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跟作者譚根榮(Barry)相識於一場有關肯亞跑步研究的公開講座,及後透過我的學生劉桉瑜(Fannie),我邀請Barry參與一項有關跑步力學的本地大型測試。雖然我跟Barry每次見面只淺談跑步力學的相關話題,但我總感覺與他十分投契,可能是因為我的「無痛跑步」論跟他的「長跑長有」論不謀而合吧!
我從Barry身上印證了跑步背後的深遠意義,就是「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拉近彼此的關係」。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我發現跑步有一種神秘的魔力,能把互不相識,背景、文化、見解都不同的跑友,自然地連結在一起,並在跑步路上,互相扶持共渡困難。以波士頓為例,這是一個以跑步為傲的城市,自從2013年馬拉松爆炸案後,當地人變得守望相助,成功一起走出傷痛,重建信心。我發現原來透過聆聽不同人的跑步經歷,我變得能量滿滿,幫助了我面對各種挑戰。
我希望以後有更多人加入跑步行列。我特別想鼓勵平時「零」運動的讀者一嘗跑步初體驗。要享受跑步的過程,切勿著眼於表現,必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盼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拉近一點、「爭拗」少一點,社會以至世界將會美好一點點。
張子熙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
步態及動作分析實驗室主管
自序
近年,當我和朋友聊天時,一定少不了各自報告「跑馬業績」或「跑步里數」,而我更是視跑步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自1996年「起跑」,在這個人生「長跑」的旅程中,不斷在網上和網下搜集資料,與跑友交流跑步心得,鑽研一套最適合自己的跑步方案。儘管過去廿年經歷了多次的「拗柴」、「機械腳」、「腳底痛」及「橫隔膜痛」等等,我仍然堅持用自己的身體,嘗試各種流傳於坊間的防治傷患、保障跑者健康及增強體質的方法。2000年時我更與跑友組成「年中無休」隊,顧名思義即不停地參與全港大小的比賽。
2010年,我被足底筋膜炎「纏腳」,當時醫生建議我停跑。雖然我曾經為此沮喪,但是我最後還是跟身體妥協,學習用心聆聽「他」各種投訴和不滿。身體是我多年的「老友」,可是「他」總愛時常耍脾氣,更一度令我無法正常跑步達數年之久。經此一役,我與身體的聯繫確實變得更緊密,跑速快慢、距離遠近、休息調養等決策由「他」全權作主。傷患的痛苦令我從新認識這個「老友」,我決定要以正確的方法去使用「他」,用心聆聽「他」的投訴,即時處理「他」的問題,跟「他」配合協調並且希望以後能好好地守護「他」。
小弟期望透過自身多次運動創傷的經歷,與各位跑友一起探索如何使用身體,去提升「跑馬」業績,祝大家「長跑長有」!
請注意,運動須量力而為,若果感到極度不適或肌肉劇痛,請務必尋求專業人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