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德諾(Frank J. Goodnow),美國大學教授,行政法專家,1913年被聘為北洋政府憲法顧問。1915年,袁世凱欲稱帝,其黨羽征求古氏對中國政體的意見.古氏認為中國適宜於君主政體。其意見書原為英文,譯成中文後登在袁氏在上海的機關報《亞細亞日報》上,袁把它作為帝制運動的理論根據和對外宣傳的好材料。古氏著作頗多,關於中國的有1926年出版的《解析中國》一書。
古德諾在《解析中國》一書中,認為中國的根本出路在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問題才應該是中國的核心問題。他對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傾向於把中國的出路問題歸結為文化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這將導致中國知識分子脫離社會、輕視經濟、生搬硬套西方制度和紙上談兵。他還分析了處於變革中的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其中不乏先見之明。
本書還錄有露存的《心文》,此書堪比柏楊的《丑陋的中國人》。露存這位嫁給中國人的洋媳婦,以極其辛辣的筆鋒評議了中國人及當時社會的種種問題,至今讀來猶如芒刺在背,發人深省。
 

目錄

編者前言
解析中國
譯者序
序言
自然環境及中華文明之起源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南北差異
適合農業的地形與氣候
農業對中國文明的決定作用
中華文明起源
秦始皇與中國政治制度
中國與歐洲的比較
中國的經濟
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比較
中國人:四十個世紀的農民
中國人的飲食
中國的商業與手工業
農業為主的負面影響
農業經濟導致人口過多
農業經濟阻礙合作
中國的貨幣體系
中國人的知識
中國的哲學
中國的社會
中國的政治
現代中國
中國的未來
附錄一 共和與君主論 古德諾
附錄二 君憲救國論(上) 楊 度
附錄三 君憲救國論(中) 楊 度
附錄四 君憲救國論(下) 楊 度
附錄五 致籌安會與楊度論國體書 汪鳳瀛
附錄六 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梁啟超
心文 露存
朱胡序
自序
一 歐洲之行後的感想
二 旅京所見
三 勵儉會
四 中日比較
五 反教運動
六 英雄末路
七 社會生活現狀
八 為北京兵災告友邦人
九 平
十 文乎藝乎
十一 何謂教育方針
十二 成功之道何在
十三 華人自辦事業的成績如何
十四 誰之過啊
十五 上下之別
十六 巨頭有巨手才能救國
十七 意見一致
十八 勤勞與逸幸(不白吃與白吃)
 

只要是對中國近現代史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不會對書的作者弗蘭克·J·古德諾博士感到陌生。古德諾於1913年5月受袁世凱之聘來華任憲法顧問,這之後的短短兩年之中,他作為一個外國人,卻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出足了風頭,尤其是在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中他更是一個引入注目的角色。
古德諾來華之時,正值憲法起草委員會成立,然而這個委員會的工作並不能讓這位憲法顧問感到滿意,待至這個憲法草案脫稿時,他專門發表了《中華民國憲法案之評議》一文,指責這部憲法是。一切行政權俱在眾議院」、「欲使大總統處於無權之地位」、「今草案乃盡奪大總統之解散權,使失其抵抗議院之武器」,「草案對於大總統之權限亦未見於適宜於今日之中國」,認為「此種采用內閣制之憲法絕無設立之必要」。袁世凱當上正式總統後,拋開了這部不稱心的憲法草案,另行召集了一個「約法會議」,並於19「年5月訂出《中華民國約法》,古德諾是這部約法的直接策划者。正如一位名叫惠勒的美國記者在《中國與世界戰爭》一書中所說的那樣:「被任為憲法顧問的古德諾教授,對於這一文件的制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這部《中華民國約法》,廢除了責任內閣制和國務院,集軍政大權於總統一身,把袁世凱的權力擴大到類似於專制皇帝的程度,辛亥革命後所建立的民主制度,包括《臨時約法》、國會等,已被全部摧毀,「中華民國」其實已只是一塊空招牌了。
1915年8月上旬,古德諾在北京《亞細亞日報》上發表了有名的《共和與君主論》。在這篇文章中,古德諾認為「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而中國的國體「四年以前,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之結果者也」。因為「蓋中國如欲保存獨立,不得不用立憲政治,而從其國之歷史習慣、社會經濟之狀況,與夫列強之關系觀之,則中國之立憲,以君主制行之為易,以共和制行之則較難也」。他認為中國這樣的國家,「數千年以來,狃於君主獨裁之政治,學校闕如,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動作,彼輩絕不與聞,故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像這類的國家,「最難於建立共和,故各國勉強奉行,終無善果」。而「最善之策,莫如保存君位,而漸引之於立憲政治」,否則「其結果必流於軍政府之專制」,「妄冀非分之徒,互相抵抗,以競奪政柄,而禍亂將不可收拾矣」。
古德諾這篇鼓吹在中國改行君主立憲制的文章一出,立即被袁世凱及其親信人物奉為推行帝制的章本。楊度、嚴復、劉師培等六人旋即發起「籌安會」,該會的發起宣言中聲稱:「美人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博士,即言世界國體,君主實較民主為優,而中國則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古博士以共和國民,而論共和政治之得失,自為深切著明」,宣言強調「近者南美、中美二洲共和各國┅┅莫不始於黨爭,終成戰禍」,並認為「我國辛亥革命之時,國中人民激於情感┅┅倉猝之中,制定共和國體,於國情之適否,不及三思┅┅深識之士,雖明知隱患方長,而不得不委曲附從」。楊度等還先後發表《君憲救國論》和《國情論》兩文,為君
主立憲和實行帝制制造輿論。籌安會成立之後,復辟帝制的活動公開化,這時各種反對言論也隨之出現,其中尤以汪風瀛《致籌安會與楊度論國體書》及梁啟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兩文更是廣為傳誦。雖然汪、梁二人也都認為在中國實行共和制,並非是一種好的選擇,汪文說「以為今日之中國,非開明專制不可,共和政體,斷非所宜」;梁文說「鄙人自始不敢妄倡共和,至今仍不敢迷信共和」,但他們對在當時的情況下再規復帝制,則是極力反對。他們認為在新約法之下,總統已擁有無限廣大的統治權,中央的權威已經樹立,各省也比較順從,這樣下去,只要沒有太大的外患,中國尚可維持,如果總統為了一己之私,想通過帝制來實現一家一姓的萬代基業,必招致全國反對,結果將會出現全國鼎沸、群雄割據的局面,那樣的話,中國將面臨亡國的危險。
然而種種忠言勸告並沒有能夠扭轉袁世凱稱帝的決心,他的一意孤行使他終成「孤家寡人」,護國軍起,各省紛紛獨立,復辟帝制的活動很快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
┅┅
譯者 蔡向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