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由歐洲的這位傑出社會和政治理論家所寫的這本重要著作集中了一些重要的論文。這些論文認為,為了理解我們當今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風險社會、需要一種新的參考框架。貝克關注風險的生態和技術問題及其社會和政治涵義。與此同時。他討論與回答了由其以前的、被引用較多的關於風險社會的著作所引起的批評。

貝克認為我們現在有一種我們在若干年前不曾有過的「地球政治」,對此可按照世界風險社會的動力與矛盾來理解。它提出了諸如此類的問題:環境是什麼?自然是什麼?荒野是什麼?人類是什麼?應該在一種跨國的環境中重新提出和再次考慮這些問題,即使其答案撲朔迷離。

這些論文形成了貝克「世界主義者宣言」的基礎。它提出了那些不適用於國家政治的全球和地區問題的辯證法。通過認識到多元性、個體主義和懷疑主義已被載入我們的文化,我們能夠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凝聚力、一種新的世界主義的基礎,在此基礎中。自由的有創造力的不確定性取代了差異的有等級的確定性。貝克鼓勵旨在形成共擔風險的全球道德的政治試驗,這種試驗未在將來形成有力的世界主義運動。

這本書是社會學和政治學領域學者和學生的重要教材。對我們時代的重要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感興趣的廣大讀者也可閱讀此書。

烏爾里希·貝克是慕尼黑路德維格一馬克西來利安大學的社會學教授。
 

目錄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總序
致謝
第一章 引論:世界主義者宣言
第二章 世界風險社會等於世界主義社會?人為不確定性框架中的生態學問題
世界風險社會理論的要素
現實主義與結構主義的爭論
世界公共領域和全球亞政治的出現
第三章 從工業社會到風險社會:關於生存、社會結構和生態學啟蒙運動的問題
風險是永久的嗎
風險微積分學:在開放式未來前面的可預測的安全
風險與威脅:在正常狀態與意外情形的疊加方面
風險社會中技術與自然科學的角色
社會中的生態學矛盾
政治的反思性:威脅的反作用力和社會運動影響的機會
生態學民主的烏托邦
第四章 風險社會與福利國家
在工業社會與風險社會之間
危險對遠見:作為內部危機的環境危機
作為社會的自我批評理論的反思現代化
線性技術的終結嗎?
關於進步的悲觀主義的落伍
摘要與前景
第五章 亞政治:生態與制度權力的解體
結論
第六章 知識還是無知?關於反思現代化的兩個視角
出發點:制度的反思,反思性社區,無法預測的結果
無知的類型
知識的線性和非線性理論
無知、無法預測的結果和自我危害
總結:爭議的方面
第七章 返觀風險社會:理論、政治、批評與研究計划
風險社會理論的要素
有組織的不負責任與風險定義的權力游戲
展望:風險的機會
參考文獻
索引
 

自晚清曾文正創制造局,開譯介西學著作風氣以來,西學翻譯蔚為大觀。百多年前,梁啟超奮力呼吁:「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時至今日,此午激進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聽言西學著述「今之聽譯,直九生之一毛耳」,卻仍是事實。世紀之交,面對現代化的宏業,有這擇地譯介國外學術著作,更是學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諉的任務。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隆重推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在林林總總的國外學術書中遴選有價值的篇什翻譯出版。

王國維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動。」所言極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於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覺日益高漲。於是,學術的本土化迫在眉睫。雖說「學問之事,本無中西」(王國維),但「我們」與「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識政治卻不容回避。但學術的本土化決非閉關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這套叢書的立意正在這里。

「棱鏡」本是物理學上的術語,意指復合光透過「棱鏡」便分解成光譜。叢書所以取名《當代學術棱鏡譯叢》,意在透過所選篇什,折射出國外知識界的歷史面貌和當代進展,並反映出選編者的理解和匠心,進而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標。

本叢書所選書目大抵有兩個中心:其一,選目集中在國外學術界新近的發展,盡力揭櫫域外學術90年代以來的最新趨向和熱點問題;其二,不忘拾遺補缺,將一些重要的尚未譯成中文的Ξ外學術著述囊括其內。

眾人拾柴火焰高。譯人學術是一件崇高而又艱苦的事業,我們真誠地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參與這項事業,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和學術本土化作出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