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女性前驅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女性前驅
定價:380
NT $ 342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制度、文化背景、靈修特色等歷史與宗教脈絡,重新定位聖安琪梅芝及她創立的「聖吳甦樂友伴團體」(後演變為聖吳甦樂修會)。

  本書作者的研究揭示,聖安琪提出一種新的女性獻身生活方式,一種將「非規則」納入信仰規則的女性成聖觀點,這種創新的、在修道院外的獻身生活方式,超越了該時代及之前歷史強加於女性的各種限制,此原創性的神恩,讓人重新去發掘天主賦予女性的潛力,創造各種可能性,並適應不同時代的需要提供服務。這個研究觀點,遠遠超越了過去對聖安琪及其創立的團體被視為「從事慈善或教育的聖人及修道團體」的認定。

  本書多視角的分析極具貢獻地提供了豐富但具爭議性的研究領域:女性的自我認同、女性的靈修發展歷程、近代早期的天主教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奎其洛‧馬松尼 Querciolo Mazzonis


  2000年於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History Department)取得博士學位,目前(2021年)任教於義大利第拉莫大學(University of Teramo)。對於文藝復興時代有關性別、自我意識、歷史研究等曾發表甚多學術論文,特別是對聖吳甦樂會創始者聖安琪梅芝有深入研究。
 

目錄

前言│一位女性平信徒信仰團體的先驅/歐晉德  011
譯序│譯者的話/梁潔芬  019
引言│聖安琪對教育的啟發/林耀堂  023
原著者謝辭  027
導言  029
第一章│安琪梅芝和聖吳甦樂會  037
第二章│社會中的安琪團體  087
第三章│女性靈修  129
第四章│特利騰大公議會前義大利靈修趨勢  169
第五章│聖德女性 現代的個人  209
附錄一│翻譯辭彙索引  245
附錄二│聖安琪遺作:《會規》、《勸言》、《遺訓》  257
附錄三│聖安琪、聖吳甦樂會發展年代對照表  289


 
 

導言
 
  安琪梅芝於1474年生於義大利碧夏市(Brescia)岱森農鎮 (De¬cenzano del Garda)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由孩童時開始為祈禱和補贖神修生活所吸引。在二十多歲時,安琪加入方濟第三會以尋求靈修上的進步,但仍生活在俗世中。1516年她遷居碧夏市,在當地人民中成為靈修生活的楷模,而聲名鵲起。她於1540年在碧夏辭世。安琪梅芝的名聲特別與一個1535年創立的團體相連:聖吳甦樂及其友伴團體(The Company of St. Ursula),這團體容許女性度靈修生活,而不在修院內。從聖安琪在世時開始,這奉獻團體廣受歡迎,在十六和十七世紀發展快速,而且頗具盛名,特別因它為婦女們提供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

  對安琪梅芝我們仍缺少一份完整的、現代化的研究,好能詮釋她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從女性的宗教熱忱和天主教革新角度,去論述這位碧夏聖女的重要性,早已不乏其人,只是大多數歷史研究,通常假設安琪梅芝創立的是一個慈善團體,從事醫院愛德服務,或宗教教育及保護貧苦女童等工作* ,這些的詮釋不但缺乏史料為依據,而且未能捕捉到安琪創立團體的獨特性、她靈修上的邏輯、宗教信仰的根基,以及她在整體歷史上呈現出來的意義。

  對安琪生平及聖吳甦樂友伴團體最可靠的資料來源,出自安琪梅芝研究中心三位出色傳人—瑪黎雅妮(Luciana Mariani)、塔羅里(Eliza Tarolli)、賽納維(Marie Seynaeve),她們曾做了很紮實的研究:《安琪梅芝:傳記文獻彙編(1986)》(Angela Merici: Contributo per una biografia[1986])*澄清了許多有關安琪以及與她同處的人們多方面的史實,並發掘了更多新而重要的歷史文獻。還有其他一些作品曾提出對安琪宗教理想的詮釋,本書也會加以討論。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女性前驅》以《安琪梅芝:傳記文獻彙編(1986)》一書為基礎,期能將聖安琪和聖吳甦樂會在歷史和宗教的脈絡中,以不同角度去分析,即制度、社會、靈修和文化等。如果安琪的成就和她的為人代表筆者研究的核心,本書也希望藉此對提供一個更廣闊宏觀的歷史/宗教性角度有所貢獻,在這一點上,安琪代表了一位重要的詮釋者。書中提供一個廣闊、重建的歷史框架,來評估安琪的貢獻和重要性。為非專業上的讀者,也許因而特別受益,因為這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大綱。

  首先,本書以新的眼光看安琪的生平和她留給會員的遺作。安琪與其他有密契靈修的女性,如瑟納的聖加大利納(Santa Caterina da Siena)和佛林諾的安琪(Angela of Foligno),都被稱為「活聖人」(santa viva)。安琪因著她的密契靈修,對聖善的洞識,人文精神和對世事的參與,獲得了這崇高的社會地位。安琪的天才和獨特性,特別反映在聖吳甦樂和同伴團體的創立上。因為在這團體中,她實現了自己的神學理論,將她的靈修理念和經驗為其他女性落實為一種明確的修道生活模式。這團體提供女性的在俗獻身生活方式,是在修院圍牆外、在俗世中,有別於隱修生活。安琪的修道生活模式是有創意的,也因為它是個人化、內在化、非組織性的、超越性的。雖然安琪修道思想的表達方式是清楚、直接的,但事實上它是複雜的,可說是自成一派的神學理論。

  由「女性歷史」的觀點去看,安琪和她同伴的團體,產生重要後果。雖然仍然植基於當時代的性別意識型態上,但它為吳甦樂團體會員提供了另一種生活模式,遠超越過當時加給女性的限制。在一個女性只能在婚姻和修院兩者之間做選擇的社會內,吳甦樂團體的女性是異常型態,是未來獨身女子的原始範本。此外,安琪模式的修道生活,使參與的女性在靈性和社會的領域上,有了獨立性和自主性,吳甦樂團體會員可以很自由地塑造她和至聖上主的關係。吳甦樂團體也是個自給自足的團體,完全由女性組成,又由女性自己管理之。吳甦樂團體會員藉著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使她們在社會上有了知名度。在安琪的《會規》裡,希望每位吳甦樂會員的個人身份受到尊敬,被視為一個具有理智、意志、感性的全人。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女性前驅》一書將安琪的靈修在傳統中世紀女性靈修和特利騰大公會議之前的教會,兩個宗教脈絡中作深度分析。本書強調,為了解安琪梅芝、她的同伴和她的靈修理念,歐洲中古後期女性的經驗是最重要的。安琪對人與「神聖」關係的洞識,表現了她和歐洲中古後期生活在修院之外的聖德女性們有強烈的認同,例如北真團(Beguines)、第三會(Tertiairies)、平佐切團體(Pinzochere)和遁世修行者。安琪在虔敬婦女宗教史上最特殊的貢獻,就是她首次把她們最前衛的特色,編成一部「正式的」《會規》。安琪梅芝的《會規》亦幫助我們澄清女性與神聖之間交往的重要特徵(這是史家熱烈辯論的問題),以及如何評估女性靈修在晚中古期到現代早期的發展。安琪的《會規》為研究女性靈修特別有助,因為它是個獨特的文件,不但出於一位女性之手,並且為了幫助其他女性和天主建立相似的關係。例如,安琪的《會規》提供了一個範例,一位聖德女性如何看自我和超越的神之間的關係,以及和社會的關係,她們怎樣看自己的宗教認同,她們對制度性宗教的態度,同時也反映了對克苦神工的一個新見解。

  筆者其次的工作,就是將安琪定位在特利騰大公會議前夕的主流靈修中。安琪生活並孕育了她的團體,是在歐洲教會史上靈修經驗百花齊放、最複雜的時期,它仍然容許多樣不同靈修經驗之共存。本書支持近來的學說,批判那些描述特利騰大公會議之前的靈修,是為教會需要改革,以及對慈善工作的醒覺所主導之說。筆者也認為這時期比傳統上所容許的模式更為複雜。因而,筆者特別探究了這時期天主教會的靈修,分析其著重個人獨特性、內在性和倫理性的特色。雖然這些主題已是眾所皆知,但在此我從多種宗教特徵上,例如:祈禱、克己、愛德、意志、誓願和行為守則上去討論。從當代標幟性的人物和團體中去觀察,在人文主義中,如鹿特丹的伊拉姆斯(Erasmus),在革新後修會中,如屬道明會的克里孟的巴地斯塔(Battista Carioni da Crema)和斐爾莫的塞拉菲諾之拉特朗司鐸團(Lateran Canon Serafino Aceti de Porti da Fermo),在當時代創立的修道團體有巴爾納巴會(Barnabites)、耶穌會、聖愛團(The Company of Divine Love)、好耶穌兄弟會(The Company of Buon Gesu)以及在波隆那區聖道明巴圖蒂兄弟會(Battuti of S. Domenico of Bologna)。安琪的成就代表了在一個團體的層次上,呈現出上述靈修的特徵。同時,與她同期的男性相比較,安琪凸顯地反映了女性和男性在與神聖交往關係上各異其趣。

  本書也探討碧夏市對安琪理想的反應。筆者嘗試通過分析碧夏市的檔案資料和其他出版刊物,重新建構吳甦樂會在安琪在世以及逝世年代的社會背景。原因就是:筆者相信吳甦樂團體在社會性觀點上,與碧夏市內社會動力,尤其它在階級和性別上的理想有關。最後筆者討論在安琪過世後,她的團體在特利騰大公會議革新的要求下如何重塑。

  本書內的分析著重在靈修問題上。談到靈修,筆者不是指個人化的、不可言喻的、與物質世界對峙的。筆者思考的是從修成全的最高理想,所引出的人和天主的關係,例如:從祈禱和行補贖的態度、從「神貧」及「愛德」的觀念上、從如何表達「基督」和「天主」的方式等。為了研究她們的靈修生活,我們幸有獲得寶貴的資料來源,就是她們的《會規》和《會憲》,以當代語言表達的熱心生活手冊和私人書信等。對靈修生活的分析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與上主的關係以及修行全德是個人經驗的一部分,但已根深蒂固在團體內,特別在我們目前關注的時代,一個社會上瀰漫著對現實神聖感的社會。因此本書所指的靈修,代表一種察看現實的方法,它是歷史性的,跟著時代而變化。因此,研究靈修的課題,一如其他歷史現象,應去探討它出現及特徵的時代背景。筆者詳盡地研讀安琪為吳甦樂團體所寫的一切(《會規》、《勸言》和《遺訓》),這些文獻表達了她和天主的關係,以及對一般神聖事物的理想。筆者將她的著作以語言學的分析,編彙她在修成全上應用的主要詞彙(例如:基督、愛德、意志等),計算其數目,連同使用時之背景,筆者運用同樣方法以追尋影響她的靈修態度的脈絡。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女性前驅》一書旨在明瞭靈修在「歷史中的意義」。筆者無意詮釋十六世紀某位靈修作家的某種靈修特質,例如去剖析克里孟的巴地斯塔的內在觀及倫理觀上和奧斯定(Augustine)、卡西安(Cassian)和多默耿稗思(Thomas á Kempis)等靈修大師的關係。在此,各派的靈修應依照各時代的歷史背景去詮釋,加上其他可能影響它的因素。筆者的看法是,與超自然建立關係的方式,以及一個時代修全德的理想,必與當代文化上的價值觀有複雜的連接—和它特別的心態想法、它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脈絡。所以,在此建議的第一類分析是研究靈修與「政治」的關係;由此可以解釋聖吳甦樂團體在特利騰大公會議後所經過的變革。第二項任務是尋求靈修的「社會」特徵,即這個宗教特徵在社會動力中所引致的「作用」。筆者因而討論這團體提供的生活方式,對照當時碧夏市不同社會團體中所看重的榮譽。第三項分析—特別與本書有關—是以「文化上的」或「人類學上的」角度去衡量靈修,藉著「概念」,將各種靈修與社會連結起來。以這方法去檢視靈修與其他學科、社會行為和個人心態共列,目的在於建立,不是直接影響的關係,而是有意義的相互對照。因此,靈修不但成為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並且如同文學和哲學一樣,幫助我們了解當代社會如何表達自己。

  筆者嘗試通過對「性別」和「自我」的看法等概念,附帶上對貧窮的態度,去了解安琪的靈修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化之間的關係。筆者對「性別」的分析—由文化建構,而非生物性的區別—去探討安琪靈修與當時代身為女性的意義,在看法上的持續性及相異之處。從這個視野,筆者亦討論當時女性對神聖的看法,並提出一些反省,為思考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界賦予婦女的機會和限制。安琪梅芝的個案呈現出女性在吸收由男性主導文化思想中的女性認知時,是經過了一個適應和選擇的過程。

  「自我」這個概念(一如「時間」概念)不是不會變動的常數,而是一個對解碼文化至關重要的歷史變數。史學界曾就它在中世紀神學、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和新教的改革等幾種不同背景下的不同形式(forms)和現代性(modernity)進行論辯。筆者的研究旨在指出,特利騰大公會議之前的天主教靈修,如何反映出該時代對個人、內在心靈,以及人類天主中介(human agency)等的概念。從這個觀點來看,安琪的案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去討論女性在宗教信仰中主觀表達的「現代性」(modern)。

  在對文化的分析上,筆者的結論是安琪梅芝靈修(特別是它最勇敢的特質)的出現,是自我觀念上發展以及某些對女性性別,深入認知影響之下的產物;對這些,她採取了一種宗教內的模式,為個人的積極角色和自我表達提供了新的機會。

  在本書內,筆者因而嘗試敘述一個關於安琪梅芝、吳甦樂團體和她們當時代社會的故事。主角是靈修—特別是安琪梅芝的靈修—在它告訴我們全德的楷模和與天主的關係時,也反映了女性的生活及文藝復興時代的世界觀。就事實來說,這個故事中甚多漏洞,對這位碧夏市的聖女有許多我並未研討的面向,例如她對朝聖的看法,她在該時代教學法上的獨特貢獻,只是兩個例子,還有一些在文化方面的考量僅供參考,並非完整。雖然如此,我希望讀者仍感到這故事是有意義的。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女性前驅》一書編排次序如下:第一章:在中古時期女性對宗教熱忱的脈絡下,檢視安琪本人和她的團體在組織上的特徵;本章結尾討論歷史家對這團體「假定的」愛德及教育工作。第二章:將安琪的《會規》與該時代教導女性的文學做比較,藉此去探究當時團體成員的社會背景,由此連接到碧夏市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轉型。最後肯定了《會規》的作者身份。第三章:談及安琪理想中和「神聖」接觸的經驗,將它和其他中古晚期聖德女性,以及當時文化上所表達的「性別」概念做比較。第四章:將安琪的靈修置放於百花齊放的前特利騰時代靈修背景中去討論。第五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建議用文化分析角度看靈修模式的方法,去討論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內容。第二部分是安琪團體故事的後記,談及這團體在特利騰時代後期的轉型和蛻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42