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與融會:中國基督徒與本色教會的興起

離異與融會:中國基督徒與本色教會的興起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劉家峰/編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59160
  • ISBN13:9787208059160
  • 裝訂:401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教士一直都是中外學者研究基督教在華歷史的主體,而中國基督徒則一度成了中國成了中國基督教史上「看不見的人」(費正清語);另一方面,「本色教會」或說「基督教本色化」問題可以是中國基督教史上的一個重要議題,也是中國基督徒最為關心的議題。在最近十多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研究重點開始轉移,本書即是近期中外學者的對中國基督徒與本色教會的最新研究成果。按內容本書分中國基督徒身份認同、走向本色教會之路、中國教會人研究和中國女基督徒群體研究四個方面,其中的不少文章在研究方面和史料的發掘方面都有示范意義,是大學歷史、哲學、社會學專業的廣大師生及相關研究人員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本書向以傳播和譯介學術文化為已任,為將優秀的學術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出版物而努力。出版一流學者的一流學術著作固然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但學術成果的價值常常需要時間的檢驗,凡能采用新材料、運用新方法、提出新觀點,新穎、扎實的學術著作我們均竭誠歡迎。列入這套叢書的著作,或許在各自領域里所取得成果有大有小,但這些成果都是逐步成長累積的學術大廈的必要組成部分。古人雲,「積微成大,陟遐自邇」,我們相信,假以時日,這套叢書中一定會出現若干部對學術有重大貢獻的不朽名作,這是我們和作者的共同期待。
 

目錄

編者前言
序一「中華歸主」與「主歸中華」
序二 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三個階段
中國基督徒的身份與認同
嚴謨的困惑:18世紀儒家天主教徒的認同危機
紐約協和神學院與中國基督教會
「九一八」之後中國基督徒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思考與討論
走向本色教會之路
美北長老會與華南基督教會的本色化過程
路徑與困境:嶺東長老會自立運動個案研究
復原還是趨新:中國農村教會走向的思考——以泰安馬庄北新庄教會為例
中國教會人物研究
余日章政教觀之研究
從差會到教會:誠靜怡的本色教會思想解析
解讀韋卓民博士之《讓基督教會在中國土地上生根》
尋找真實的信仰:趙紫宸的宗教經驗
周聯華的唯愛觀與本色神學
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一個華人基督徒人際網絡的考察
角色與性別:中國女基督教徒群體研究
貞節故事:近代閩東的天主教守貞女群體與地域文化
百年變遷中的守望——20世紀上海地區天主教修女的生活史
作者介紹
 

列昂·布魯阿在《猶太人的名義拯救》一書中,曾經如此描述過猶太民族的主要悲劇:「猶太人只在基督從十字架上下來時才投奔他,而基督只有在猶太人投奔他時才會從十字架上來。」

其所以如此,是由於他們相信「彌賽亞必定出現在猶太人中,猶太人沒能接受苦難的彌賽亞,沒有接受而且拒絕了彌賽亞,因為他們不能接受以奴隸形象出現的彌賽亞,他們等待的是作為國王出現的,能實現以色列人的人間王國的彌賽亞。」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基督教來到中國,期望「中華歸主」,而中國人所期望的卻是「主歸中華」。也許中國人也沒有猶太人那樣的偏執,他們早已包容了三教九流,但潛意識總認為基督教是外來洋教,必須首先使之中國化才能實現多數信徒的皈依。早期的耶穌會士頗能理解中國人的內心隱秘,我在金陵大學讀書期間,貝德士老師課余出示的天主圖像很多是儒服儒冠。這種「中國化」當然比基督走下十字架容易得多,但深層的「中國化」,即早已為人們所耳熟能詳的「扎根於中國文化土壤」,其難度可能並不遜於基督走下十字架。

但喜愛基督教而更喜愛中國化的基督教的情況,並非中國人所獨有。如同世界上其他那些歷史悠久的大宗教一樣,基督教本來就不專屬於某一國家或某一民族。它由東而西又由西而東,向全球逐漸傳布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移植於一個又一個新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過程;而教會人士世世代代夢寐以求以非基督教地區的「基督化,實際上也就包含著基督教在這些地區的本土化」。正常的良性的文化交流本來就是一種長期持續的雙方互動過程,即使是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之間的交流,也不會完全沒有這種互動,只不過是程度與形式有所差異而已。從我們歷史學者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普世性,與其他各種世界大宗教一樣,不僅在於其固有的神學內核,而且是經過千百年來各種語言和文化的詮釋闡發,逐步磨合融通漸進形成的。

但是,我們的看法並非受到一致認同,因為確實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普世化與本土化的關系總是。在這里,我想從更廣闊的視野進行若干思考。

最近,有些學界人士重新對丹尼爾·貝爾的一句名言產生興趣,即所謂「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經濟上的社會主義,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老友龐朴甚至公開宣稱:「我是文化保守主義者。」當然,誰也不會認為寵朴是主張復古倒退的保守主義者,我們寧可視之為對於當前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潮流的一種回應或抗議。我不想對這種回應作具體評價,倒是對他有關「普世性」的一番議論頗有共鳴。他說:「現在人們認為『普世性』的東西,實際上是西方具體性的東西。就拿著一個時期吵得很厲害的『中國哲學的合法性』的問題來說,中國哲學是一種哲學,西方哲學是一種哲學,兩個都是具體哲學,真正的普世哲學在這二者之上呢!」龐朴並不否認普世性,但他認為普世性應該超越於區域或國家、民族的具體性之上。哲學如此,宗教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認為只有西方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或者說只有經過西方詮釋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那仍然未免流於西方中心主義的僭妄。

但是,我們不能走向另一極端,認為「西方具體性的東西」中根本不存在任何「普世性」,或者干脆把這些「普世性」的東西一概附合成為中國古已有之,甚至加以曲解使之與本土某種政治范疇的意識形態相吻合。中國的基督教畢竟是從西方傳來,並非中國本土所固有;因此中國對於基督教的理解,終究不能背離基督教的原來基本教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