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拉丁格言「長在骨子里的東西是怎麽也去不掉的」與中國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說性格大部分是天生的。的確,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基因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我們的相貌、體態、性格以及身體健康深受基因的影響。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則提醒我們,環境對我們的性格發展也起著一定的影響。對人類來說,這兩種先天和後天因素均對人格塑造有重要的影響。

本書作者彼得·紐鮑爾和亞歷山大·紐鮑爾通過觀察同卵雙胞胎的成長過程,闡明了遺傳基因對人的性格發展的限制與影響。作者強調,個人在成熟與發展的歷程中,如果能獲得適時與適量的刺激,使個人順應環境,天賦就會得以發展。
 

目錄

作者序 生命的參與者
前言 個人生命史的新視野
第一部分生命律動之謎
和一章先天、後天、雙胞胎
第二章家里的陌生人
和三章雕塑天性
第四章成熟:遺傳設計圖
第五章發展:經驗與學習
第二部分通往世界之窗
第六章適應的橋梁
第七章脆弱與堅強
第八章在環境中冒險
第三部分特寫先天與後天
第九章回首來時路
第十章井然世界的彈性
第十一章弗洛伊德的遺產
第四部分歷史的索引
第十二章世代間的失傳
第十三章依賴與獨立
 

自從本書第一版於1990年問世以來,一撥撥有關基因研究的新發現充斥於新聞中。每周我們都更加明了有關人體構造與功能的遺傳密碼,也更加了解這些「設計圖」不僅關系到某些特定疾病,還影響到人類的發展與性格——這正是本書的主題。

這段時期真是非比尋常,成果不可低估。

人體約7.5萬個基因中,經過識別與歸類的已有3.5萬個(短短5年前科學家發現的基因數只有2 000個)。伴隨新的染色體圖譜而來的,則是解析遺傳疾病根源的能力——從癌症到精神分裂症,乃至於阿爾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俗稱老人痴呆症)。過去被視為純粹由環境因素造成的心理病症——如尿床,科學家現在都認為與基因有關。克服這類病症的想法或許不可思議,但是在未來10年內,因為開啟或關閉一個基因,而使人類免於罹患結腸癌,可能在某個陰雨的星期二下午就能實現。

過去5年來,由於「百憂解」(Prozac)和同類藥物的上市,治療抑郁症有了新的武器,這些藥物明顯改變了患者的性情。它們的效果指出,生物學與行為之間確有強烈、明確且持續的關系。但是,開這類藥物的醫生還是別把它們視為情緒萬靈丹。不僅如此,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對人類繁復的個體發展保持敏感。企圖單以先天遺傳或后天教養來解釋個體發展的差異,實在是偏離了問題的核心。

脫氧核糖核酸(DNA)提供了廣泛的呈現方式。每個人必須被視為個體的表現。每一個孩子皆不同,並將蛻變為迥異的成人。我們的基因繼承的是一個范圍,而非分毫不差的復制品。

新資訊要求父母、照顧者、教育工作者、社工人員和心理治療師采用新的思考模式。其實,任何對白己或他人特質感興趣的人,皆應起而效法。我們希望,本書將深入探討「遺傳」與「環境」在每個人生命開展之際,如何親密地參與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