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魯道夫‧阿恩海姆繼《藝術與視知覺》之後的又一部藝術心理學著作,本書著重討論了視覺器官在感知外物時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維活動中視覺意像起的巨大作用。這兩本書是真正為藝術理論奠定了科學基礎的著作,也是藝術心理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本書和國內很多審美方面的書籍相比有很大不同。

作者簡介︰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是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柯勒的追隨者,窮其一生從事教育和藝術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他系統的將格式塔心理學應用于視覺藝術,藝術心理學的各個專題第一次獲得了科學的基礎。

本書的寫作宗旨是從早期的單純藝術理論轉向一個更廣泛的研究領域,即作為一般性的認識活動的視知覺領域。人們也許會說,這與18世紀開始的西方哲學研究順序是背道而馳的,因為按照這種哲學研究方式,應該從非審美的到審美的,從一般普遍性的感性經驗到個別性的藝術。這本書試圖通過解釋視知覺的理性本質,來彌合感性與理性、感知與思維、藝術與科學之間的裂縫。
 

目錄

總序
譯者前言
前言
第1章 早期的萌芽
1 知覺與思維的割裂
2 對感覺的不信任
3 柏拉圖區分出兩種理智
4 亞里士多德的“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的探索
第2章 視知覺的理解力(1)
1 知覺作為認識
2 對知覺的限定
3 探索遠處的東西
4 各種不同的感覺
5 視覺是選擇性的
6 在注視中解決某個問題
7 對深度的識別
8 形狀作為概念
9 知覺要佔用時間
10 機器是如何識別形狀的
11 把不完全的變為完全的
第3章 視知覺的理解力(2)
1 背景的省略
2 亮度與形狀本身
3 三種態度
4 背景的保持
5 形狀的抽象
6 由變形呈示的抽象
7 持久性和變化性
第4章 當“兩個”與“兩個”並放在一起時
1 關于取決于結構
2 配對之後對對方的影響
3 知覺識別
4 知覺中的比較
5 什麼東西看上去相似
6 大腦與計算機
第5章 現在中包含著過去
1 作用于記憶的力
2 對知覺對象的補足
3 直視物體的內部
4 “中斷部分”的可見性
5 認出某種事物
……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藝術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藝術作為學校教育之“副科”的時代即將結束了。現代人普遍意識到,藝術世界是奧妙無窮的世界,藝術經驗對豐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藝術與人性中最深層的東西息息相通。在人類歷史長河的每一關鍵時刻,藝術都給人以希望和勇氣,使人類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並保證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一個沒有藝術的民族和社會是不可思議的,正如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樣。藝術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決定性意義。藝術不僅能表達感情,使人的創造性沖動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藝術世界,學生可以學到在其他學科領域學不到的東西。因此,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但是,藝術又是一個開放的領域,藝術的內涵是不斷豐富和擴展的,藝術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這就決定了,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傳統認為的藝術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個開發智慧的復雜系統工程。這就決定了,人們不可能僅憑掌握一點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除了掌握技法外,還必須熟悉藝術發展歷史,具有欣賞藝術的趣味和評價藝術的洞察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又都離不開美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素養。因此,美學、藝術制作(設計)、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等,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藝術教育的四大關鍵要素。一個沒有美學指導的藝術教育,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藝術教育,正如不聯系藝術實際的美學是空洞的美學一樣。

正是出于上述考慮,我們才決定編輯和出版這套叢書。值得一提的是,正當我們策劃本叢書的時候,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成立,這是一個波及全國、影響深遠和含義深刻的“事件”。眾所周知,自從已故宗白華先生在東南大學開設藝術學課程至今,我國藝術教育已經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歷程,但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多數學校的藝術教育仍然以藝術技法教育為主。北大成立藝術學系(而不是藝術系),其動機之一就是要改變上述單一局面。其注重的藝術教育,著眼點並不僅僅在于藝術,而是整個教育領域。眾所周知,由于受市場機制影響,目前我國教育出現了理工科壓倒人文學科的趨勢,這種失衡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極其不利。同自然生態一樣,失衡會使各種物種急劇退化和喪失,多元之間的相互支持以及由此造就的大千世界就會走向死寂。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北大推行的藝術教育,是一種作為人文教育之中堅的藝術教育,它處于教育神經中樞中的最敏感部位,意在貫通理智和情感,輻射各門學科,自然舉足輕重。

很明顯,這種作為人文教育之中堅的藝術教育,注定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藝術院校的純技法教學,又不同于抽象的美學理論訓練。用中國傳統的話說,一般藝術院校追求的是由技入道,最理想的狀態就像莊子說的那個游刃有余的屠夫。但這條路充滿陷阱,弄不好就會成為匠人。所謂匠人,就是只有技法,而無思想,更談不上創造性。這種人注定永遠沿著別人的路走(本國的或外國的),或永遠在某種外力的牽引下行動。美學理論訓練則是由理入道,即從弄通道理入道。但自相矛盾的是,美學自身又是一門專門研究感性的科學,其自身的性質規定了,學習美學的人必須通過對感性的理性認識,方能入道。可以設想,這條道比由技入道還要難。美、藝術等,本是感性的和精神的東西,不像物理學、化學研究得那麼具體,卻要用理智去認識它,弄不好就是從教條到教條,把一種豐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東西變成干巴巴的東西。作為北大藝術學系兼職教授,我主編的這套叢書,追求的是一種適合北大人文傾向的藝術教育,它所張揚的,是將“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和全新的藝術教育,是一種張揚“藝術化生存”的教育。這種生存方式,是一種全面的和整體的生存方式,不僅需要知識和技術,還需要更成熟的人類情感。按照這種生存方式,從事藝術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創造和欣賞藝術,更好地掌握自己和認識自己,而不是讓無感情的技術和機器掌握自己。人類必須通過這種藝術,在技術發展遭遇的暗礁中踏出一條回歸自己的路。因此,這種藝術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藝術地感覺,又能幫助他們科學地思考。藝術以其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學生的感情,科學以其嚴密的邏輯和知識豐富他們的才智。經過這種藝術學薰陶的學生,必將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人文修養,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進取精神。我衷心希望,這套叢書能對深化我們的藝術教育,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