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

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
定價:186
NT $ 162
  • 作者:滕守堯聶振斌等/著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181257
  • ISBN13:9787807181255
  • 裝訂:237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2004年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力圖建構知識經濟時代美學的新范式、探討這種新型美學體系中「設計」的理論地位與實踐表現,從而填補人類文化對「知識經濟」這一新的社會類型在「審美之維」上的研究空白,把美學研究納入到社會歷史的演進結構中去。同時著眼於設計與美學的互動,從中國當代語境中的設計、商業設計的美學批判和審美化生存與環境幾個方面描述了知識經濟時代美學體系中的設計。本書提出的一系列嶄新的美學課題都將成為當下及未來美學研究的新的生長點。

滕守堯,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美育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藝術課程標准」研制組負責人,藝術課程國家實驗教材主編,《中國藝術教育》雜志主編。曾任英國杜倫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客座教授。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著作有《審美心理描述》、《中國懷疑論傳統》,《藝術與創生》等。主要譯著有《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等。主編《生態式藝術教育示范叢書》(共16種)等圖書。
 

目錄

導言
一 知識經濟——一個發展的概念
二 知識經濟時代的設計:走向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邊緣地帶」
三 設計的整體性:融合「審美自律」與「社會他律」
四 「體驗經濟」對美學的呼喚
第一章 知識經濟時代設計與美學的新范式
一 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與文化
二 知識經濟時代的設計思想轉型
三 設計與藝術
四 知識經濟時代的設計與美學研究
五 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美學范式轉換
第二章 設計:從工業經濟時代到知識經濟時代
一 工藝美術運動與現代設計思想的產生
二 德國工業聯盟與現代設計運動
三 現代設計教育:從「包豪斯設計學校」到「烏爾蒙高等造型學院」
四 設計師:一種新職業的誕生
五 現代設計:功能主義與國際主義風格
六 後現代潮流與後現代設計
七 知識經濟時代的設計——多元化背景下的設計
第三章 現代語境中的中國當代設計
一 完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
二 發展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設計語言
三 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的轉變
第四章 商業設計的美學批判
一 商業設計的大眾傳播
二 大眾文化的歷史景深
三 商業生產的經濟機制
四 商業設計的「庸俗美學」批判種種
五 直面「設計美學」的考量
第五章 審美化生存與環境
一 環境的美學意義
二 中西美學傳統中的環境觀念
三 環境設計的多維批評
四 環境與人的生存
五 審美化生存如何可能
六 藝術治療:審美化生存的心理分析
後記
 

盡管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和人種,盡管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種種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但種種不同中又有相同之處,那就是,不管是哪個民族和哪個人種,不管是哪種文化和哪種文明,都離不開藝術。可以說,藝術和人類共存,藝術與文明共生,不管在哪種文明和哪種文化中,藝術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藝術永遠與人類形影相隨,藝術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藝術作為人之心靈最活躍、體驗最豐富的狀態下的創造物,反過來又以其豐富的精神營養滋潤着人類的心靈,豐富着人類的經驗。從孔子聽樂后三個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畫家張僧繇畫龍點睛下龍竟然活了並破壁飛騰的傳說,我們無不感受到藝術所具有的神奇魅力。從阿爾塔米拉洞穴中層示動物形象的原始壁畫,到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妙趣橫生的舞蹈紋彩陶盆;從動人心魄的《命運交響曲》,到表助戰爭之殘酷和人類良知的(格爾尼卡》……我們處處感受到藝術與生命和文化血肉相連的關系。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林林總總、豐富多彩的藝術,始終表現和反映着人類自身的感覺、情感和經驗世界,始終忠實地記錄着人類智慧所達到的高度和人性所達到的深度,始終積淀和深化着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對藝術的感知常常激發人們深刻的哲學思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與人的生存有關的問題: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人的本質和價值是什麼?生命的意義何在?……例如,觀看古希臘雕塑《米洛的維納斯》,我們不僅為其美色傾倒,還會從她那高貴、尊嚴、祥和的姿態和眼神中窺見人性的光芒;觀看米勒的《拾穗》、《晚禱),我們不僅會感受那沉靜、凝重、蒼茫的景色和體態姿勢,還會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偉大、人性的充實與平和;閱讀唐詩宋詞,我們不僅會隨詩詞的節奏和韻律一起抑揚頓挫,還會從中閱讀一部民族的「詩史」和「心史」;觀賞龍飛鳳舞的中國書法和虛實相生的中國繪畫藝術,我們不僅從中感受到變化莫測的「道」、超拔的氣勢與飄逸的神韻,還會體悟到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和文化精神。

藝術不僅給人以種種哲學啟示,還會給人一種獨特的愉悅感和滿足感,美學家們一般把這種獨特的愉悅稱為審美體驗。在審美體驗中,不僅感情得到激發,還會有一種奇特的發現:組成藝術品的不同的元素之間突然有了聯系和聯通,這種聯系和聯通又進一步生發出一種獨特的意義或意味,即這一發現不僅使人突然感受到藝術的美,還會使人感到自我的擴大和提升。

有人說,此時此刻,人其實就是在感受生命和生活的本義。人們不禁會進追問:生命和生活的本義究竟是什麼?

中國古代哲人太史伯的一段話非常恰切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金木水火土雜,以成百物……和樂如一。」(《國語·鄭語》)其意思是說,音樂的本質是「和諧」,而此處的和諧,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平和或溫和,而是通過各種異質要素或性質之間的相互對話,不斷生出新的要素和性質。而這樣一種不斷生成新質的可持續發展過程,就是音樂。因此,音樂即和諧,和諧即生命。在中國古人看來,如果只有相同的要素或性質相遇,就無法產生「對話」,也就沒有所謂的音樂與和諧了。相同要素相遇只能產生單調、貧乏、死亡,也就是人們常 說的「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至於音樂中的相互對話的不同要素,正如古人所說,不外是清與濁、大與小、短與長、疾與徐、哀與樂、剛與柔、遲與速、高與下、出與人、周與疏、虛與實等。 ,

其實,不同要素的相互對話和相互生成,不僅存在於音樂中,也存在於視覺藝術中。眾所周知,在謝赫總結的中國繪畫六法中,第一要法是氣韻生動,而所謂「氣韻」,其實就是生命和情感特有的律動。這種律動呈現於各種相異的筆划或性質之間相互作用而達到的一種可持續的生發過程中。關於這一點,清人沈宗騫說得最清楚:「筆墨相生之道全在於勢,勢也者往來順逆而已。而往來順逆之間即開合之所寫也。生發處是開,一面生發即思一面收拾,則處處有結構而無散漫之弊。收拾處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即思一面生發,則時時留余意而有不盡之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