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路跑活動在台灣歷經了一、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種文化。風靡台灣的路跑文化,不只是一種運動賽會,它是一種嘉年華會,也是一種專案行銷,它可以同時接受各年齡層一起參與,也接受各種等級運動員同場競技。全台灣一年可以舉辦七、八百場的路跑活動,說路跑文化在台灣已經形成一種文化,並不為過。
從路跑參與者的動機來看,有些為了爭取高額之獎金,有些為了打破大會紀錄,有些為了突破個人排名,有些為了自我挑戰紀錄,有些只是為了能夠完賽,為健康而跑,養成了一種習慣,有些人因而上了癮,有些甚至只為了參加而參加。本書的作者之所以參與路跑,一開始是為了做研究,為了研究一位路跑者而涉入現場,因為涉入現場而愛上了路跑,並將自己當作被研究的對象。
就作者在路跑圈的競技表現而言,只是一位一般愛好路跑的普通運動員,沒有拿過任何獎項的參與者。但是他對這種路跑文化,很好奇地想要探索何以路跑可以吸引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參與,並形成一種興趣。
透過作者親身的體驗與實踐,涉入田野現場觀察,採用學術的理論與方法敘說,精細的描繪路跑的文化面貌,也深層的解讀路跑的身體經驗。深信本書可以提供研究運動人類學領域之學者,在學術探索上的一條參考思路。同時,本書也可以和一般愛好路跑者產生共鳴,形成路跑之共同語言,或者引發其尚未發掘的路跑經驗。對好奇的路跑活動旁觀者而言,可以引發其參與路跑的動機,讓自己也能成為路跑活動的常客。
徐元民
序於2022年1月
作者序
書寫與研究是一種興趣,跑步是一種習慣。在興趣與習慣之間,二者若能結合,反而更能激發出雙方更大的力量。
第一部曲2013-2015年。主要探討的是跑團的成立過程與跑友之間的互動,最後經由筆者互為內力與外力的交融及支撐,完成本篇研究。
第二部曲2013-2017年。這篇民族誌,透過筆者的每一場路跑田野日誌所書寫出的路跑民族誌;一步一腳印的阿甘精神,完成此篇研究,歸納出此時期路跑的五大現象。
第三部曲2017-2021年。即是在上述文章發表後所獲得的動力,繼續書寫,持續跑步。挑戰的層次愈高,書寫的想像空間與體會反而更加深入。自我民族誌就此誕生。
再者,又因Covid-19疫情肆虐的因素,對人類的生活與精神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希望歲月靜好的此時此刻,整理出這三篇民族誌,完成心中出書的一個小小的夢想。讀者們可以從筆者自傳式、感性、詩意、甚至心靈的角度理解這項運動。
行動的目的是創造故事。雖然筆者是體育運動史學的研究者,但是卻先出版這本屬於運動人類學領域的專書。其實,這是筆者博士畢業後的另外一項努力深耕的領域。純粹是一種學術與實務的實踐。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觀之,筆者也在記錄體育運動的歷史,記錄當下的路跑與馬拉松運動的歷史。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或許百年之後,閱讀本書的人,能有各種共鳴或是驚奇,這也是筆者另一項的學術想像。
學術上,複雜的身體感,常隨著路跑的中間的過程,不停的變化,細心的體察,身體感知會讓您有所深刻的體悟。諸如:計畫的身體、亂跑的身體、渴望的身體、對話的身體、愛比的身體、疼痛的身體、友誼的身體、挑戰的身體、轉化訓練的身體、詩意的身體、意志力的身體、自我超越的身體……等等。這些馬拉松的複雜身體感,包括了心靈的、物質的、社會的、文化的脈絡,而且並非完全單獨的出現,這些觀點也可提供有興趣的學術愛好者繼續深究下去。
最後,實踐上,本書的出版,更希望能鼓勵一些平民跑者,勇於踏出自己的第一步,循序漸進,養成運動習慣,自己跟自己比較,做自己的英雄,深信有一天必定能挑戰全馬,那麼這本書的出版就更具意義與價值了。
文多斌 謹識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