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雖然歷史悠遠,輝煌燦爛,但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卻不無缺憾。不僅研究的數量較少,而且分析的深度和廣度皆有待擴展。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研究如此,對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研究亦然。在這樣的背景下,李自然博士這本關於滿族飲食文化的專著,或可視為中國學人彌補中國飲食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研究不足的一次努力。
本書作者主要分析了滿族及其先民在不同時期吃什麽、怎麽吃和為什麽吃,同時敘述了滿族飲食時間軸的發展歷程,敘述了清宮滿漢全席的禮儀、器具和上菜程式等橫斷面的內容。
目錄
一、導論
(一)飲食文化的定義及滿族飲食文化的界定
(二)滿族飲食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飲食文化產生與發展的理論探討
(四)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發展的歷史分期
二、漁獵文化時代滿族直系先民的飲食文化
(一)滿族源流
(二)滿族直系先民的經濟生活
(三)滿族直系先民的飲食文化
(四)漁獵時代飲食文化的影響
三、漁獵——農耕二元文化時代滿族的飲食文化
(一)漁獵——農耕的二元經濟生活
(二)二元文化前期滿族先民的飲食文化
(三)二元文化後期滿族的飲食文化
四、入關後滿族的飲食文化
(一)入關後的社會背景
(二)入關後滿族飲食文化的特點
五、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巔峰——滿漢全席
(一)滿漢全席的源流
(二)滿漢全席發展現狀
(三)滿漢全席特點
六、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其貢獻
(一)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社會功能
(二)滿族傳統飲食文化對中華傳統飲食議論的貢獻
七、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一)現代滿族的生活環境
(二)滿族現代飲食文化特點
(三)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前景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一)飲食文化的定義及滿族飲食文化的界定
(二)滿族飲食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飲食文化產生與發展的理論探討
(四)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發展的歷史分期
二、漁獵文化時代滿族直系先民的飲食文化
(一)滿族源流
(二)滿族直系先民的經濟生活
(三)滿族直系先民的飲食文化
(四)漁獵時代飲食文化的影響
三、漁獵——農耕二元文化時代滿族的飲食文化
(一)漁獵——農耕的二元經濟生活
(二)二元文化前期滿族先民的飲食文化
(三)二元文化後期滿族的飲食文化
四、入關後滿族的飲食文化
(一)入關後的社會背景
(二)入關後滿族飲食文化的特點
五、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巔峰——滿漢全席
(一)滿漢全席的源流
(二)滿漢全席發展現狀
(三)滿漢全席特點
六、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其貢獻
(一)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社會功能
(二)滿族傳統飲食文化對中華傳統飲食議論的貢獻
七、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一)現代滿族的生活環境
(二)滿族現代飲食文化特點
(三)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前景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飲食,是遍及於動物界的普遍行為,然而人類的飲食卻與共他動物的進食有著質的不同,即動物的進食只是一種本能的維生行為,而人類的飲食除了果腹維生之外還多了些丈化的意味。人類學以研究人類本身及其文化為己任,自然不會放過對人類飲食的文化考察。在人類學學者的眼中,飲食提供了一個考察人類文化的絕好視角,因為飲食不僅可以傳遞人們對生命、生活的獨特理解和認知,還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歷史、結構,以及人們的審美偏好,凝聚群體,等等。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例如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禽谷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這里反映的是道家哲學思想對食物種類及其養生功能的獨特認知。而「吃哪兒補哪兒」的食療理念表達的又是別樣的飲食思想。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除夕的年夜飯、報喜的紅蛋、獻給祖先的胙(肉)等等,這些食品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味相信是每個中囝人都能明了於心的。凡此種種,都是飲食的文化表達。因此,透過人類飲食的表象,我們可以洞悉更為深層的文化內涵。法國著名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正是透過生食與熟食的對立表面,窺見了自然與文化、黑暗與光明等人類文化的深層結構,從而也開啟了人類學研究飲食的先河。而美國當代著名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則致力於揭示潛藏在食物背後的文化之謎,他的《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一書充分展示了由吃而引發的種種文化意象,從而也拓展了飲食人類學的新視野。
中國向以飲食的精莫而著稱於世。有人說,中國文化共實就是吃的文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謂對這種文化的最恰當表述。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一直伴隨著中國歷史過程的始終。飲食種類的拓寬、烹飪技術的發展、飲食器具的改進、飲食禮儀的完備┅┅中國人將飲食的文化意味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一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索解飲食背後的文化謎囡的絕佳舞台,也提供了我們打量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視點。
中國不僅有以汊民族為主體的飲食文化,還有著琳琅滿目的各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它們如一株株奇葩異草,在中國飲食文化的大觀園里爭奇斗艷,搖曳生姿。社國漢族與少數民族在飲食上的分野很早以來就開始了,春秋時期的《禮記·王制》雲:「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在這里,飲食習俗的不同居然充滿了區分異質文化和人群的標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原因,中國各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雖然與漢族有過或多或少的交融,但卻一直沿襲了自己的某些特點,流傳至今。
┅┅
中國向以飲食的精莫而著稱於世。有人說,中國文化共實就是吃的文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謂對這種文化的最恰當表述。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一直伴隨著中國歷史過程的始終。飲食種類的拓寬、烹飪技術的發展、飲食器具的改進、飲食禮儀的完備┅┅中國人將飲食的文化意味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一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索解飲食背後的文化謎囡的絕佳舞台,也提供了我們打量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視點。
中國不僅有以汊民族為主體的飲食文化,還有著琳琅滿目的各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它們如一株株奇葩異草,在中國飲食文化的大觀園里爭奇斗艷,搖曳生姿。社國漢族與少數民族在飲食上的分野很早以來就開始了,春秋時期的《禮記·王制》雲:「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在這里,飲食習俗的不同居然充滿了區分異質文化和人群的標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原因,中國各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雖然與漢族有過或多或少的交融,但卻一直沿襲了自己的某些特點,流傳至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