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中國道教文化、古代科技以及傳統養生術結合起來考察,中心概念是文化養生。所謂文化養生是以文化為基本內涵的一種養生技術體系,它體現了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向技術的轉化。在傳統養生學中,道教的貢獻尤其突出,因為道教的基本宗旨是要延年益壽。為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標並進而實現「羽化登仙」的理想,道門中人努力探討生命的奧秘,思考養生主體與養生客體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建立了系統的養生理論。適於科技史工作者、哲學工作者、宗教工作者及相關專業的大學師生閱讀。
詹石窗,哲學博士,1954年9月生,廈門同安人。先后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系與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道學研究》專刊主編等職。主要著作有《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研究》等十余部,主編有《道教文化新典》及《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等十多種,在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200篇。多年來,詹石窗教授主要從事道教文化與傳統科技。中國哲學等研究與教學工作。他在易學與道教文化相關研究領域已達國內外先進水平,其成果頗受學術界好評。
目錄
總序
出版說明
緒論
上編 道教科技與倫理養生
第一章 科技哲學視野中的道教
第二章 道教科技哲學與現代化
第三章 道教術數與科技哲學
第四章 玄武信仰與古代科技思想
第五章 玄武與傳統丹道思想
第六章 儒道德治精神與聖功法門
第七章 道教生命倫理與現代社會健康
第八章 三教合流與朱熹的身心健康思想
第九章 凈明道的身心健康思想
第十章 三一教的艮背術與身心健康
下編 道教修煉與符號養生
第一章 長生之道的符號隱喻
第二章 明堂思想與道教符號養生
第三章 《參同契》的「納甲法」與符號養生
第四章 心法與《易》學的關系及其符號養生價值
第五章 陳摶《無極圖》的符號養生內涵
第六章 張伯端悟真篇的易學象數符號意蘊
第七章 全真道的內丹養生說與易學關系略論
第八章 白玉蟾及其傳人的符號養生理念
第九章 虛白子「規中」丹訣的符號養生旨趣
第十章 「我命在我」:道教養生的符號指歸
參考文獻
出版說明
緒論
上編 道教科技與倫理養生
第一章 科技哲學視野中的道教
第二章 道教科技哲學與現代化
第三章 道教術數與科技哲學
第四章 玄武信仰與古代科技思想
第五章 玄武與傳統丹道思想
第六章 儒道德治精神與聖功法門
第七章 道教生命倫理與現代社會健康
第八章 三教合流與朱熹的身心健康思想
第九章 凈明道的身心健康思想
第十章 三一教的艮背術與身心健康
下編 道教修煉與符號養生
第一章 長生之道的符號隱喻
第二章 明堂思想與道教符號養生
第三章 《參同契》的「納甲法」與符號養生
第四章 心法與《易》學的關系及其符號養生價值
第五章 陳摶《無極圖》的符號養生內涵
第六章 張伯端悟真篇的易學象數符號意蘊
第七章 全真道的內丹養生說與易學關系略論
第八章 白玉蟾及其傳人的符號養生理念
第九章 虛白子「規中」丹訣的符號養生旨趣
第十章 「我命在我」:道教養生的符號指歸
參考文獻
序
20多年來郭金彬教授在中國科技思想史研究領域辛勤耕耘,成績斐然,他的《中國科學百年風雲——中國近現代科學思想史論》(1991年)和《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史論》(1993年)二書相互輝映,在國內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近年來他在廈門大學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博士點,與系主任(人文學院副院長)徐夢秋教授合作,組織編寫《中國科技思想研究文庫》。現在這套叢書的第一批書稿即將付印,真是可喜可賀。從已有的書稿內容來看,我覺得這套叢書的問世,將會把中國科技思想史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中國傳統數學思想史》(郭金彬、孔國平著)、《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詹石窗著》、《中國技術思想史論》(王前著)、《中國現代科學思潮》(李醒民著)、《先秦名辯學及其科學思想》(周昌忠著)、《管子的科技思想》(樂愛國著)、《`l±別視角中的中國古代科技》(劉兵著)·……從這些書名和作者就可以窺見這套叢書的陣容和水平了。這批作者都是對他們所寫的專題深有鑽研的專家,而且題目分布面很廣,幾乎涵蓋了中國科技思想史|的方方面面。
198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我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開展中國科技思想史研究的報告。這篇報告后來提煉成「中國科學思想史的線索」,發表在《中國科技史料》1982年第2期上。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出,科學思想史的研究任務可以分為以下五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第一,以自然科學發展的各個階段為對象,研究每個階段人們對自然界有哪些主要的看法(自然觀),對科學和技術有哪些主要看法(科學觀),這些看法與當時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發展水平有什麼關系,與當時的各種哲學學派有什麼關系,以及對當時和后來的科學發展所起的影響。
第二,以人為對象,研究重要科學家所處的社會環境、所受的教育、所受的哲學學派的影響,做出重大貢獻時的思想過程和研究方法。
第三,研究自然科學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科學上的新飛躍,往往開始於新概念的出現。
第四,研究自然科學中一些重要理論的形成過程,包括建立步驟和經歷的曲折道路,以及今天所達到的水平和面臨的問題。
第五,研究建立科學概念和科學理論時所使用的方法。中國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就是根據以上五項任務,把中國的經、史、子、集和各種各樣的文獻,重新閱讀一遍,寫出一系列的專題研究。這些專題研究的對象可以是一本本著作(如《管子》自勺科學思想)、一個個人(濁口沈括的科學思想)、一個個概念(濁口「氣」)、一個個理論(攻口道家的養生理論)、一個個學科(如中國數學思想史),也可以斷代研究(如中國近現代科學思想史),並希望能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概括出一本簡明扼要的、符合歷史本來面目的《中國科學思想史》。
……
198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我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開展中國科技思想史研究的報告。這篇報告后來提煉成「中國科學思想史的線索」,發表在《中國科技史料》1982年第2期上。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出,科學思想史的研究任務可以分為以下五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第一,以自然科學發展的各個階段為對象,研究每個階段人們對自然界有哪些主要的看法(自然觀),對科學和技術有哪些主要看法(科學觀),這些看法與當時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發展水平有什麼關系,與當時的各種哲學學派有什麼關系,以及對當時和后來的科學發展所起的影響。
第二,以人為對象,研究重要科學家所處的社會環境、所受的教育、所受的哲學學派的影響,做出重大貢獻時的思想過程和研究方法。
第三,研究自然科學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科學上的新飛躍,往往開始於新概念的出現。
第四,研究自然科學中一些重要理論的形成過程,包括建立步驟和經歷的曲折道路,以及今天所達到的水平和面臨的問題。
第五,研究建立科學概念和科學理論時所使用的方法。中國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就是根據以上五項任務,把中國的經、史、子、集和各種各樣的文獻,重新閱讀一遍,寫出一系列的專題研究。這些專題研究的對象可以是一本本著作(如《管子》自勺科學思想)、一個個人(濁口沈括的科學思想)、一個個概念(濁口「氣」)、一個個理論(攻口道家的養生理論)、一個個學科(如中國數學思想史),也可以斷代研究(如中國近現代科學思想史),並希望能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概括出一本簡明扼要的、符合歷史本來面目的《中國科學思想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