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1644年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

1368-1644年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
定價:696
NT $ 606
 

內容簡介

自1966年費正清(1907-1991)和本人開始為《劍橋中國史》擬訂計劃以來,已經過了30年。前面的總編輯序是在20年前寫的,不久,第一批的幾卷在1978年和1979年問世。隨著本卷的出版,現在有11卷印成。

我們在本卷提到的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史學家,不論是他還是她,是華人還是西方人,不管他用何種文字寫作,都是這一新的國際化體系的一部分,這個體系是由信息技術、互相聯系和互相依存建立起來的。在許多方式方法方面,在我們發現的至關重要的課題方面,在我們對過去事件社會背景的總的觀念方面,從過去尋求教訓方面,我們仍持不同意見。但我們都了解,不管我們對待過去的態度變化有多快,也不管我們對過去的解釋會發生多大變化,過去是我們自我的一個永恆部分。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各種災難源自一種被誤導和徒勞的信念,即人可以完全被塑造一新,可以斷絕他們過去的文化經歷。
 

目錄

總編輯第8卷序言
時代度量衡制
明王朝諸帝
明皇室世系
導論
地區的差異
科學思想
農業技術
手工業生產
城市和城市化
第一章 時代政府
行政地理
政府人員
政府機構
明代施政的質量
第二章 時代的財政管理
導言
時代財政制度的形成
財政組織和總的實踐原則
國家的收入及支出
16世紀的再調整及最後的崩潰
結論
第三章 時代的法律
明代法律的特點
明代的懲處制度
時代的法律程序
法制教育和法律專業
結論
附錄甲 明律的注疏和法學手冊
附錄乙 為知縣準備的明法律手冊
其他引用的書目
第四章 明朝與嚴洲腹地
史料
蒙古的威脅
明王朝與分裂的喇嘛教地區
中亞︰與中國削弱的關系
從女真到滿族
第五章 時代中國與朝鮮的朝貢關系
第六章 朝朝對外關系︰東南亞
第七章 與歐洲沿海國家的關系,1514-1662
第八章 明代中國與新興的世界經濟,約1470-1650
第九章 明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
第十章 交通通信和商業
第十一章 晚明思想中的儒學
第十二章 天學︰基督教及其他西方思想引入晚明中國
第十三章 明代的官方宗教
第十四章 明代佛教
第十五章 明代文化中的道教
 

自1966年費正清(1907—1991)和本人開始為《劍橋中國史》擬訂計劃以來,已經過了30年。前面的總編輯序是在20年前寫的,不久,第一批的幾卷在1978年和1979年問世。隨著本卷的出版,現在有11卷印成。

在其問的若干年中變化很多。196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中國和中國的學術界正在進入最淒涼的一段時期。歷史專業與一切門類的知性活動一樣遭到了破壞。在正常時期我們在[編寫《劍橋中國史》]這一事業中尋求參與的中國同行被壓制而默不作聲並遭受羞辱。我們不可能與他們交流,否則會給他們帶來危險。

當我們在1976年寫作時,其規模之大令人不可思議的人類苦難和已經造成的可怕的破壞是一清二楚的。有些杰出的歷史學家去世,有些自盡。其他的許多人被強制放逐,在日益惡化的條件下生活了10年多,不得繼續工作。大的學術機構已經癱瘓。能幸存的學術生活被完全政治化了。1967—1972年期間,嚴肅的歷史學刊物和專著的出版已經停止。少數能出版的歷史作品都是陳腐的政治宣傳。即使在1976年,嚴肅的出版物仍如涓涓細流,而且大部分完成于“文化大革命”前較愉快的環境之中。中國的大學仍沒有正規的研究生水平的教學,以造就一批亟須的年輕一代學者。

1978—1979年《劍橋中國史》第l卷問世之際,情況開始變化。一批中國歷史學家已獲準去西方旅行,開始時大部分是謹慎地參加會議和研討會的資深學者。1979年和1980年,編寫兩卷論述明代的《劍橋中國史》(本卷為下卷)的最初籌劃工作在普林斯頓舉行的兩次國際研討會上進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學者參加這類國際會議的開始。不久,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批學生開始在西方大學中深造。

16年以後,本卷已在改變了的氛圍中完成。探討歷史學不同方面的大型國際會議每年舉行多次。大量中國研究生來到西方,他們受訓的水平不斷提高。西方的歷史學者不必非與幾十年來已被蓄意禁止接觸世界學術的同時代的中國人打交道。大部分西方的中國史學者的著作已被譯成中文。中國的歷史學術範圍比起我們西方所熟悉的範圍也許仍較受到限制,但現在中國的歷史學家能相對自由地接觸到西方的知識天地。許多人在歐洲和北美已經接受部分的訓練,有著國外朋友的網絡,並且具有共同的使命感,試圖從所有的方向去了解過去。

幸運的是,在人民共和國工作的中國歷史學家遭受的苦難並未波及所有的華人史學家。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幾個大學中一直有較小的學者團體,他們把西方的和傳統的歷史研究方法結合起來,頗有成果。這些團體繼續在茁壯成長。

但更為重要的是台灣的學術界,許多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中國重要學者已在那里重新定居,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們及其後繼者已經在那里系統地建立了一個具有豐富資源的學術社團,它在國際上對歷史研究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台灣的學者保持著研究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最高學術成就;除了進行大量的研究,台灣對許多西方人來說還是一個重要的培訓地。比起在大陸工作的同時代人,台灣的歷史學家享有與西方學術界更長期、更密切的交往。他們之中許多人在北美享有學術地位。他們的著作,大陸的歷史學家現在能夠獲得,並被廣泛閱讀,這大大地有助于賦予歷史專業一種體現共同目標的感情。

[20世紀]的最後25年還出現了其他變化。在吸引嚴肅的學術興趣的方方面面的課題方面,西方研究中國的學術範圍也已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學術成就的總的質量已大大地提高了。西方的歷史學家現在可以自由地接觸到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的一切檔案材料,這在2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西方和中國的圖書館互相合作,編制全球性的書目。不但有一群年輕的中國學者得以國外從事歷史研究,而且許多年輕的西方研究生和學者也已能夠在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所認真學習,還可以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嚴禁外國人進入的中國的一些地方自由旅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