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後學可謂人才輩出,各種學說思想及概念術語亦互相交錯、頭緒紛雜。通常以為聶豹、羅洪先是陽明後學中「歸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黃宗羲《明儒學案》把他們列入「江右王門學案」,並對羅洪先的思想有較高的評價。聶、羅所提出的「歸寂」、「致虛守靜」以及「收攝保聚」等學說,在當時的王門當中以及思想界所引起的反響不容忽視。但是歷來對他們的研究不可謂多矣。
本書作者力圖把聶豹和羅洪先放在整個宋明理學以及陽明學及其後學的思想發展過程當中,來考察兩者思想的內涵及其與王門其他諸子的思想切磋和意見爭辯,以求充分展示兩者在陽明後學當中所具有的獨特的思想風貌,並對其在陽明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加以重新審視和厘定。在本書的附論和附錄中,對於歷來重視不夠的歸寂派的後勁人物——王時槐的思想也作了較為詳細的探討,並對兩位傳主的「年譜」以及「著述」作了一些考訂,這些也是本書撰述的一個特點。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序
第一章 序說
——簡述陽明後學
一 王門三派
二 現成派的思想
三 修證派的思想
第二章 聶貌論
引言
一 「虛靈知覺」
二 「良知本寂」
三 「未發有時」
四 「善惡屬氣」
五 思想形成
六 主靜思想
七 「格物無功夫」
八 「心有定體」
九 結語
第三章 羅洪先論
引言
一 生平簡履
——兼述思想變遷
二 早期思想
三 主靜無欲
——從己亥《冬游記》說起
四 對「現成良知」說的批判
——從戊申《夏游記》說起
五 「世間那有現成良知」
——從《甲寅夏游記》說起
六 收攝保聚
——從《松原志晤》說起
七 結語
附論 王時槐論
引言
一 生平學行
二 性體本虛
三 透性研幾
四 悟修得
五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聶豹略年譜
(附表)聶豹世系略圖
附錄二 聶豹著述考
附錄三 羅洪先略年譜
附錄四 羅洪先逸文考
附錄五 羅洪先著述考
主要引用書目及其版本和略稱
索引
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文獻索引
後記
序
第一章 序說
——簡述陽明後學
一 王門三派
二 現成派的思想
三 修證派的思想
第二章 聶貌論
引言
一 「虛靈知覺」
二 「良知本寂」
三 「未發有時」
四 「善惡屬氣」
五 思想形成
六 主靜思想
七 「格物無功夫」
八 「心有定體」
九 結語
第三章 羅洪先論
引言
一 生平簡履
——兼述思想變遷
二 早期思想
三 主靜無欲
——從己亥《冬游記》說起
四 對「現成良知」說的批判
——從戊申《夏游記》說起
五 「世間那有現成良知」
——從《甲寅夏游記》說起
六 收攝保聚
——從《松原志晤》說起
七 結語
附論 王時槐論
引言
一 生平學行
二 性體本虛
三 透性研幾
四 悟修得
五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聶豹略年譜
(附表)聶豹世系略圖
附錄二 聶豹著述考
附錄三 羅洪先略年譜
附錄四 羅洪先逸文考
附錄五 羅洪先著述考
主要引用書目及其版本和略稱
索引
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文獻索引
後記
序
書稿作者自80年代初,在復旦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中國哲學)以來,既已寄心於陽明之學。及至東渡日本,求學於京都大學,在比睿山麓,寒窗十年,乃有今日的上乘之作。本書稿之前提研究乃是作者獲得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陽明後學研究》。在此基礎之上,他又進一步作了潛心深入的研究。
近年以來,隨著海外現代新儒家的學說傳入國內,一時之下,倡言陽明心學者,不乏其人。然而,說到陽明後學,卻號稱難治。不惟陽明後學人材輩出,流派紛呈,且各種學說乃至術語、概念互相交錯。聶豹和羅洪先所提出的「歸寂」以及「收攝保聚」等主張在陽明後學當中所引起的爭執,便可略見一斑。對此,不僅需要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更為重要的是要做好慎密細致的梳理工作。而這一工作又必須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對陽明後學各主要弟子的原著下一番刻苦攻讀的功夫,並對此作出盡可能客觀而又准確的把握。要做到這一點,又必須首先克服這樣一個困難:對一些並不容易查閱的原著進行收集,同時對各種原著的版本流傳作出必要的考辯。作者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可謂深矣。因此,縱觀全書,不惟在總體上對陽明後學的發展演變之過程有較深的把握,且對各種學說以及概念在王門諸子各自的思想運用上有何不同,亦有頗為精當翔實的考證。可以說,作者較為成功地通過描畫聶豹、羅洪先的思想,向人們展示了陽明後學的整體面貌,給人以一種「立體感」,自與現今的時興之作有所不同。顯示了作者在這方面深厚的治學功力。
在寫作方面,本書也頗有特色。作者並沒有預設一個框架,然後對其傳主的思想觀點進行「按部就班」式的處理,而是緊扣思想家本人的思想脈絡,娓娓道來,而又不失邏輯上的嚴密性。並在某些觀點上,提出了獨到而又公允的見解。
我很高興地看到本書被列入《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出版,為《叢書》增色。至於該書的學術價值和意義,自有待於社會和歷史的公正評價。
潘富恩
1999年12月序於復旦大學
近年以來,隨著海外現代新儒家的學說傳入國內,一時之下,倡言陽明心學者,不乏其人。然而,說到陽明後學,卻號稱難治。不惟陽明後學人材輩出,流派紛呈,且各種學說乃至術語、概念互相交錯。聶豹和羅洪先所提出的「歸寂」以及「收攝保聚」等主張在陽明後學當中所引起的爭執,便可略見一斑。對此,不僅需要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更為重要的是要做好慎密細致的梳理工作。而這一工作又必須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對陽明後學各主要弟子的原著下一番刻苦攻讀的功夫,並對此作出盡可能客觀而又准確的把握。要做到這一點,又必須首先克服這樣一個困難:對一些並不容易查閱的原著進行收集,同時對各種原著的版本流傳作出必要的考辯。作者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可謂深矣。因此,縱觀全書,不惟在總體上對陽明後學的發展演變之過程有較深的把握,且對各種學說以及概念在王門諸子各自的思想運用上有何不同,亦有頗為精當翔實的考證。可以說,作者較為成功地通過描畫聶豹、羅洪先的思想,向人們展示了陽明後學的整體面貌,給人以一種「立體感」,自與現今的時興之作有所不同。顯示了作者在這方面深厚的治學功力。
在寫作方面,本書也頗有特色。作者並沒有預設一個框架,然後對其傳主的思想觀點進行「按部就班」式的處理,而是緊扣思想家本人的思想脈絡,娓娓道來,而又不失邏輯上的嚴密性。並在某些觀點上,提出了獨到而又公允的見解。
我很高興地看到本書被列入《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出版,為《叢書》增色。至於該書的學術價值和意義,自有待於社會和歷史的公正評價。
潘富恩
1999年12月序於復旦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