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卷一)概說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

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卷一)概說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
定價:150
NT $ 131
 

內容簡介

中國宗教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它在20世紀社會革命和西方人文理性大潮沖擊下,經過改革而生存下來,不僅由於這些宗教有深厚的傳統,它們可以成為人們保持理想和信仰的一種可行的方式,而且由於它們承載和滋養著文化,傳播和推動著文化。中國學界精英一直努力把宗教向著哲理化、倫理化、藝術化的方向推進,從而提高了宗教,增強了它的文化滲透力。在今後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中,文化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趨勢,經過更新的中國宗教及其文化,將能夠跟上時代,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宗教與文化的關系,在人文學術領域似乎早已成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各行學人(宗教學者、文化學者、倫理學者、歷史學者,特別是哲學家、思想家)不僅喜歡就此高發議論,而且似乎還覺得如要深入進行自己的學術研究,就難以避免對這個問題要說點什麽。惟其如此,盡管人們過去已高談闊論了許多歲月,可「逝者如斯」的時間之流並未沖走學者們的熱情。時至今日,這個話題仍然常是學術聚焦的熱點。

本書深入論述了中國歷史上的原始宗教信仰、儒釋道以及后來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發生的全面關系及其深刻影響,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社會觀、倫理觀,文藝創作理論、審美觀等,以及宗教與政治的關系,對工藝、科技等的影響。

作者認為,宗教與其他上層建築領域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相互融攝,互相滲透,從而形成龐大的、色彩繽紛的中國文化系統。

本書作者還對西方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有關論著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宗教」與「文化」這兩個范疇做了全新的闡釋。
 

目錄

上篇 泛論宗教與文化的關系
一 回顧與展望:中國百年探索宗教一文化關系的思路歷程
(一)問題的提起
(二)中外對於宗教一文化關系的理性探索,是啟蒙思潮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中國學者探索宗教一文化關系問題的三個歷史階段
1. 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時期
2.「五四」新文化運動階段
3.50年代以來,認識與處理宗教一文化關系問題的
曲折發展
(四)當代有關宗教一文化關系的種種議論,提出了
富挑戰性的文化建設問題
二 「文化」真義之我見:人類精神(人性)陶鑄過的自然
(一)儒家「文化」論和賀麟文化哲學的意義和價值
(二)在文化之本性與起源問題上,對卡西爾的「符號論」
與馬林諾夫斯基的「生存需要論」的比較分析
(三)文化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其層次結構
三 為何與如何:為什麽說宗教是一種「社會文化體系」?宗教又如何作用於各種文化形式?
一)宗教及其基本要素是人類創造的一種社會文化
——從符號哲學和異化理論入手論證
(二)宗教觀念對哲學、科學、政治、倫理等社會文化的
影響
(三)宗教感情的宣泄展現為各種形式的藝術
(四)宗教行為對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社會習尚的形成
起著重要作用
(五)宗教體制與社會政治制度的形成與鞏固
四 比較研究後的質疑:宗教果真是一切文化的本體與核心嗎?
(一)「宗教是一切文化的本體與核心」論的兩種理論形式
(二)是文化決定宗教,而不是宗教決定文化
——對蒂利希「終極關懷論」的質疑
(三)考古發現和文化人類學的事實證明:宗教不但不是文化
的開端,而且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四)「軸心文化」理論對「宗教決定文化」論提出了質疑
(五)世界三大軸心文化的性質與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以儒家倫理為准則而不是宗教
(一)中國傳統文化特殊格局的形成與發展
(二)余敦康論儒家的宗法倫理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根
宗教、哲學等文化是表現形式
(三)梁漱溟、馮友蘭、羅素等人的有關論述
下篇 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互動的歷史脈絡
原始崇拜的遠古時期:自發神秘的氏族文化
(一)原始宗教使原始文化具有了思想形態
(二)原始宗教孕育著原始政治文化
1.圖騰崇拜成為凝聚氏族和部落的精神紐帶
2.祖先崇拜成為部族社會管理的杠桿
3.天神崇拜為部族領袖的社會管理權力提供超凡的根據
┅┅
 

在歷史長河中,傳統宗教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無論是宗教對於各種形式的文化的影響,還是各種形式的文化對於宗教的影響,都是巨大而且深遠的。這個歷史事實,馬克思早就認識到了。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的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庄嚴補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普遍根據。

意思是說,宗教作為顛倒的世界觀,用神聖的名義構建出了「這個世界總的理論」和「包羅萬象的綱領」,論證這個「顛倒了的世界」在政治制度上的合理性、道德上的正義性,為苦難人民提供感情上的慰藉。馬克思事實上承認了傳統宗教在人類歷史上對哲學、政治、道德和文學藝術等文化形式的深刻影響。毛澤東也有類似的評論。他在1963年關於建立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批示中說,不批判神學,就寫不好哲學史、文學史和世界史。如果我們把毛澤東所說的「批判神學」理解為對宗教進行理智性的批判研究,那麽,毛澤東事實上也承認,在哲學史、文學史以及整個世界歷史中滲透著宗教神學的作用和影響;不了解宗教神學在歷史上的這種作用和影響,就搞不清,更寫不好哲學史、文學史以及世界史。當然,馬克思和毛澤東對於傳統宗教之社會文化作用的評價是消極的、否定性的。其實,關於宗教與文化的關系問題,在從事人文學術研究的學者圈內,早已成了眾所關注的熱門話題。眾說紛紜,爭鳴齊放,很是熱鬧。對傳統宗教的文化作用持馬克思、毛澤東一樣的否定性的批判態度者有之,但給予肯定性評價者亦有之,而在西方世界,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就更多一些,在這個領域內,儼然成為學術的「主流」。

在我們中國的人文學術界,隨著鴉片戰爭、戊戌變法以來的西學東漸過程,對於傳統的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之關系的研究,也越來越被學者熱心地關注起來,提出過各式各樣的理論和學說。盡管他們的具體論說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反對,但對傳統宗教在中國歷史上的各種文化的重要影響卻是一致承認的。從20世紀50年代到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關於中國傳統宗教與傳統文化關系的人文學術性研究,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基本上中斷了。毛澤東關於不批判神學,就寫不好哲學史、文學史、世界史的指示,在實際學術生活中不是表現為通過對宗教的理智性批判,來加深對哲學史、文學史和人類社會生活史的理解,而是變形為通過哲學史、文學史和中外歷史對傳統宗教進行政治上的「大批判」,以加速宗教在歷史上的消亡。這種不正常的情況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終結才逐漸變化。改革開放二十余年,隨著思想的解放、觀念的革新和社會的進步,各行人文學者,特別是宗教學者,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宗教本身不僅是人類創造的一種文化,而且自它創生以來,對人類歷史上的社會生活水平其他各種文化形式發生了重要的影響。社會改革的進程提出了對被「文化大革命」破壞了的「文化」進行重建的問題。學者們特別關心的問題是,在我國當代和未來社會的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中,宗教應該和可能扮演什麽樣的角色?起到什麽樣的作用?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意義的文化學術問題。我國學術界已有不少學者正就此進行熱烈的探討,發表了各種值得重視的意見。問題本身的價值和意義激起了我們的學術關切,學界朋友的各種高見也引發了我們參與討論的興趣。於是,《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就列進了我們這幾年的研究計划之中。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