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雅克·拉康,世稱「法國的弗洛伊德」,後現代心理分析的關鍵人物。批評界對他的評價頗有分歧,褒貶不一,有的對其大加撻伐,有的則對其推崇備至,稱其為弗洛伊德之後最具獨創性的心理分析理論家。「後女性主義」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術語,其意義既可以指大眾媒體對傳統女性主義爭取女性平等的斗爭所作的一種回擊,也可以指另外一個完全不同意義上的女性主義,即,女性主義針對頑固的男權主義以及女性被邊緣化這一傾向對自身所作的重新定位。拉康與後女性主義均常被人誤解,但除此之外,它們二者之間還有什麽共通之處呢?

這個問題的中心議題是「身份」(indentity)問題。拉康首當其沖極力反對把性別身份歸結為生物決定論的觀點,認為性別身份具有「相互作用」(transaction)的性質,完全不受生物本性的影響。因此關鍵就要看女性主義如何能夠充分利用肯定性(affirmative)身份。在這個問題上拉康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因為,他不僅為女性確立了一個無懈可擊的位置,而且在批評肯定性性別身份的同時,他並沒有完全消除或者說解構肯定性性別身份本身。本書作者伊麗莎白·賴特在拉康思想的指引下對此過程作了清晰地闡述。
 

目錄

王岳川序
漢譯前言
導讀 走近拉康
引言 後結構主義與後女性主義
政治雷區
為什麽采用精神分析
後弗洛伊德戰爭
性差異
性身份定位:拉康的貢獻
拉康關於性身份定位的符號邏輯
性別爭執:面具,表演和引用
真實
拉康與後女性主義影視批評
「女性並不存在」
參考文獻
關鍵術語
其他常見概念及翻譯
 

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在西方出現了半個世紀,進入中國已經20年了。如今,這一思潮的發展已經從哲學美學和文化領域進入經濟法律、日常生活領域,甚至進入了國際政治和科學領域,從而使上世紀諸多爭論不休的問題,變得更為復雜。面對這些深層次和表層次問題,需要從根源上弄清問題的實質,厘定不同思想家的后現代精神走向,從而給人一種較為清晰的后現代譜系學脈絡。后現代主義的源起與文化意向

一般而言,學界在后現代、后現代主義、后現代性幾個關鍵范疇上存在着理解的偏差,並引發一些無謂的爭論。其實「后現代」(postmodern)是一個歷史概念,指「二戰」以后出現的后工業社會或信息時代;而與此相關,「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lism)是這一社會狀態中出現的一種文化哲學思潮;「后現代性」(postmo(1ernity)則是一個社會理論概念,指后現代社會結構的功能性轉型和知識話語轉型問題。后現代是后現代主義產生的時代土壤,后現代主義是后現代社會的文化哲學表征,后現代性是后現代轉向的話語系譜和結構模式。后現代思潮在世界文化意識領域掀起了一陣話語轉型風,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信仰上,造成了傳統與現代話語(discourse)的斷裂。而文化美學轉型則波及整個藝術和批評領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話語緊張。

「后現代主義」這些年在學界熱了起來,不管是強烈的批判者,還是積極的支持者,對「是不是有后現代」,「什麼是后現代」這類常識問題已經不再感興趣,而是面對后現代社會,認真思考一些更為深層的問題。如今,后現代與現代性問題、后現代文化和傳媒問題、后現代與后殖民主義問題的論爭,形成了后現代文化與其他學科類型的復雜關系。人們達成了普遍共識:后現代主義思潮是后現代社會或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的產物。它孕育於現代主義母胎(20世紀30年代)中,並在「二戰」以后與現代性絕裂,而成為一個對西方現代性加以質疑的文化思潮。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