性工作和開拓性實踐,培養出一大批中醫的棟梁之材。作為中醫事業堅定無畏的一名衛士,他不顧個人安危與得失,在逆流中著文為中醫吶喊疾呼。這一切,均見于他的論著之中。先生講理論,長于溯本求源,融會貫通、落實臨床運用並能推陳出新,自成一家;論辨證,堅持“言必有征,無征不信”,強調理法方藥的一致性;述經驗,必驗之于臨床病例,並上升到總結證治規律。學術論爭,說理透徹,義正詞嚴,文筆犀利,氣勢宏闊,頗具孟軻文風。“孟軻好辯,孔道以明”。其論戰文字,亦實屬捍衛中醫大業,不得不辯,弘道衛道而為之。綜上所述,《方藥中論醫集》所收數百萬言論著,無一不是用心血寫成。’先生之文,文以弘道,先生之文,文以衛道。
《方藥中論醫集》共六卷,包括《醫學三字經淺說》、《中醫學基本理論通俗講話》、《辨證論治研究七講》、《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溫病條辨>講解》、《醫學承啟集》共六部專著。茲分別簡介如下︰
1.《醫學三字經淺說》︰《醫學三字經》為清代著名醫家陳修園所著。內容廣泛,從醫學源流到內、婦、兒各科疾病的診治。由于用喜聞樂見的“三字”韻語寫成,易誦易記,流傳甚廣,但內容和文字簡約,指導臨床尚有不足。方藥中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師從陳修園後裔著名中醫陳遜齋先生,對陳門學術有深刻理解。50年代,先生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西醫之際,抱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態度,吸取西醫的一些方法,來解讀中醫古籍,著成《醫學三字經淺說》一書。該書以原著論列的疾病為綱,從病因、病機、癥狀證候、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方面,博引近百種歷代中醫文獻,進行系統整理和全面闡釋。在治療方面,補列了五百余首常用方劑,還補充了針灸治療。實際上,《淺說》已將原書擴展成以內、婦、兒、針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一部臨床必備書。由于資料豐富,論述系統全面,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出版後十分暢銷,成為中醫師的臨床必備書和西學中教材。80年代,作者對全書進行了較大修改和補充,出版了“修訂版”。此次是在“修訂版”的基礎上,對文獻出處等作了一些補充和修正。
……
先生自1940年步入杏林以來,懷著對中華文明的民族尊嚴和對中醫瑰寶的赤誠之心,精研岐黃,一生沉潛于方藥之中,且筆耕不輟。作為一位有創見的中醫理論家,在中醫理論研究方面,他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及其理論框架。首次全文詮釋了中醫理論中最艱深的部分——《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氣化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理論特點。作為一代名醫,他對辨證論治的模式提出了創新設計,並有效指導臨床,起沉痾救危厄,給我們留下了屢用屢驗的肝腎系列方。作為中醫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開拓者和一代名師,他對中醫高級人才的培養,從學習內容、方法到培養模式作了基礎性工作和開拓性實踐,培養出一大批中醫的棟梁之材。作為中醫事業堅定無畏的一名衛士,他不顧個人安危與得失,在逆流中著文為中醫吶喊疾呼。這一切,均見于他的論著之中。先生講理論,長于溯本求源,融會貫通、落實臨床運用並能推陳出新,自成一家;論辨證,堅持“言必有征,無征不信”,強調理法方藥的一致性;述經驗,必驗之于臨床病例,並上升到總結證治規律。學術論爭,說理透徹,義正詞嚴,文筆犀利,氣勢宏闊,頗具孟軻文風。“孟軻好辯,孔道以明”。其論戰文字,亦實屬捍衛中醫大業,不得不辯,弘道衛道而為之。綜上所述,《方藥中論醫集》所收數百萬言論著,無一不是用心血寫成。’先生之文,文以弘道,先生之文,文以衛道。
《方藥中論醫集》共六卷,包括《醫學三字經淺說》、《中醫學基本理論通俗講話》、《辨證論治研究七講》、《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溫病條辨>講解》、《醫學承啟集》共六部專著。茲分別簡介如下︰
1.《醫學三字經淺說》︰《醫學三字經》為清代著名醫家陳修園所著。內容廣泛,從醫學源流到內、婦、兒各科疾病的診治。由于用喜聞樂見的“三字”韻語寫成,易誦易記,流傳甚廣,但內容和文字簡約,指導臨床尚有不足。方藥中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師從陳修園後裔著名中醫陳遜齋先生,對陳門學術有深刻理解。50年代,先生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西醫之際,抱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態度,吸取西醫的一些方法,來解讀中醫古籍,著成《醫學三字經淺說》一書。該書以原著論列的疾病為綱,從病因、病機、癥狀證候、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方面,博引近百種歷代中醫文獻,進行系統整理和全面闡釋。在治療方面,補列了五百余首常用方劑,還補充了針灸治療。實際上,《淺說》已將原書擴展成以內、婦、兒、針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一部臨床必備書。由于資料豐富,論述系統全面,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出版後十分暢銷,成為中醫師的臨床必備書和西學中教材。80年代,作者對全書進行了較大修改和補充,出版了“修訂版”。此次是在“修訂版”的基礎上,對文獻出處等作了一些補充和修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