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對於中闊和中國人采說,應該是一個姍姍來遲的年代,如果長期封閉著的舊世界注定了遲早要被溝通或打通的命運,則中國恰好是在一個最不利的時候迎來了那些慣於惹是生非的西方人。
1840年,中國人「無欲而天下足」的理想夢被粉碎了。中國人安貧樂道的生活方式和恬然淡泊的民族性情,被西方人動搖了。於是,站在中國看世界,世界是前進了、發展了,也可以說是進步了.但似乎不是變好了.也不尾變真壞了,只是發展了。站在海外看中國,中國也並不是落後了、退步了,僅僅是停滯著。發展和停滯的互相交織.形成了近代慘烈的中西之爭。
直至今日,當中華民族已經走出作繭自縛的困境,人們驀然回首,才會發出疑問,一個半世紀前的那場血火之戰.對於中華民族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
姑且拋開兩種文明相遇後互相排斥的必然性,僅僅從商業貿易的角度看,則在今日世界大交通的時代,當年中國人所強烈排斥的一切都已變成了今天的現實。百年抗爭,西方人最終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中國人畢竟不能抗拒時代的潮流。所不同的是,中國終於從對抗中贏得了自尊。然而,這是中國人迎合潮流的結果,而不是抗拒潮境的成就。而且,這樣的結果對於古老的中國來說,本來就不是什麽高不可攀的事情。為了這樣的結果。付出了那樣慘重的代價,是不是值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