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70余萬字,以經典詞條的形式向讀者呈現原著《史記》的精華,集知識與趣味、學術與普及、史學與文學於一體,既保持了《史記》原著的特征,又在寫作形式上有所創新,提取《史記》「本紀」、「世家」和「列傳」中的精華,以故事的形式把從帝王將相到士農工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生動地展現給讀者,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盡在本書中。
本書是中國第一部大英百科詞典式史學巨著,以故事形式呈現從先古時期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代近3000年華夏歷史波瀾壯闊的圖景。
序
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史記》,記載了我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大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司馬遷,字子長,生於公元前145年或135年,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親司馬談學識淵博,曾任太史令。司馬談死后,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繼承父親遺志,開始了《史記》的創作。不久,李陵與匈奴作戰失敗投降,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被判宮刑,飽嘗屈辱,體味了世態炎涼。但他沒有放棄《史記》的撰著,終於在約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了這一宏大的工程,實現了他和父親兩代人的心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編纂體例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也是全書的總綱,用編年體的方法記載歷代帝王的事跡。「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御繁,一目了然,便於觀覽、檢索。「書」,記載歷代的典章制度,以明古今制度沿革。「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主要是歷代諸侯的事跡,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陳勝)也列入「世家」,是考慮到了他們在歷史發展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庄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七十篇列傳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敘述各篇寫作的大體情況,把自序擺在全書的最后,是古代學者著書的慣例。
《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也是一座文學史上的豐碑。《史記》運用多彩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於把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朴素簡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庄諧有致,又富於變化的語言風格。由此,《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敘事不僅生動,也富有教育意義,能給人以諸多啟發。許多經典的成語、許多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都出自《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和「列傳」。盡管如此,《史記》畢竟是文言文,非歷史或文學專業的人很少有機會、有精力去讀原著,於是全國各地出版了多種白話史記,有些是文言文與白話文對照,有的是全文翻譯,有的是選編成故事。文白對照和全文翻譯的本子,由於文字量太大,內容太多,一般情況下讀者很難堅持讀完全書。而那些根據《史記》選編的故事雖然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但是已經失去了《史記》原著的特色,也不能反映這本史學巨著的全貌。
本書與以往常見的各種白話本有明顯的不同。它在忠實於原著的前提下,對《史記》篇目進行了整合,從「本紀」、「世家」和「列傳」中選取最精彩的部分,編譯成白話文。全書分為「帝王本紀」、「諸侯世家」和「將相列傳」三大部分。本書在編寫體例上既遵循了《史記》原有的風貌,又有所創新,對「本紀」、「世家」和「列傳」中的人物分門別類,以王朝更替為主線,用講故事的形式將中國早期從帝王將相到游俠刺客,從先賢先哲到富商大賈的經歷和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敘述方式與風格更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詞條式的內容編排便於閱讀,使讀者一書在手,就能便覽《史記》的精華。可以說,那個時代的政治斗爭與社會變遷,人世炎涼與民間百態,在本書中一覽無余。
本書編者由知名大學歷史專業的教授、學者組成。他們專攻先秦史、秦漢史和歷史教育學,不但熟悉《史記》的內容和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而且具有較強的歷史內容選擇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以中華書局版《史記》為基礎,參考已有的其他研究成果,精心編著,歷時一年完成此書。
需要向讀者朋友們說明的是,盡管我們對本書做到了竭其所能、悉心編纂,但是面對《史記》這樣一座史學和文學的豐碑,以及那段生民之初、波瀾壯闊的歷史,任何后生小子都只能是謙恭的,甚至是渺小的。本書也難免會有一些瑕疵,我們誠懇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司馬遷,字子長,生於公元前145年或135年,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親司馬談學識淵博,曾任太史令。司馬談死后,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繼承父親遺志,開始了《史記》的創作。不久,李陵與匈奴作戰失敗投降,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被判宮刑,飽嘗屈辱,體味了世態炎涼。但他沒有放棄《史記》的撰著,終於在約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了這一宏大的工程,實現了他和父親兩代人的心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編纂體例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也是全書的總綱,用編年體的方法記載歷代帝王的事跡。「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御繁,一目了然,便於觀覽、檢索。「書」,記載歷代的典章制度,以明古今制度沿革。「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主要是歷代諸侯的事跡,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陳勝)也列入「世家」,是考慮到了他們在歷史發展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庄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七十篇列傳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敘述各篇寫作的大體情況,把自序擺在全書的最后,是古代學者著書的慣例。
《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也是一座文學史上的豐碑。《史記》運用多彩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於把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朴素簡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庄諧有致,又富於變化的語言風格。由此,《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敘事不僅生動,也富有教育意義,能給人以諸多啟發。許多經典的成語、許多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都出自《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和「列傳」。盡管如此,《史記》畢竟是文言文,非歷史或文學專業的人很少有機會、有精力去讀原著,於是全國各地出版了多種白話史記,有些是文言文與白話文對照,有的是全文翻譯,有的是選編成故事。文白對照和全文翻譯的本子,由於文字量太大,內容太多,一般情況下讀者很難堅持讀完全書。而那些根據《史記》選編的故事雖然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但是已經失去了《史記》原著的特色,也不能反映這本史學巨著的全貌。
本書與以往常見的各種白話本有明顯的不同。它在忠實於原著的前提下,對《史記》篇目進行了整合,從「本紀」、「世家」和「列傳」中選取最精彩的部分,編譯成白話文。全書分為「帝王本紀」、「諸侯世家」和「將相列傳」三大部分。本書在編寫體例上既遵循了《史記》原有的風貌,又有所創新,對「本紀」、「世家」和「列傳」中的人物分門別類,以王朝更替為主線,用講故事的形式將中國早期從帝王將相到游俠刺客,從先賢先哲到富商大賈的經歷和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敘述方式與風格更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詞條式的內容編排便於閱讀,使讀者一書在手,就能便覽《史記》的精華。可以說,那個時代的政治斗爭與社會變遷,人世炎涼與民間百態,在本書中一覽無余。
本書編者由知名大學歷史專業的教授、學者組成。他們專攻先秦史、秦漢史和歷史教育學,不但熟悉《史記》的內容和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而且具有較強的歷史內容選擇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以中華書局版《史記》為基礎,參考已有的其他研究成果,精心編著,歷時一年完成此書。
需要向讀者朋友們說明的是,盡管我們對本書做到了竭其所能、悉心編纂,但是面對《史記》這樣一座史學和文學的豐碑,以及那段生民之初、波瀾壯闊的歷史,任何后生小子都只能是謙恭的,甚至是渺小的。本書也難免會有一些瑕疵,我們誠懇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