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經》是在古代家喻戶曉的孝文化瑰寶,而《二十四孝》則常作蒙學書供兒童使用。
本書從解讀古代家喻戶曉的儒學經典《孝經》入手,配以民間流傳頗廣的“二十四孝”圖文故事,力求使讀者在輕松閱讀中,去蕪存精,正確領略傳統孝文化的積極意義與思想真諦。
目錄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諍章第十五
應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二十四孝原本
孝感動天
親嘗湯藥
嚙指心痛
單衣順母
為親負米
鹿乳奉親
戲彩娛親
賣身葬父
為母棄兒
涌泉躍鯉
拾椹供親
刻木事親
懷橘遺親
行佣供母
扇枕溫衾
聞雷泣墓
恣蚊飽血
臥冰求鯉
扼虎救父
哭竹生笱
嘗糞憂心
乳姑不怠
棄官尋母
滌親溺器
二十四孝別錄
寢門三朝
投江覓父
烏助成墳
手刃仇人
雞不供客
圖像公廷
鄰里罷社
護兄感母
不違酒約
聞耕輟誦
使客敬母
受杖感衰
夢遇慈親
代父從征
母病不乳
滴血認骸
登第不仕
幼通孝經
朝服侍立
叱木成馬
天錫奇錢
踐地避石
伏柩滅火
私祭木主
勸孝格言(附錄)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諍章第十五
應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二十四孝原本
孝感動天
親嘗湯藥
嚙指心痛
單衣順母
為親負米
鹿乳奉親
戲彩娛親
賣身葬父
為母棄兒
涌泉躍鯉
拾椹供親
刻木事親
懷橘遺親
行佣供母
扇枕溫衾
聞雷泣墓
恣蚊飽血
臥冰求鯉
扼虎救父
哭竹生笱
嘗糞憂心
乳姑不怠
棄官尋母
滌親溺器
二十四孝別錄
寢門三朝
投江覓父
烏助成墳
手刃仇人
雞不供客
圖像公廷
鄰里罷社
護兄感母
不違酒約
聞耕輟誦
使客敬母
受杖感衰
夢遇慈親
代父從征
母病不乳
滴血認骸
登第不仕
幼通孝經
朝服侍立
叱木成馬
天錫奇錢
踐地避石
伏柩滅火
私祭木主
勸孝格言(附錄)
序
報載湖南株洲市有一位年方九歲的三年級學生鄭雯馨,當著眾多人的面,竟一口氣背完《弟子規》、《孝經》和《中庸》,而且一字不漏。背誦這些書是她母親的主意,目的是為了提高她的記憶力。讓小學生背誦這些書利弊如何,尚有待探索,但在封建時代,作為儒家經典著作十三經中的《孝經》,是儒生必讀的。雖然“四書五經”中沒有收入《孝經》,但卻受到歷代很多帝王的重視,有的還親自作注,如梁武帝有《孝經義疏》,唐玄宗、清順治帝有《孝經注》,而其他經典則少有皇帝作注的。
孔子把孝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它而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每個人都是托體父母來到人間的,又依靠父母的養育成長,至于成人。是父母給予了每個人的生命,孝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這話沒錯。儒家講孝,還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從奉事父母開始,到奉事君主,為國盡力,最後到立身處世,遵行道義,名揚後世。
為什麼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呢?《孝經‧天子章》說︰“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一個孝順父母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二十四孝中,把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列為第二,而漢文帝即位後也確實能行德政,一切措施從百姓的利益出發,以利于百姓的安居樂業為準則;相反,弒父自立的隋煬帝,對百姓則殘暴不仁,終于亡國。
皇帝如此,其他人呢?明代楊起元在其所作《孝經序》中說︰“以之事君則忠,以之事長則順,以之事天地則仁。”孔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所謂“忠臣出于孝子之門”,這也是歷代統治者大力提倡孝道的重要原因。但我們也看到,很多講孝道的人,為官大都清正。本書中“登第不仕”的包拯就是一例。在戲曲《鍘包勉》中,說包拯父母早死,由嫂嫂撫養成人。其實他在二十八歲中進士後,朝廷就要他去做縣令,他不就任,在家侍奉雙親;父母去世後,他又守廬墓達十年之久,直到四十歲時才出為天長縣知縣。他是有名的清官。書中“私祭木主”的明代大臣楊士奇又是一例,他官至大學士、兵部尚書,為官關心民生疾苦,清廉律己,寬厚待人。書中所收孝子故事,這些人都為人方正,淡于名利,作為平民百姓則為鄉里善人。而一個不孝之子,則決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因此,把孝作為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標準是有道理的。
……
孔子把孝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它而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每個人都是托體父母來到人間的,又依靠父母的養育成長,至于成人。是父母給予了每個人的生命,孝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這話沒錯。儒家講孝,還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從奉事父母開始,到奉事君主,為國盡力,最後到立身處世,遵行道義,名揚後世。
為什麼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呢?《孝經‧天子章》說︰“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一個孝順父母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二十四孝中,把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列為第二,而漢文帝即位後也確實能行德政,一切措施從百姓的利益出發,以利于百姓的安居樂業為準則;相反,弒父自立的隋煬帝,對百姓則殘暴不仁,終于亡國。
皇帝如此,其他人呢?明代楊起元在其所作《孝經序》中說︰“以之事君則忠,以之事長則順,以之事天地則仁。”孔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所謂“忠臣出于孝子之門”,這也是歷代統治者大力提倡孝道的重要原因。但我們也看到,很多講孝道的人,為官大都清正。本書中“登第不仕”的包拯就是一例。在戲曲《鍘包勉》中,說包拯父母早死,由嫂嫂撫養成人。其實他在二十八歲中進士後,朝廷就要他去做縣令,他不就任,在家侍奉雙親;父母去世後,他又守廬墓達十年之久,直到四十歲時才出為天長縣知縣。他是有名的清官。書中“私祭木主”的明代大臣楊士奇又是一例,他官至大學士、兵部尚書,為官關心民生疾苦,清廉律己,寬厚待人。書中所收孝子故事,這些人都為人方正,淡于名利,作為平民百姓則為鄉里善人。而一個不孝之子,則決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因此,把孝作為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標準是有道理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