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生活指南》是費希特最重要的宗教哲學著作,它以1804年的知識學「完成形態」為基礎,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宗教學說。它發表於1806年4月,內容是同年1至3月在柏林為聽眾所作的十一次通俗演講,付印前增寫了一篇前言。
費希特十分重視真理的傳達,將學者的傳達使命與人的存在使命內在地統一起來。與淵源於沃爾夫的思想風格和熱衷於概念「建築術」的康德不同,費希特是在大革命與浪漫主義時代,在自由中被召喚而走向自由,在同生命的本原境域與原初真理的不斷相遇過程中走向哲學講壇的。像柏拉圖一樣,費希特相信口頭傳達比文字傳達更加接近真理的在場。因此,他有關先驗哲學或他也自稱為「第一哲學」方面的文字,主要是為演講而寫作的,包括早期的《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自從費希特柏林時期的思想發生變化以來,人們就習慣於以1800年為界將他思想的發展區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耶拿時期與柏林時期。柏林時期的費希特更加傾向於口頭傳達,而對文字的發表越來越小心翼翼。R.勞特通過語文學與歷史批判的研究方法發現,1804年的「知識學」三次演講在全部知識學的表達中占有核心地位,是知識學的「完成形態」。但由於費希特認為自己的時代是一個「思想絕對荒蕪的時代」(《費希特全集》第Ⅲ輯第5卷,第236頁),因而並沒有將這幾次演講的重要內容付梓。然而就在1806年,費希特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發表了三部通俗演講稿,即《現時代的根本特點》、《論學者的本質》與《極樂生活指南》。按照他自己的解釋,這三部講稿的內容都是他到柏林「六七年來以更多的空閑時間和更成熟的年齡,在哲學觀點方面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修養的結果」,它們「構成一個通俗學說的整體,而目前的演講(指本書--譯者)則形成這個整體的頂點和最明亮的閃光點」。(《費希特全集》第Ⅰ輯第9卷,第47頁)因此,這三部通俗演講稿,特別是《極樂生活指南》,是費希特同時代人理解他在柏林時期的知識學及其變化的主要文字依據。謝林在1806年《關於自然哲學與費希特改進了的學說的真正關系的說明》中與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費希特晚期思想的理解,主要就是依據這些發表了的通俗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