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朝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它上承太祖、太宗朝之遺業,開創大一統江山的新紀元,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順治朝承前啟後,實居關鍵地位。正確認識和評價順治朝,對于正確認識和評價全部清史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
順治朝只有18年,它究竟做了哪些事?其後果怎樣?給歷史發展以何種影響?這是認識或研究順治朝歷史必須弄清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本書以圖證史,分戰事篇、政務篇、民族篇、經濟篇文化篇五部分,利用各種實物附帶的鮮活歷史資訊,力圖真實反映清順治朝的社會歷史面貌。
序
順治朝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它上承太祖、太宗朝之遺業,開創大一統江山的新紀元,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順治朝承前啟後,實居關鍵地位。正確認識和評價順治朝,對于正確認識和評價全部清史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
順治朝實始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福臨即皇帝位之時。福臨是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剛去世,各派即開始角逐皇位。在勢均力敵、相互妥協中,推出福臨為帝,以明年為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福臨病逝,年齡只有24歲,廟號世祖。順治朝到此結束。
福臨6歲即位,是個名符其實的“兒童皇帝”。年幼無知,難以理政。諸王貝勒推舉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為攝政王,代理皇帝主持朝政及一切日常政務。多爾袞獨擅攝政時期,是順治朝歷史的第一階段。多爾袞于順治七年十二月病逝,其攝政亦告終結。至次年,福臨已滿14歲,遂舉行親政大典,自此直至去世,福臨獨操皇帝大權,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皇帝了。
很清楚,順治朝18年的歷史,自成體系地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前為輔政,後為福臨親政。兩個時期,貫徹的治國方略卻是基本不變。
當我們展開順治朝的歷史,或者說,如何詮釋這段歷史時,應首先認清它所處的時代,這是考察順治朝歷史的必要前提。時代認清了,順治朝所發生的一切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都會得到合理的解釋。
從世界範圍看問題,17世紀40年代中葉,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正在或已經取代了封建制的生產方式。毫無疑問,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下,整個西歐都在醞釀並迅速發生同樣的革命。不論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是否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論它們處于何種社會發展階段,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標志,人類社會已進入以資本主義為旗幟的新時代。也就是說,英國的社會大變革,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幾乎同步,在地球的另一方,遙遠的東方中國也發生一場社會大變動。這就是明清鼎革,改朝換代。明清之際的人們驚呼為“天崩地解”。在他們看來,有著270多年歷史的龐大的明朝突然淪亡,世居關外的“屬夷”滿洲即清朝竟然人關,聲勢浩大的“流寇”竟也橫行天下,簡直是天塌地陷!可惜,中國的這場變動,並不具有真正的社會革命的意義。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比,所謂明清鼎革,只是王朝的更替,由朱家姓換上愛新覺羅氏。而英國所發生的變革,不是中國式的王朝更替,而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代替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其生產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稍加對比就會明白︰兩者的性質根本不同,其內容天差地別,因此所帶來的結果也截然相反。
從以往延續至今,學術界仍有一種意見,指責清朝入主中原延緩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重建封建制王朝,把中國拉向“倒退”。與英國相比,中國遠遠地落到了後面。這種意見,或相類似的其它說法,不能令人信服。因為此說完全脫離中國歷史實際,是建立在空想或想當然的主觀意識之中的空洞說教,算不上科學的分析。
清朝入主中原,把中國拉向“倒退”;順治朝首當其沖。它是清入關後的第一朝、第一帝,一切問題都根源于這第一朝。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清朝接續的明朝是何種性質的政權,在它統治下的中國社會己發展到何種程度。毫無疑問,明朝是一個高度封建專制的國家政權,中國依然處在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我們常說的資本王義萌芽,僅在江南及沿海的部分城鎮、地區有所滋長,也僅僅是“稀疏”的萌芽,遠未形成一種新型的生產方式,更談不上自成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在中國的北方,在遠離交通線的邊遠地區,連一點“萌芽”的影子也看不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根本不存在。有些學術著作稱︰15、16世紀的中國還不落後,甚至說還處于領先地位,只是到了17世紀以後,中國才落後了。這一說法也不確切。事實是,西方尚未趕上來,才顯出中國的先進,不過是封建生產力較為充分發展而已。實際上,就社會發展的“進度”來說,中國社會內部的進展已經落後于西歐。尤其應看到,明朝統治時期,特別是到中後期,其封建剝削相當繁重。當時,地主取租基本是十取其五,江南地區更重,達到每畝交租至一石二斗(《雲間據目鈔》卷四;轉引自柳義南《李自成紀年附考》第1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遠遠超過十取其五的水平,農民一年所剩無幾!農民的土地紛紛進入皇室、官紳與地主之家。土地高度集中,舉凡士宦紳衿所佔上地連阡陌。如江南豪右之家擁有土地多至7萬頃。嘉靖時宰相嚴嵩,其所在原籍江西袁州,一府四縣之田,有十分之七屬嚴氏家族(《明經世文編》卷三二九;屠隆︰《鴻苞節錄》卷二)。顯而易見,如此嚴重的賦稅和經濟剝削,直接制約著資本主義的生長。至明末,國家推行的經濟政策更是阻礙或破壞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生長。如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神宗派出大批太監,充任礦監稅使,搜刮天下民財,特別是那些有礦產、手工作坊的地方,受害尤重。礦監稅使的肆虐,是對資本主義萌芽的嚴重摧殘。北自陝西,東北自遼東,南至江南,更遠至雲南,到處都掀起了反抗稅監的斗爭,民變、暴動,此起彼伏。在那些城鎮密集的地區,受害最重,反抗也最激烈。崇禎時,又加派練餉、剿餉和遼餉等三餉,已把國家和百姓推向災難的深淵。至于政治黑暗、腐敗,官僚階層的墮落,士風的崩潰等等,都是典型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君主政體腐朽沒落的集中表現。有明一代,是封建經濟從繁榮走向衰敗,封建專制從鞏固走向崩潰直至亡國的歷史。在明代,尚未出現新社會的曙光。
……
順治朝實始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福臨即皇帝位之時。福臨是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剛去世,各派即開始角逐皇位。在勢均力敵、相互妥協中,推出福臨為帝,以明年為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福臨病逝,年齡只有24歲,廟號世祖。順治朝到此結束。
福臨6歲即位,是個名符其實的“兒童皇帝”。年幼無知,難以理政。諸王貝勒推舉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為攝政王,代理皇帝主持朝政及一切日常政務。多爾袞獨擅攝政時期,是順治朝歷史的第一階段。多爾袞于順治七年十二月病逝,其攝政亦告終結。至次年,福臨已滿14歲,遂舉行親政大典,自此直至去世,福臨獨操皇帝大權,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皇帝了。
很清楚,順治朝18年的歷史,自成體系地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前為輔政,後為福臨親政。兩個時期,貫徹的治國方略卻是基本不變。
當我們展開順治朝的歷史,或者說,如何詮釋這段歷史時,應首先認清它所處的時代,這是考察順治朝歷史的必要前提。時代認清了,順治朝所發生的一切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都會得到合理的解釋。
從世界範圍看問題,17世紀40年代中葉,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正在或已經取代了封建制的生產方式。毫無疑問,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下,整個西歐都在醞釀並迅速發生同樣的革命。不論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是否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論它們處于何種社會發展階段,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標志,人類社會已進入以資本主義為旗幟的新時代。也就是說,英國的社會大變革,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幾乎同步,在地球的另一方,遙遠的東方中國也發生一場社會大變動。這就是明清鼎革,改朝換代。明清之際的人們驚呼為“天崩地解”。在他們看來,有著270多年歷史的龐大的明朝突然淪亡,世居關外的“屬夷”滿洲即清朝竟然人關,聲勢浩大的“流寇”竟也橫行天下,簡直是天塌地陷!可惜,中國的這場變動,並不具有真正的社會革命的意義。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比,所謂明清鼎革,只是王朝的更替,由朱家姓換上愛新覺羅氏。而英國所發生的變革,不是中國式的王朝更替,而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代替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其生產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稍加對比就會明白︰兩者的性質根本不同,其內容天差地別,因此所帶來的結果也截然相反。
從以往延續至今,學術界仍有一種意見,指責清朝入主中原延緩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重建封建制王朝,把中國拉向“倒退”。與英國相比,中國遠遠地落到了後面。這種意見,或相類似的其它說法,不能令人信服。因為此說完全脫離中國歷史實際,是建立在空想或想當然的主觀意識之中的空洞說教,算不上科學的分析。
清朝入主中原,把中國拉向“倒退”;順治朝首當其沖。它是清入關後的第一朝、第一帝,一切問題都根源于這第一朝。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清朝接續的明朝是何種性質的政權,在它統治下的中國社會己發展到何種程度。毫無疑問,明朝是一個高度封建專制的國家政權,中國依然處在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我們常說的資本王義萌芽,僅在江南及沿海的部分城鎮、地區有所滋長,也僅僅是“稀疏”的萌芽,遠未形成一種新型的生產方式,更談不上自成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在中國的北方,在遠離交通線的邊遠地區,連一點“萌芽”的影子也看不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根本不存在。有些學術著作稱︰15、16世紀的中國還不落後,甚至說還處于領先地位,只是到了17世紀以後,中國才落後了。這一說法也不確切。事實是,西方尚未趕上來,才顯出中國的先進,不過是封建生產力較為充分發展而已。實際上,就社會發展的“進度”來說,中國社會內部的進展已經落後于西歐。尤其應看到,明朝統治時期,特別是到中後期,其封建剝削相當繁重。當時,地主取租基本是十取其五,江南地區更重,達到每畝交租至一石二斗(《雲間據目鈔》卷四;轉引自柳義南《李自成紀年附考》第1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遠遠超過十取其五的水平,農民一年所剩無幾!農民的土地紛紛進入皇室、官紳與地主之家。土地高度集中,舉凡士宦紳衿所佔上地連阡陌。如江南豪右之家擁有土地多至7萬頃。嘉靖時宰相嚴嵩,其所在原籍江西袁州,一府四縣之田,有十分之七屬嚴氏家族(《明經世文編》卷三二九;屠隆︰《鴻苞節錄》卷二)。顯而易見,如此嚴重的賦稅和經濟剝削,直接制約著資本主義的生長。至明末,國家推行的經濟政策更是阻礙或破壞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生長。如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神宗派出大批太監,充任礦監稅使,搜刮天下民財,特別是那些有礦產、手工作坊的地方,受害尤重。礦監稅使的肆虐,是對資本主義萌芽的嚴重摧殘。北自陝西,東北自遼東,南至江南,更遠至雲南,到處都掀起了反抗稅監的斗爭,民變、暴動,此起彼伏。在那些城鎮密集的地區,受害最重,反抗也最激烈。崇禎時,又加派練餉、剿餉和遼餉等三餉,已把國家和百姓推向災難的深淵。至于政治黑暗、腐敗,官僚階層的墮落,士風的崩潰等等,都是典型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君主政體腐朽沒落的集中表現。有明一代,是封建經濟從繁榮走向衰敗,封建專制從鞏固走向崩潰直至亡國的歷史。在明代,尚未出現新社會的曙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