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傳授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態度
大大學堂一向不流俗、不從派,要給的不只是攝影技術,而是態度。態度決定溫度,溫度決定高度。
自2006年起,我在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就有了攝影教室,直到2013年自己創設「大大學堂」後繼續攝影教學工作。太多人問我:「你為何長年要委身親自傳授這麼LOW的基礎攝影?不就光圈、快門……之類?」我都一笑置之。那時我的攝影初階班名叫「讓傻瓜變聰明」,有異於一般坊間攝影班需單眼相機,所以來自各階層的學員,十之八九都是帶著小傻瓜相機自在來上課,而且我也一定是使用小傻瓜相機,從頭到尾以身作則,小傻瓜在一般日常也可以拍得不錯的照片!「攝影作品優劣,不全因為器材,而是取決於觀景窗後的那顆腦袋!」
我希望每一個攝影者的啟蒙階段,一定要遇上好老師,才有很好紮實的想法與體認,而非只是追求所謂表象皮毛的匠氣技術。所以我傳授的不只是技術,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初學者,走入奧妙光影世界與生命、環境的有好態度開端。在學習攝影啟蒙階段,若有好的老師帶引入門,那攝影的長路,不單只會追逐表象光影浮華,而是進入另一個層次,融合生活與生命的開始,因攝影學習,也激發出自己潛能的藝術細胞,活化對美學態度或本質的認識。
「讓攝影進入生活,生活變得有故事、有藝術,感動從此沒有距離與隔閡。」我攝影班學生,正練習放下身段看世界……。越接近土地,就越有生命;有生命就是好生活。
我想:放低就會謙卑,謙卑就願放下,放下就能放心。
世界並不缺少美麗,只是缺少發現
「美麗都藏在細節裡」。
大剌剌的攝影方式,不代表就是大器,我想那比較像走馬看花、隨手捻來。看到什麼就拍什麼,與其說是隨興隨意,其實就像美食大口嚥,食之有些可惜。美景當前舉起相機,與所有人一樣就地直覺按下快門,一如好讀書不求甚解,好卷在手卻也錯過精髓的可惜。
所以我常說,「攝影」是可安定心情的方式之一,當下為了拍好一張照片,可以讓人靜下心情而專一,因專注多看見細節,更容易忘卻根根鬚鬚的所有,何況一個攝影行程,有千千萬萬當下會產生。專注常讓時間停止,停住呼吸、停在每一步伐,讓眼睛與觀景窗留住當前的美;一如停在舌尖與美食交會瞬間,味蕾品嘗著美味當下;停在如何消化眼前景,轉化成一張張得意的作品。
攝影初階班的第一堂課,一定會提醒學員攝影有「三到」功夫:
眼到:眼到就是看到,能夠看到就是發現,發現別人所不能看到的工夫。
學習攝影也讓自己的眼睛重新學習,找回它的敏銳,看到所有被忽視的美麗。世俗、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眼睛所接觸的面,常與利或益交融,所以我們感到生活週遭的無趣與無奈,太市儈的氛圍與場面,怎也美麗不起來。要眼到,當然要走到,走出門去才有新的發現,讓敏銳眼睛時時探索著絕美細節。
心到:心到就是感到,感覺的感受就是觸媒,無論真善美醜陋悲歡或離合、七情六慾生老病死,都有深層感受與接收,轉化成生命養份。對事物無感心死,就是眼到卻無感而心不到,世間若沒有一絲美麗可言,攝影也成不了作品。
手到:手到不僅是按下快門而已,關鍵雖都在攝影技術與快門時機,「相機而相機」就是這道理,有心與等待卻可以超越技術部份,攝影技術有時盡,眼界心境無窮高。
當眼到發現,心到感受,手到就只剩按下快門霎那,相信眼界可以勝過技術。都是工夫,但看個人點滴養成。
本書特色
林錫銘教你找回敏銳的眼睛、激發你的藝術美學潛能!
光影對了,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真情書寫9.7萬餘字字珠璣……真味紀實433幀精彩影像……
前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主任、三十年攝影老手、大大學堂創辦人
不用濾鏡,顯現影像真味!
林錫銘引領你透過鏡頭和光影,典藏台灣真善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錫銘 (1959-2019 )
台灣宜蘭人
1982年進入新聞界
1982-1983台灣日報駐中正機場記者
1983-1987中央日報攝影記者
1987-2002聯合報攝影記者
2003-2013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主任
2006-2013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林錫銘攝影班」講師
2013-2019「大大學堂」創設人
(2009年起,任政治大學「大學報」新聞攝影指導老師,台北市政府公訓中心「影像行銷」研習班講師,歷年參與各項攝影研討、評審、教學、講座無數……。)
1985「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1986、1987「金橋獎」新聞攝影獎
1987「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世界華文報刊通訊社奧運好照片」金獎
1997「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97「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攝影獎
1998「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2000「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0「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新聞攝影獎
2002「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9「客家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個人部落格:《浮光掠影‧攝影筆記》blog.udn.com/linshyiming/article
臉書:www.facebook.com/shyiming.lin
林錫銘 (1959-2019 )
台灣宜蘭人
1982年進入新聞界
1982-1983台灣日報駐中正機場記者
1983-1987中央日報攝影記者
1987-2002聯合報攝影記者
2003-2013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主任
2006-2013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林錫銘攝影班」講師
2013-2019「大大學堂」創設人
(2009年起,任政治大學「大學報」新聞攝影指導老師,台北市政府公訓中心「影像行銷」研習班講師,歷年參與各項攝影研討、評審、教學、講座無數……。)
1985「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1986、1987「金橋獎」新聞攝影獎
1987「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世界華文報刊通訊社奧運好照片」金獎
1997「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97「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攝影獎
1998「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2000「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0「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新聞攝影獎
2002「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9「客家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個人部落格:《浮光掠影‧攝影筆記》blog.udn.com/linshyiming/article
臉書:www.facebook.com/shyiming.lin
目錄
001 代序 / 典藏台灣真善美 回望錫銘的光影 / 翁台生
005 前言 /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 林錫銘
006 自序 / 態度決定高度,親近庶民、看見土地的初衷不變 / 林錫銘
009 一、回首攝影路,我以謙卑貼近自己的土地
029 二、《以心寫心‧將心比心》給攝影初學者的建議
043 三、我想傳授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態度
093 四、技術有時盡,眼界無窮高
133 五、世界並不缺少美麗,只是缺少發現
149 六、光影是攝影的靈魂
179 七、有人的風景才有溫度
213 八、台灣很美也很脆弱,要珍惜
247 九、典藏台灣
313 十、攝影是另一種形式的書寫、寫心
359 十一、終曲_攝影與人世一樣,隨遇而安,才是真境界
363 十二、附錄_攝影技巧
005 前言 /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 林錫銘
006 自序 / 態度決定高度,親近庶民、看見土地的初衷不變 / 林錫銘
009 一、回首攝影路,我以謙卑貼近自己的土地
029 二、《以心寫心‧將心比心》給攝影初學者的建議
043 三、我想傳授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態度
093 四、技術有時盡,眼界無窮高
133 五、世界並不缺少美麗,只是缺少發現
149 六、光影是攝影的靈魂
179 七、有人的風景才有溫度
213 八、台灣很美也很脆弱,要珍惜
247 九、典藏台灣
313 十、攝影是另一種形式的書寫、寫心
359 十一、終曲_攝影與人世一樣,隨遇而安,才是真境界
363 十二、附錄_攝影技巧
序
推薦序
典藏台灣真善美 回望錫銘的光影
翁台生
回頭細讀林錫銘的《浮光掠影、攝影筆記》,彷如重新檢視林錫銘一生的傳奇寶盒(Legacy Box),傷感中帶著點欣慰!
林錫銘是個很不喜歡被定位的人,若用傳奇的字眼來說他,這個腼腆的蘭陽子弟肯定紅著臉跟你搶白,不要吃他豆腐。可是他的攝影筆記傳佈甚廣,連我在台灣的親友以前都跟我們提起要去上林老師的課。錫銘有陣子常到全省各處傳揚攝影理念,還半開玩笑跟我說:「他們都喊我浮光大師」。
「絕美,都在每一個眼下瞬間」;錫銘能抓住瞬間,見證大時代,確實是大師無誤。
30年的新聞生涯,他是個很有感的記者,鏡頭記錄的時代縮影,串連起來可以看到台灣解嚴、開放關鍵年代的變化。
就跟他所說的觀景窗後的腦袋,決定圖片呈現的視野,錫銘的鏡頭總會出現令人驚奇的格局,見人所未見。我跟他在聯合報同事期間,總是習慣在半夜發完稿後,走到攝影組看他吃便當,順便聊聊當天的新聞處理,發覺他的腦袋點子還真不少。
錫銘也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不只是鏡頭會說故事,他會拍、會寫,也很會講,能把攝影的專業轉化為普通的語言,貼近普羅大眾的需求,他在聯合報文化基金會開「儍瓜變聰明」的攝影課名噪一時,一開放報名就額滿,很快吸引許多不同年齡層的「錫粉」,也讓錫銘後來成立了大大學堂,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攝影如錫銘所說,讓他謙卑貼近大地,捕捉台灣許多美麗的光影,典藏台灣的真善美,而這也正是他人格與工作性格的三大特質。
真實:「紀實攝影就是記實才是王道」。所以林老師強調不搖黑卡,不擺拍,不修圖,不侵入、不趕人,完全呈現真實的現場。大大學堂也植入這樣的DNA,同學很自傲的跟別人說那些矯飾的手法我們不做,因為「我們的老師是林錫銘」;「真情流露,才是真情真味」。
善良:錫銘有顆農家子弟憨厚善良的心,「攝影,先具良善感知,再求表象加值」,他的鏡頭慈悲喜捨,溫暖動人,理性兼具感性,多的是悲天憫人的胸懷:「攝影,可以良善改變社會」。
美麗:錫銘引羅丹的名言說這世間並不缺少美麗,只是未被發現。錫銘的美麗一如我在美國常聽到對往生者的禮讚He is a beautiful person ;老同事找出他當年在街頭運動時的留影,動盪的年代,飛揚的青春,如時髦用語形容是捕捉到美男子一名。相處久了才了解錫銘的美來自內心,是那種高貴美麗的靈魂。
也只有林錫銘的真善美才能有這樣超凡的凝聚力。回想2006年找錫銘與聯合報副總編輯康錦卿來紐約,給世界日報同仁講編輯、攝影美學。我們有幾天時間當林老師的學生,在紐約中央公園的大石頭上,在華府紀念碑下大草皮,盡情地趴下翻滚,對焦,享受林大師的指導。回頭再看錫銘留下的圖檔,那年的春花開得真是燦爛。「深春盡處花頻落,和風到時誰回頭?」他不也是欣賞風中最後絕美翩翩飄落姿態……
客居紐約這幾年,正是林錫銘在台灣大大發光發熱的時間,有時從臉書上看他貼出的圖文,真的是美到不行,特別是他帶團到新彊外拍的美景,不管是塔里木河畔的胡楊,還是喀納斯湖畔氤氳的山光水色,真的是靜美到不行。一直在等退休後能有機會,跟著林老師去捕拍那些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人間淨土。
可惜後來錫銘的身體有了狀況,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跟著他外拍。2018年勉強跟著旅行團到新彊,卻再也找不到林大師鏡頭中那些絕美的光影。
「時間對了,光影對了,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懷念那些跟錫銘爬大山、無話不談的日子。錫銘那年去攀南湖大山,受困惡劣雨雪無法登頂,卻留下幾幀絕美山景,對人生風景也有不同的觀照;「既已攬盡路程上一幕幕絕美,完美終點到得到否?好像也不必太去計較……了無遺憾了。」
錫銘的人生舞台提早謝幕,沒有能走到完美的終點,難遣人間未了情,怎能說是沒有遺憾;只不過看到浮光大師作品終於出版,稍微有一點欣慰!
「留下感動要及時,不然一切就成過眼雲煙」;「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卓異非凡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謝謝那個平凡,卻又如此不平凡的林老師留給我們人生的真情真味!
翁台生為前聯合報副總編輯、世界日報總編輯
自序
性靈在功利社會中翻滾,
一點一滴蒸騰流失自己最初最原始的感動。
我深信,如果冰冷相機還能幾分去擬人,
或還能在觀景窗中,定格眼中當下幾分悸動,
追回幾分曾經擁有的感知,與生俱來卻漸漸淡薄印記。
假若幾百分之一秒快門瞬間,都能如此多樣美麗感人,
自問:我們已錯失多少美好瞬間?
所以,我生活‧我攝影‧我繪畫‧我書寫‧我筆記……
試著把鉅細感覺找回來。
生活態度一直是認真的,但一年一日終還流逝,所有的都被時空掩埋;
攝影於我雖是隨心隨意的,我卻計較快門百分之一秒間差異的精準;
在攝影的光影魔力變幻中,還會在世俗生活中持續執著認真著……
沒有人可以自以為偉大,在自己土地上要永續,我們只能謙卑以對。
三十年新聞攝影工作,我知道在真實、公義下,
攝影是要直搗見骨,聞不到槍口硝煙味,就知道自己靠得不夠近;
出生入死、上山下海、披星戴月不就是要把現場的第一時間影像留下,
就是殘忍著心、忽略真情感覺,
也都在工作前提下「無情」完成……。
離開工作的攝影就完全不同,我一如路人甲乙,
享受眼前影像魅力,沒有侵入、沒想佔有的享受光影世界。
走入世俗百姓家,淡出人間一心事,我在漆黑海上,
終究還是看見一道光……攝影,對我來說,只是生活的其中一部分。
我不為攝影而生活,也不為生活而攝影。
雖然半生以攝影相關支助了生活,但從不變賣自己靈魂,
而攝影扮演角色,讓我生活更添充實一二,
我想態度可以決定高度,或還能影響眾生三兩,
親近庶民、接近自然、看見土地與溪河海的芸芸眾生……。
所以攝影相關,我有自己的主張與做法,
走自己想走的路,「走入世俗百姓家,淡出人間一心事」。
初衷未變,一路再繼續。
我說:「路會孤獨,風雨會隨時,頭絕不能低下……」
而我,從不無厘頭製造無義虛相,
生命,本來就是存在於生活真實。
典藏台灣真善美 回望錫銘的光影
翁台生
回頭細讀林錫銘的《浮光掠影、攝影筆記》,彷如重新檢視林錫銘一生的傳奇寶盒(Legacy Box),傷感中帶著點欣慰!
林錫銘是個很不喜歡被定位的人,若用傳奇的字眼來說他,這個腼腆的蘭陽子弟肯定紅著臉跟你搶白,不要吃他豆腐。可是他的攝影筆記傳佈甚廣,連我在台灣的親友以前都跟我們提起要去上林老師的課。錫銘有陣子常到全省各處傳揚攝影理念,還半開玩笑跟我說:「他們都喊我浮光大師」。
「絕美,都在每一個眼下瞬間」;錫銘能抓住瞬間,見證大時代,確實是大師無誤。
30年的新聞生涯,他是個很有感的記者,鏡頭記錄的時代縮影,串連起來可以看到台灣解嚴、開放關鍵年代的變化。
就跟他所說的觀景窗後的腦袋,決定圖片呈現的視野,錫銘的鏡頭總會出現令人驚奇的格局,見人所未見。我跟他在聯合報同事期間,總是習慣在半夜發完稿後,走到攝影組看他吃便當,順便聊聊當天的新聞處理,發覺他的腦袋點子還真不少。
錫銘也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不只是鏡頭會說故事,他會拍、會寫,也很會講,能把攝影的專業轉化為普通的語言,貼近普羅大眾的需求,他在聯合報文化基金會開「儍瓜變聰明」的攝影課名噪一時,一開放報名就額滿,很快吸引許多不同年齡層的「錫粉」,也讓錫銘後來成立了大大學堂,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攝影如錫銘所說,讓他謙卑貼近大地,捕捉台灣許多美麗的光影,典藏台灣的真善美,而這也正是他人格與工作性格的三大特質。
真實:「紀實攝影就是記實才是王道」。所以林老師強調不搖黑卡,不擺拍,不修圖,不侵入、不趕人,完全呈現真實的現場。大大學堂也植入這樣的DNA,同學很自傲的跟別人說那些矯飾的手法我們不做,因為「我們的老師是林錫銘」;「真情流露,才是真情真味」。
善良:錫銘有顆農家子弟憨厚善良的心,「攝影,先具良善感知,再求表象加值」,他的鏡頭慈悲喜捨,溫暖動人,理性兼具感性,多的是悲天憫人的胸懷:「攝影,可以良善改變社會」。
美麗:錫銘引羅丹的名言說這世間並不缺少美麗,只是未被發現。錫銘的美麗一如我在美國常聽到對往生者的禮讚He is a beautiful person ;老同事找出他當年在街頭運動時的留影,動盪的年代,飛揚的青春,如時髦用語形容是捕捉到美男子一名。相處久了才了解錫銘的美來自內心,是那種高貴美麗的靈魂。
也只有林錫銘的真善美才能有這樣超凡的凝聚力。回想2006年找錫銘與聯合報副總編輯康錦卿來紐約,給世界日報同仁講編輯、攝影美學。我們有幾天時間當林老師的學生,在紐約中央公園的大石頭上,在華府紀念碑下大草皮,盡情地趴下翻滚,對焦,享受林大師的指導。回頭再看錫銘留下的圖檔,那年的春花開得真是燦爛。「深春盡處花頻落,和風到時誰回頭?」他不也是欣賞風中最後絕美翩翩飄落姿態……
客居紐約這幾年,正是林錫銘在台灣大大發光發熱的時間,有時從臉書上看他貼出的圖文,真的是美到不行,特別是他帶團到新彊外拍的美景,不管是塔里木河畔的胡楊,還是喀納斯湖畔氤氳的山光水色,真的是靜美到不行。一直在等退休後能有機會,跟著林老師去捕拍那些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人間淨土。
可惜後來錫銘的身體有了狀況,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跟著他外拍。2018年勉強跟著旅行團到新彊,卻再也找不到林大師鏡頭中那些絕美的光影。
「時間對了,光影對了,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懷念那些跟錫銘爬大山、無話不談的日子。錫銘那年去攀南湖大山,受困惡劣雨雪無法登頂,卻留下幾幀絕美山景,對人生風景也有不同的觀照;「既已攬盡路程上一幕幕絕美,完美終點到得到否?好像也不必太去計較……了無遺憾了。」
錫銘的人生舞台提早謝幕,沒有能走到完美的終點,難遣人間未了情,怎能說是沒有遺憾;只不過看到浮光大師作品終於出版,稍微有一點欣慰!
「留下感動要及時,不然一切就成過眼雲煙」;「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卓異非凡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謝謝那個平凡,卻又如此不平凡的林老師留給我們人生的真情真味!
翁台生為前聯合報副總編輯、世界日報總編輯
自序
性靈在功利社會中翻滾,
一點一滴蒸騰流失自己最初最原始的感動。
我深信,如果冰冷相機還能幾分去擬人,
或還能在觀景窗中,定格眼中當下幾分悸動,
追回幾分曾經擁有的感知,與生俱來卻漸漸淡薄印記。
假若幾百分之一秒快門瞬間,都能如此多樣美麗感人,
自問:我們已錯失多少美好瞬間?
所以,我生活‧我攝影‧我繪畫‧我書寫‧我筆記……
試著把鉅細感覺找回來。
生活態度一直是認真的,但一年一日終還流逝,所有的都被時空掩埋;
攝影於我雖是隨心隨意的,我卻計較快門百分之一秒間差異的精準;
在攝影的光影魔力變幻中,還會在世俗生活中持續執著認真著……
沒有人可以自以為偉大,在自己土地上要永續,我們只能謙卑以對。
三十年新聞攝影工作,我知道在真實、公義下,
攝影是要直搗見骨,聞不到槍口硝煙味,就知道自己靠得不夠近;
出生入死、上山下海、披星戴月不就是要把現場的第一時間影像留下,
就是殘忍著心、忽略真情感覺,
也都在工作前提下「無情」完成……。
離開工作的攝影就完全不同,我一如路人甲乙,
享受眼前影像魅力,沒有侵入、沒想佔有的享受光影世界。
走入世俗百姓家,淡出人間一心事,我在漆黑海上,
終究還是看見一道光……攝影,對我來說,只是生活的其中一部分。
我不為攝影而生活,也不為生活而攝影。
雖然半生以攝影相關支助了生活,但從不變賣自己靈魂,
而攝影扮演角色,讓我生活更添充實一二,
我想態度可以決定高度,或還能影響眾生三兩,
親近庶民、接近自然、看見土地與溪河海的芸芸眾生……。
所以攝影相關,我有自己的主張與做法,
走自己想走的路,「走入世俗百姓家,淡出人間一心事」。
初衷未變,一路再繼續。
我說:「路會孤獨,風雨會隨時,頭絕不能低下……」
而我,從不無厘頭製造無義虛相,
生命,本來就是存在於生活真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