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定價:171
NT $ 149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祖宗之法」在宋代的發展與變化,雖以北宋前期為重心,實則闡明兩宋君臣因時事變異,選擇祖宗言行,做出不同的解釋和利用的過程,既塑造可供仿效的祖宗形象,也為其為政施治的護身符。作者以豐富的資料,精練的文字、嚴謹的態度,深度挖掘宋朝祖宗之法話語背後的涵意與事實之間復雜多變的關系,有敘述,有分析,有議論,不僅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線索、整體把握宋代政治發展的主要課題,更是近年來對宋代政治與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創見的學術專著,值得深思細讀。

把「祖宗之法」為一個核心明確穩定、而外緣寬泛富有彈性的綜合體,其基本精神是「事為之制、曲為之防」;它既包含著若干「做法」,如守內虛外、以文馭武、壓制宦官外戚、尊重士大夫等;同時也包含著各種「說法」,呈現為一個「話語的集成」,由「塗抹」、「層累」和「疊加」而形成,對之的理解可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其立意有匠心獨具外,其闡發是「立體」的,手法嫻熟、剖析細膩又富於分寸感;其所揭示的政治與文化間的復雜互動關系,為從文化角度透視中國政治,提供了新鮮啟示。
 

目錄

序引 問題的提出
一、關於政治史研究:以宋代為例
(一)「問題意識」:政治史的研究導向
(二)過程·行為·關系:政治史的討論的對象
(三)學術創新:學人永遠的追求
二、關於宋代的「祖宗之法」
(一)「祖宗之法」:宋代政治史的核心問題
(二)「做法」與「說法」
三、關於本書的基本內容
(一)本書希望討論的問題
(二)本書的篇章安排
第一章家法與國法的混溶
——「祖宗」與「祖宗家法」
一、「奉宗廟社稷,承祖宗休烈」:兩漢時期對於「祖宗」的尊崇
(一)「宗廟社稷」與「尊祖敬宗」
(二)「漢家故事」與「祖宗之制」
二、「祖宗之法,期於慎守」:唐、五代時期對於「祖宗成規」的強調
(一)「念爾祖宗,寧我宗社」
(二)「祖宗成式,修舉罔墜」
(三)「但遵故事,合舉成規」
三、「祖宗法度,乃是家法」:「正家之法」與趙宋的「祖宗家法」
(一宋人對於李唐史事的反思
(二)從「保守門戶」到「嗣守祖宗基業」
(三)「祖宗家法」:帝王的「家事」與「國事」
第二章 走出五代
——10世紀中原王朝統治人群的轉變
一、五代宋初統治人群中民族色彩的淡出
(一)五代時期的民族混溶
(二)宋初民族色彩的淡出與「胡/漢」語境的消解
二、走向再造:10世紀前中期的文臣群體
(一)重「流品」與抑「浮薄」
(二)「崇尚」與「盪滌」
(三)「文士」與「吏能」
(四)交匯與再造
三、導向的確立:「欲武臣讀書」與「用讀書人」
(一)宋初對於「讀書」的提倡
(二)關於「宰相須用讀書人」
(三)關於「事業付之書生」
(四)文武兼長與文武分途
第三章 「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宋太祖、太宗的創法立制與「祖宗之法」基調的形成
一、「變家為國」:北宋初年政治格局的形成
(一)從軍閥到君主
(二)重建集權:從「收兵權」開始
二、波折中的調整:北宋初期的政治中樞
(一)宋初的「二府」與「廢坐論之禮」
(二)走向外朝:宋初的樞密院及其長官
三、「事為之防,曲為之制」:趙宋「祖宗之法」的實質
(一)「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提出
(二)重在防范「內患」的「防弊之政」
第四章 從「保祖宗基業」到「守祖宗典故」
——真宗朝的過渡
一、「祖宗法制具在」與「務行故事」
(一)並非順暢的皇位交接
(二)遵先朝成憲,守「祖宗基業」
二、後澶淵時代與「神道設教」
(一)再受「符命」:「天書」與「聖祖」
(二)「神道設教」:殊尤之瑞與治世之災
三、「務行故事」原則的確立
(一)抵觸與困惑
(二)「典故所無不可聽」
第五章 「祖宗之法」的正式提出
——仁宗朝前期
一、「祖宗法不可壞」
(一)「詔」與「誥」:乾興與明道
(二)「祖宗法」的明確提出
二、故事、《寶訓》與《聖政》
(一)故事與《寶訓》《聖政》的修纂
(二)《寶訓》、《聖政》的基本體例
(三)進讀與闡釋:對於故事的「發明」
三、從「奉行聖旨」到「共治天下」
(一)「皇王之道」與「君臣之際」
(二)「比隆漢唐」與「稱說三代」
(三)從「奉行聖旨」到「共治天下」
第六章 概覽:「祖宗之法」對於兩宋政治的影響
——北宋中期到南宋後期
一、「法祖宗」與「不足法」:北宋中後期的朝政風波
(一)從「慶歷新政」到「熙豐新法」
(二)從「更化」一以「紹述」
二、「我朝家法,遠過漢唐」:南宋時期對於「祖宗家法」的尊崇
(一)「紹祖宗垂創之基」
(二)「本朝家法,遠過漢唐」
(三)「乞復舊典以彰新化」
三、附談「祖宗之法」的詮釋與「祖宗」形象的塑造:從北宋中期到南宋後期
(一)對於「祖宗之法」的主觀認識
(二)「道理最大」說的提出及其闡發
(三)兼談宋人對於「祖宗」形象的塑造
結語 對於「祖宗之法」的再認識
一、「祖宗之法」與宋代政治
(一)穩定至上:「祖宗之法」的中心目標
(二)防微杜漸:「紀綱」與「和氣」
二、虛實之間:再談「說法」與「做法」
(一)宋人的「本朝」史觀
(二)被尊崇與被利用
贅語
參考書目
出版後記
 

作為儒家禮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則與實踐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社會等諸多方面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宋代,這種原則與實踐凝聚為所謂「祖宗之法」。圍繞「祖宗之法」,在宋代曾有許多不盡相同的提法,例如「祖宗法」、「祖宗家法」、「祖宗之制」、「祖宗典制」等等。諸多說法的共同之處,在於對本朝前代帝王所施行法度中一以貫之的精神之追念與推崇。

趙宋王朝的所謂「祖宗之法」,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論題。遵行「祖宗之法」,說得淺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針辦」。這一類尋求既定方針的思維方式,執行者對於既定方針的界定修飾,以及在「既定方針」的說法下各行其是的做法,自古至今的人們都並不陌生。

距今千年之前,宋代的士大夫們對於「祖宗之法」有過許多詮釋與闡發。宋人議論中這一提法出現的頻率之高、應用之廣泛,使得無論做宋代哪一方面研究的學者,都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從明清到當代,都有對於趙宋「祖宗之法」的評判,相關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千年。

近些年來,關於宋太祖、宋太宗的創法立制以及趙宋「家法」的形成,關於這~一「家法」在宋代政治史上的深刻影響,特別是負面影響,學界有不少直接或間接的研究。這些研究成聚,對后來者很有啟發。但以往的一些討論,受到二元評判模式的局限,尚嫌簡單化。時至今日,對於這一問題,應該有更為復雜豐富的認識。而這種認識的形成,顯然有賴於我們對於整侖宋代政治史的理解與把握。

一、關於政治史研究:以宋代為例

(一)「問題意識」:政治史的研究導向

政冶史研究,通常注重時代的走勢,注重整體性的把握,是大陸學界的傳統優勢所在。近些年來,伴隨着對於既往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的反思,伴隨着社會史、文化史的升溫,相對於多元研究取向的發展,該領域的研究面臨着尋求學科生長點的迫切問題。宋代政治史也不例外。

如所周知,學術領域中實質性的進展,並不僅僅由成果的數量決定;只有表層的平推、擴展遠遠不夠。依照某種現成的模式,我們可以填補很多「空白」;但這也許並不意味着對於結構性的社會文化環境、政治體制,對於產生一系列人物、事件、制度的時代之深入理解。描述性的研究提供了再認識的基礎,但滿足於此,則會造成學術史意義上的停滯不前。如果我們批評宋代的政策政風,還只痛憤於因循保守;剖析宋代的官僚制度,還只斥責其冗濫與疊床架屋——這與宋代士大夫們的認識相比,究竟有多少提高?相對於我們所處的時代而言,實際上是思維方式的倒退。

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怎樣才能在既有的基礎之上有所創新,實現認識論意義上的進步?我個人覺得,回應這一挑戰,首先需要在「問題意識」方面有所突破。對於「問題意識」的強調,有利於尋找學術前沿、減少淺表層次的重復,有利於促進論點的提煉與思考的深入。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研究者需要通過思考提出問題,把握問題,回應問題。「問題」決定於眼光和視野,體現出切入角度和研究導向,寓含着創新點。突出「問題意識」,就要以直指中心的一系列問題來引導並且組織自己的研究過程。這樣的研究,才會言之有物,具備洞察力;才會致力於探索事物發展的實在邏輯,而不以重復大而無當的「普遍規律」為目標。

對於「問題」的關懷,作為研究中的導向,使得各個研究領域的切分界限不再清楚,有利於調動諸多學術門類的研究力,實現多學科的交叉與結合。就宋史研究的不同領域而言,筆者個人曾經接觸過宋代政治、文官制度、區域性家族、婦女史等方面的一些論題,在感到捉襟見肘、分身乏術的同時,也體悟到課題之間的關聯。歷史現實本來沒有那麼多的界域和屏障,人為地將其拆解開來是為了研究的專門與方便,而這種「拆解」卻可能造成理解中的隔膜與偏差。近些年的學術實踐使我們看到,以「問題」為中心組織研究,是跨越學科界限、促進交匯融通的有效方式。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生機,來自具有牽動力的議題。如何突破以往各自為戰的敘述框架,將政治與社會氛圍、與文化環境、與思想活動聯系起來考察,把貌似抽象的政治結構、政策取向「還原」到鮮活的政治生活場景中加以認識,賦予政治史研究以應有的蓬勃生命力,我們需要新的問題、新的視角;與此同時,或許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提問與回應的方式。

略加注意即可發現,在有關宋代研究的大量著述中,作者本人的預設常會或隱或顯地表露出來。二元論的認識方式,我們時時可能遇到:對於新政、變法等重大事件,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評價特定群體政治傾向時,籠統的「改革」或「保守」;此外,諸如「前進一倒退」,「傳統一現代」等等,迄今仍未完全擺脫貼標簽式的簡單化提法。當然,我們也頗感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對於「國家」與「社會」、「官方」與「民間」等范疇,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不僅注意其對立,亦注意其參錯與銜接,出現了更為豐富切當的分析。

任何一種具有解釋力的研究模式,任何一種評價體系,都需要由微見著的考訂論證作為其邏輯支撐,都需要追求問題設計的層次化、細密化。就政治史的討論而言,要注意鼎革、突變,更應該探求漸次過渡、承接遞進的脈絡;既要看到時代變遷的影響、制度之間的差異、行為選擇趨向的不同,也應該辨識其內在理路的傳承與融通。也就是說,要注意前與后、彼與此之間的銜接與區別、延續及斷裂,不僅注意演進的端點,還要探究關鍵的環節、過渡的層面,這或許有助於提出更為新穎而富於啟發性的問題。

在討論這些問題時,我們所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一錘定音,而是多元化、多層次的開放空間,是研究者的坦誠合力,以期臻於更富活力的學術境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